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出封闭世界、找到自信、回归和融入社会,是许多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的期待。2022年年底,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印发《关于开展“精康融合行动”的通知》,拟用三年时间,提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
走出封闭世界、找到自信、回归和融入社会,是许多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的期待。2022年年底,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印发《关于开展“精康融合行动”的通知》,拟用三年时间,提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基本康复服务。
据此,各地积极探索实践,丰富发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内容。其间,“康复训练+工疗”的精康服务模式不断呈现,让精神障碍患者在劳动中获得心理疗愈。
在“星空花田”重拾生活热情
春意盎然的三月,江苏省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举行了一场温暖人心的社区盛事——由街道支持,德康驿站、康馨残疾人之家联合打造的“星空花田·幸福栖居”小花园开园。
作为戚墅堰街道重点支持的社区精康项目,“星空花田·幸福栖居”小花园从规划到落成,历时半年时间,30多名精神障碍康复学员全程参与翻土种植、景观设计及设施布置。花园内种植了蔷薇、月季等10多种花卉,木质步道与休息长椅错落有致,墙面上手绘的星空主题画作亦童趣盎然。
戚墅堰街道德康驿站负责人介绍:“每一株花都是学员们种下的‘希望’。整个花园不仅是康复训练的成果,更是他们突破自我、重拾生活热情的见证。”
该驿站2021年建成,精神障碍患者在这里被赋予“学员”的身份。在驿站老师的指导下,康复学员参与康复训练,并通过曼陀罗绘画疗愈、情绪脸谱自治管理以及文创辅助性就业帮扶等,逐步恢复生活技能,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该负责人表示,此次打造“星空花田·幸福栖居”小花园,意在通过园艺治疗课程,帮助康复学员提升专注力与社会协作能力。目前已有6名康复学员通过技能考核,加入了绿化养护队。
为激发社会各界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关爱,戚墅堰街道德康驿站在“星空花田·幸福栖居”小花园特别设置“认养花田责任岗”与“星空心愿墙”,号召居民与康复学员结对认领绿植养护区。居民王阿婆与康复学员牵手认领了一块养护区,她说:“以前只觉得这个群体需要被照护,没想到他们还懂花语。”心愿墙上,社区的孩子们用彩笔写下“希望花园永远漂亮”的愿望,康复学员则留下“想教更多人种花”的质朴心愿。
据悉,戚墅堰街道德康驿站未来将以花园为纽带,开展“星空茶话会”“疗愈盆栽DIY”等活动,让花园成为传递温暖的精神家园。
在开心农场体验劳动乐趣
在山东省临沂市养老事业发展服务中心的290多名服务对象中,有很多是精神障碍患者、失智人员。为提升他们的康养水平,中心专门打造了一处占地10亩的农场,设有种植区、采摘区、宠物乐园区等,服务对象在参与种植、养殖中,锻炼劳动能力,增强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体验劳动的乐趣。
记者走进该中心采访时,农场一片绿意盎然,围栏边的蔷薇科植物俏皮地伸展着。中心养护服务科科长段雯介绍,身体条件允许的服务对象按编组参与种植蔬菜和农作物,从翻地、播种、施肥再到收获,全程参与。
“他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释放压力,在协作共进中学会沟通与交流。”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作物收获的季节,是服务对象最喜悦的时刻,大家把这里叫作“开心农场”。
春季播种的季节,中心组织服务对象与工作人员一起开展“播种希望 快乐劳动”活动,大家纷纷撸起袖子,卷起裤腿,在农场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除了农疗康复,临沂市养老事业发展服务中心还通过颜色图形识别、微型社会模拟等,帮助服务对象进行身体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和社交能力训练,让他们减轻病症、找回自信。
服务对象周壮壮患有重度精神障碍,刚到中心时,站起来都困难。检查发现,他的双腿并没有器质性病变,于是中心为他制订康复训练计划,让他参与多种方式的疗愈。经过两年的努力,周壮壮可以站立、自主行走了。段雯说:“那一刻,不仅我们为他高兴,他自己也拍手叫好。”
在“喜乐馒头工坊”恢复生活能力
2024年初夏,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万达广场的“喜乐之家”义卖活动场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排遮阳棚下,“喜乐馒头”、香包、彩绳手链以及毛线钩织品引人注目。
这些义卖品都出自精神障碍患者等残疾人之手,其中售卖“喜乐馒头”的主力是精神障碍患者阳光(化名)。
阳光患有精神分裂症,以前狂躁起来会攻击别人。社工最初入户探访时,他反应冷漠。在五一路街道河西社区“喜乐之家”接受康复训练后,他情绪稳定下来,可以从事庇护性工作了。
“喜乐馒头工坊”源自2023年平顶山市设立的首家从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的机构“喜乐之家”。在这里,精神障碍患者在参与馒头的制售过程中,重拾信心,恢复生活能力,融入社会。
“每卖出一个馒头都有补贴,每个月下来能获得几百元收入。”精神障碍患者昇远(化名)的父亲介绍儿子的现状。虽然这笔钱对大多数人来说微不足道,但比较儿子之前木讷、易怒,拒绝与外界沟通的状态,昇远的父亲感觉生活正渐渐向美好靠拢。
一个个工疗点的建立,助力精神障碍患者打开心窗,让他们看到多彩的世界,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生活有了希望。
记者:姜雪芹
来源:民政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