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提醒】警惕!莫让社交媒体成为泄密“高发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5 17:02 3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钉钉等网络社交媒体在为人们的沟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保密安全问题。近年来,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泄密案件时有发生。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钉钉等网络社交媒体在为人们的沟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保密安全问题。近年来,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泄密案件时有发生。

本期,榆林保密梳理了社交媒体发生失泄密的六个典型案例,提醒广大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涉密人员规范使用社交媒体,防范失泄密行为。

案例

1

微信群转发涉密文件致泄密

某县教体局从机要渠道收到省委有关专项工作组下发的1份秘密级文件后,该局局长批示传达至各学校落实,办公室借调人员胡某为尽快落实文件精神,将文件全文拍照并发布至各学校校长微信工作群。某校校长张某未经查看即将文件照片转发至该校教师工作群,文件立即被群成员多次转发,迅速在数十个微信群传播,造成泄密。案件发生后,胡某、张某均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偷拍涉密电报传微信致泄密

2

某市海洋与渔业局办公室干部小金,在市机要局阅知一份机密级密码电报时,因事情较为紧急,担心抄录字迹潦草,便偷拍电报主体内容,并通过微信“点对点”发给该局多名领导。案件发生后,小金被给予行政记过处分。

3

朋友圈发泄密文件致泄密

某市直属机关新任干部蒋某按照工作安排,到市委参加有关会议并领取1份秘密级文件。为炫耀公务员身份,蒋某将该文件首页拍照并在微信“朋友圈”发布。10分钟后,蒋某的领导孙某看见后立即责令其清除照片,但为时已晚,蒋某朋友金某已保存该照片并将其发布到个人微博,造成泄密。案件发生后,蒋某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文件传输助手导入涉密文件致泄密

4

某部属单位干部马某使用的非涉密计算机违规存储3份机密级文件。经查,马某为方便起草材料,擅自将涉案文件拍照并制成PDF文档后,通过微信“文件传输助手”导入涉案计算机使用,材料起草完成后,又立即删除了手机和计算机桌面上的文件文档。马某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但殊不知该文档已被微信电脑客户端自动备份到文件夹中。案件发生后,马某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5

微信公众号发布涉密信息致泄密

6

某涉密单位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小胡,根据有关涉密文件内容起草了该单位开展相关工作的新闻宣传稿,自以为已脱密处理,经部门分管领导简单审核后,在单位微信公众号公开发布,迅速被多个微信公众号转载、解读,造成不良影响,经鉴定,发布内容涉及机密级国家秘密。案件发生后,小胡及相关领导责任人均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

应对之策:

面对即时通信类社交媒体为保密管理带来的新挑战,要“ 以不变应万变”,强化措施、综合施策,从而有效防范风险、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第一在“人”上下功夫。机关单位应下大力气加强保密宣传培训和教育提醒,做到全员覆盖。要深入普及保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开展经常性案例警示教育,深入剖析讲解互联网泄密案件特点、危害和后果,营造浓厚的保密氛围。

第二在“制”上做文章。要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和使用规范,明确工作群建立、使用的具体要求;要认清智能手机的泄密风险所在,建立手机日常保密管理制度,使手机远离保密要害部位、涉密会场、涉密文件,坚决杜绝手机录音、录像、拍照等成为泄密事件的“ 导火索”。

第三在“查”上见真章。要认真开展周期性保密自查自评工作,将工作群管理情况纳入重点检查内容,排查风险隐患;要严格查处即时通信类社交媒体保密违法案件,依纪依法对责任人员严肃追责问责并通报,真正使涉密工作成为网络办公不可触及的绝对“ 禁区”。

总之,各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要绷紧保密之弦,布好保密防线,时刻防范失泄密事件发生。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