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咨解读:再审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46件72人,释放出什么信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5 17:29 3

摘要: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到,服务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对国有、民营等各类所有制经济,做到合法权益平等保护、违法犯罪依法惩治。加强对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案件的审查,严防以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依法再审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46件

从绝望走向希望,从黑暗走向光明,我是曹保印。解读两高报告,今天解读再审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

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到,服务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对国有、民营等各类所有制经济,做到合法权益平等保护、违法犯罪依法惩治。加强对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案件的审查,严防以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依法再审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46件72人。

这样的表述释放了什么信号?在合法权益平等保护方面,最高法这些年做了哪些努力?在审查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案件上,从基层法院到最高法,有哪些针对性举措,又有哪些不足?严防以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这些年一再被强调,为什么还是不能根治?再审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46件72人,从全国产权冤错案件数量上看,这个数据是高还是低?

先看司法信号。司法改革持续深化方面,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和“平等保护”,表明司法体系进一步摒弃所有制歧视,推动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通过再审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释放“有错必纠”的信号,增强市场主体信心。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加强对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的审查,呼应中央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部署,旨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促进经济内循环。平衡保护与惩治的双重职能方面,既强调平等保护合法产权,又严惩违法犯罪,如知识产权侵权、金融诈骗,体现司法在维护市场秩序与激发创新活力之间的平衡。

我们看一下合法权益平等保护的实践与案例。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判赔6.4亿元,创国内知识产权赔偿新高,彰显对核心技术的严格保护。孙某盗用技术秘密案,连带赔偿1.6亿元,明确惩罚性赔偿规则,震慑长期侵权行为。打击市场不正当竞争方面,恶意抢注商标案,某公司囤积商标并起诉他人侵权牟利,法院驳回起诉并罚款10万元,遏制滥用法律程序的行为。

职业索赔人败诉案,重庆法院对“知假买假”索赔行为仅支持实际消费额的10倍赔偿(2000元),否定过度逐利诉讼。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方面,黄某网络敲诈案,通过发布涉企负面信息勒索21家企业,被判有期徒刑十年,强化企业商誉保护。大型企业拖欠账款案,湖北法院认定“背靠背”支付条款无效,强制大型建筑企业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维护公平交易。

再看审查违规执法的举措与不足。针对性举措方面,优化管辖制度,设立知识产权法院、金融法院等专业审判机构,集中管辖特定案件,减少地方干预。明确行政处罚地域管辖原则,限制对“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扩张解释。强化执行规范,出台《善意执行意见》,禁止超标的查封,推广“活封活扣”措施,保障企业正常经营。建立信用修复机制,2024年通过修复使282.1万人次回归市场,平衡惩戒与救济。建立监督与纠错机制,最高法督办31件趋利性执法重点案件,截至2025年2月已办结21件,解除查封资金61亿元。

以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为什么难以根治?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根深蒂固。经济利益驱动下,部分地区仍存在违规扩张管辖、选择性执法现象,如通过罚没收入补充地方财政。有些地方的罚没收入,甚至超过税收收入,这已经完全异化。执法标准不统一,异地执法程序缺乏细化规则,导致同一行为在不同地区可能面临差异化的司法处理。司法独立性受制约,基层法院在人事、财政上依赖地方,难以完全摆脱行政干预,影响审查力度。

刑事干预经济纠纷的治理难点,在于地方财政与考核压力,部分地方政府将执法作为创收手段,通过刑事手段追缴涉案资产补充财政收入,形成“逐利性执法”惯性。法律界限模糊,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如合同诈骗与民事违约,区分标准仍存争议,易被滥用为干预工具。司法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基层法官对复杂经济行为的定性能力有限,导致部分案件被错误升格为刑事案件。

2024年再审纠正涉产权案件46件72人(改判13人无罪),较往年纠错效率提升,体现司法系统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正视。虽然有了阶段性成果显著,但绝对数量仍显不足。对比全国法院年收案超4600万件的规模,46件纠错案件占比极低,反映产权冤错案件存量较大,纠错机制需进一步畅通。数据背后折射出立案审查不严、证据规则执行偏差等问题,需通过完善制度建设预防冤错。

应该说,最高法的表述与实践,标志着中国司法从“形式平等”向“实质公正”的转型。尽管在平等保护、审查违规执法等方面取得进展,但地方保护主义、法律适用模糊等问题仍制约治理效果。未来需通过深化司法独立性改革、细化执法标准、强化法官专业培训等措施,进一步筑牢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基石。

我是北京国咨律所首席顾问曹保印,如果您想咨询法律问题,请给我留言。

来源:危机公关专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