摘要:春风掠过新绿的阡陌,科技基因正在这片沃土萌发新芽。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鄂州以花卉为媒,构建起“实验室育种—智能栽培—全链运营”的现代农业体系。从青天湖畔的格桑花海到高山基地的脱毒百合,从自动化温室到种质资源创新,科技与生态的双轮驱动,正在书写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
春风掠过新绿的阡陌,科技基因正在这片沃土萌发新芽。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鄂州以花卉为媒,构建起“实验室育种—智能栽培—全链运营”的现代农业体系。从青天湖畔的格桑花海到高山基地的脱毒百合,从自动化温室到种质资源创新,科技与生态的双轮驱动,正在书写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这里绽放的不仅是姹紫嫣红,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芳华。
3月17日清晨六点,青天湖湿地公园寒气未散,鄂州市春之染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秀峰已带着16名工人开始除草、杀虫。“华农教授给的方案,用药精确到克。”她指着刚冒芽的格桑花说。去年,这里的花草树木无人管理,杂草丛生、病虫害肆虐。今年,合作社受委托来打理公园的花草树木,郭秀峰请来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定制方案:精准用药、物理诱捕、生态修复三管齐下。“3月播种了1万平方米的格桑花种子,5月这里就是‘虫口夺美’的样板。”
乡间小路边的格桑花
这种“撒花籽”式的热情,同样播撒在梁子岛和长港河畔。在梁子岛,早樱与格桑花即将交织成粉白画卷;长港河沿线,杜鹃、茶花、月季、三角梅错落有致;旭东村请了工人砌筑花坛,春之染的“花匠”们根据花坛造型搭配不同色系的草花,种出五角星、心形等各种图案,为沿途风光增光添彩……“每个村的花坛里面种的花卉苗木品种各不相同,既要美观,又要适应本地气候和花坛深浅。”郭秀峰解释道,“比如国道、省道车流量大,我们选抗污染的霹雳石竹,花期150天;青天湖湿地公园种格桑花,耐湿又抗虫。”
在春之染种植专业合作社干活的当地妇女
春之染的“花籽播种机”从未停歇。植树节前后,趁着春雨,郭秀峰带着员工在杜山镇的边边角角撒满了花籽。她跟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个春天在杜山镇播撒了2万多平方米花籽,每平方米成本4元左右,不到10万元的投入,收获的却是整座小镇的芬芳。“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把杜山镇打造成花卉小镇,到处都开满鲜花。‘五一’期间,杜山会是粉红色的‘海洋’。”郭秀峰说。
“我的梦想是合作社越来越好,这样我还可以干很多年!”一旁,路口村52岁的村民王金兰笑着打趣。依托苗木基地、花卉大棚及生态观光园,合作社已吸纳百余名村民就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去年扦插的百合培育成功了,现在已经有花骨朵了,准备5月底移到恩施高山基地去。前几天华农教授过来看,说长势比想象中要好。”鄂州市春之染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联平介绍,三年前,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依托春之染合作社基地成立“鄂城球根花卉科技小院”,就高山百合种球脱毒繁育技术开展系列技术合作。如今,在恩施高山基地,合作社与恩施州农科院合作的百合种球繁育项目成效显著,平原种一季,高山能种两季,种球抗性甚至超过进口品种。
春之染合作社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在杜山、长港一带,利用冬闲田土地资源推广水稻/玉米—百合轮作模式和小麦—百合间作套种模式,对百合小鳞茎进行科学栽培,对百合鳞片进行工厂化扦插繁殖,实现百合种球两年三代加速繁育的效果。“卡脖子技术,我们解决了一部分。”黄联平自豪地说。
百合科学栽培
科技与生态的融合不止于此。自动化灌溉系统、半自动施肥设备、智能温室……春之染的“科技小院”里,新质生产力具象化为一套套精准控制的设备。
更深的变革在品种研发端。
➤ 2021年3月,湖北农科院博士工作站正式在春之染挂牌成立。
➤ 次年11月,杜山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在春之染基地正式揭牌。
工作站汇集高校科研院所资源,选配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21名,其中驻站14名、流动7名,包括高级技术专家6人、博士5人,重点服务花卉全产业链发展。
作为科技特派员,黄联平带领合作社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合作,开展花卉种质资源创新。依托驻站专家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聚焦产业瓶颈,做大做强企业特色明显的茶花类、百合类、菊花类新优品种,优化花卉品种结构,丰富市场供应类型。同时,每年还拿出40万元研发经费,促进相关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方面的政策让我们这些扎根田间的人更有底气,我们就盯紧两件事,一是把技术做实,二是把联结农户的机制做活,让农业新质生产力惠及更多乡亲。”黄联平说。
春之染的目标,不止于种花。
3月19日,科技特派员惠农下乡服务春耕备耕活动在杜山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如期举行。湖北省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鄂州市农科所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聚焦花卉苗木产业技术需求,为农户送上“春耕科技礼包”,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
活动中,科技特派员围绕当前花卉苗木种植趋势、病虫害防治及水肥管理等热点问题展开交流,并针对月季扦插繁殖、三角梅控花养护、茶花冬季防冻及朱顶红高效栽培等关键技术进行现场示范指导。专家们结合华中地区气候特点与市场需求,提出“科学选种、精细管理、错峰上市”的建议,帮助农户提高生产效益。
春之染种植专业合作社精心培育的三角梅
“生态振兴离不开花卉产业支撑,基地发展需立足多年生木本植物,延伸月季等特色产品链。”座谈中,武汉市农科院教授李宝喜认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于科技与人才,建议合作社加强品种创新与人才培养,通过“科技+品牌”双驱动抢占市场先机。
“鄂州是武汉后花园,花卉苗木事业大有可为。”2021年7月31日,鄂州市花卉苗木协会成立,黄联平当选为会长。从那时起,他便扛起了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促进全市花卉苗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俯瞰鄂州春之染种植专业合作社 戴勋摄
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链式思维”。鄂州市花卉苗木协会整合全市30余家花卉企业,打造“种植—研发—销售—文旅”全产业链。
如今,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4万亩,年生产鲜切花200万支、盆栽花卉苗木500万盆,花海打卡点层出不穷,花卉苗木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兴产业。
“抢抓临空经济优势,将鄂州打造为花卉中转站,不仅让鄂州开满鲜花,还要让鄂州的鲜花走向全国。”在黄联平看来,美丽乡村的“花”经济,正绽放着新活力。
来源:鄂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