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治理应用场景有哪些?“微创手术”机器人、AI“化验员”等已“上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5 23:52 2

摘要:当前,四川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并将人工智能纳入“15+N”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建圈强链。数据显示:2024年四川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超过1300亿元,同比增长25%。

当前,四川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并将人工智能纳入“15+N”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建圈强链。数据显示:2024年四川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超过1300亿元,同比增长25%。

人工智能在城市水治理领域都有啥应用场景?3月25日,成都环境集团联合成都市水务局举办“智水共生·AI赋能未来水生态”媒体开放日活动。红星新闻记者跟随报道团,实地探访多个“城市水源地”。从数字孪生水库的无人机巡航,到地下管网的“微创手术”,再到隧道空间里的“火眼金睛”和“无人实验室”里的AI“化验员”……揭秘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水生态治理模式。

▲CCTV 检测机器人

如何保障千万市民用水无忧?

“智慧水网”监测11000公里供水管网

走进成都环境集团自来水公司调度中心,大屏幕上“智慧水务系统”实时跳动的数据流,揭示着超大城市供水的“精准密码”。

“我们在全域布设了191个压力监测点、22个水质监测点、45个流量监测点、50个漏水噪声监测点,可全面感知11000公里供水管网。”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以爆管抢修为例,系统监测到危险后,可实现快速响应爆管应急处置。“爆管抢修30分钟到场、24小时内恢复供水。同时,当市民通过电话咨询用水问题时,AI语音客服能高效响应回复,让平均响应时长缩短66%。”

▲智慧排水综合管控平台

视线转到另一块屏幕,播放着一架无人机自主巡航画面。“无人机‘眼睛’看到的是李家岩水库的实时画面。”成都环境集团李家岩公司技术人员介绍,通过数字孪生系统搭建的无人机AI智能自动巡库技术,能够远程实现施工期进度识别及运行期常态化巡库任务,自动识别水面漂浮物、水质异常等,“巡检效率较传统人工大大提升。”

什么是数字孪生系统?“数字孪生系统是一种通过构建物理对象的数字映射,实现虚拟与现实同步的技术。”上述负责人介绍,该系统集成水雨情、水质、工程安全等监测数据,通过遥感测绘、三维建模、视频AI分析等技术,实现“一屏观水库、一图管全域”,解决预灾情分析、河湖岸线监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多维度需求,“为超大城市应急水源安全装上‘智能保险’。”

为7600公里管网做“体检”

AI巡检机器人、“微创手术”机器人已“上岗”

在成都环境集团兴蓉市政公司调度指挥中心,“智慧排水综合管控平台”通过1449个液位计、182个电导率仪,构建起7600公里管网的“神经网络”,通过智能诊断算法分析可以精准捕捉管网“血栓”(油污结垢病害等)。

据介绍,针对城市隧道安全,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积水监测联动系统在96座下穿隧道布设双级水位感知装置,积水达30厘米时,声光报警器与禁行信号灯10秒内联动启动;隧道火灾防控更显科技硬核,通过47000米感温光纤、火灾图像探测器、AI巡检机器人,对隧道进行7×24小时不间断监测。

▲CCTV 检测机器人

在文兴北路管网点位,兴蓉市政公司技术人员将搭载高清摄像头的CCTV检测机器人,放入地下3米污水管道内部进行病害检测。在高清镜头下,即使0.5毫米级的裂缝也无处遁形。

“CCTV机器人类似于医疗领域的‘肠道内窥镜’,接下来展示的非开挖机器人更像‘外科手术刀’。”成都环境集团环建公司技术人员介绍,这款机器人配备混凝土破碎刀头,1小时就可以完成1.2m长的满堵管道疏通,无需开挖地面即可高效疏通被建筑废料堵塞的地下管网,极大方便交通出行并降低维护成本。

▲非开挖机器人

水质“无人实验室”

AI“化验员”让效率提升200%

机械臂轻巧夹起样品瓶,自动流转单元将样品进行精准传输,智能分析系统同步完成总磷、总氮、COD等多个监测指标的高精准全自动化检测……在成都环境集团排水公司水质智能分析实验室里,5项水质指标检测全程由AI“化验员”操作完成。

▲AI“化验员”

这座“无人实验室”通过5大自动化单元协同,实现了从样品分液、前处理到检测、清洗全链条无人化操作,日处理样品量达100个,效率提升200%。“过去5人协作的检测如今实现零人工干预。”技术负责人透露,公司正在打造集“小试-中试-生产应用研究”全链条一体化的创新研发平台,聚焦技术攻关,开展重点科研项目,为全市水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标尺”。

此外,由成都环境集团兴蓉环境自主研发的“水务环保一体化智慧运营平台”,日处理数据超3.2亿条,现已构建起覆盖全国9个省份、70座厂站的“治水云脑”。

谈及此次活动的意义,成都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展示从水源调度、管网监测到污水净化的全链条智慧管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治水经验,将“成都智慧”推向全国,助力水务行业从传统运维向“数据驱动”跨越。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来源:红星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