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梅兰芳葬礼现场,宛如沉睡,遗容安详,特批用阴沉木棺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1 06:08 3

摘要:梅兰芳先生生于北京,长于北京,最后也留在了北京,埋葬梅兰芳先生的地方是在北京的香山东侧的万花山,这里成了梅兰芳先生的长眠之地,这里郁郁葱葱,几棵松柏树立又有小路,平时甚至还有专人看管。

1961年8月8日,一代仙人梅兰芳先生去世了,虽然医护人员竭尽全力却未能控制死神的肆虐,一代巨星陨落了。

梅兰芳先生生于北京,长于北京,最后也留在了北京,埋葬梅兰芳先生的地方是在北京的香山东侧的万花山,这里成了梅兰芳先生的长眠之地,这里郁郁葱葱,几棵松柏树立又有小路,平时甚至还有专人看管。

据悉他的离世对全中国人民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当时中央领导人甚至还特别做了批示,梅兰芳先生是名人,葬礼不可匆忙了事,所以特批了各种材料做棺椁,送梅兰芳先生最后一程。梅兰芳先生去世时面容平静并安详,而他的棺椁是用阴沉木打造的,事实是否如此?

如果将艺术形容成一个奇异的事物,有些人和事那就已经将艺术成就演绎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比如李白的诗词,王羲之的书法,还有就是梅兰芳的戏。1894年出生在北京南城李铁拐斜街的小四合院的梅兰芳,谁都没有想到他能变成风靡全世界的巨星。

梅兰芳作为梅家三代里面的第一个男丁,让家里面在乱世中得到了一丝喜悦。梅家向来是以唱戏为生,由于当时女性地位低下,所以在戏中无论男女女都是由男性扮演,而梅家从事的行当就是扮演女性角色的旦角。

但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尤其是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已经到达了高潮,接着慈禧老佛爷让义和团进京,说是要惩戒洋人,结果洋人没打死几个,北京的老商铺却被义和团付之一炬。

紧接就是八国联军进入了北京,慈禧和光绪拍拍屁股跑了,北京城里面的老百姓是人心惶惶,也没有心思看戏了,这使得梅家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要清楚一点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暴行不亚于37年后的南京大屠杀,当时的南城李铁拐斜就是重灾区,梅兰芳的母亲和家里的女人成天往脸上抹黑煤,躲起来,不敢见人。

以至于梅先生他们家将南城李铁拐斜街的老房卖掉,搬到了百顺胡同,隔壁就是住着杨小楼,生活没了着落那只能改行好,幸亏他们家与一家修表铺的师傅比较好,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有修表的功夫,这才能生存。

但当时梅兰芳不知家里的困难,每天除了玩就是去附近的私塾上学,成天与杨小楼玩闹。

玩闹也是有时间限制的,是时候让他接触到家族的产业了,梅兰芳先生就拜师吴菱仙,开始练功。

吴先生是先教唱词,再教唱腔,每一段都必须唱十几遍,并且梅先生关于青衣的初步基本动作,如走脚步、开门、关门、手式、指法、抖袖、整鬓、提鞋、叫头、哭头、跑圆场这些身段那是样样精通,梅先生别看他是个天才,但这些基本功他也是每日都训练。

梅兰芳先生11岁登台,那是光绪甲辰年七月七日,好日子,他在戏里面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里的织女。

当时卖票卖得好的是皮黄,但是梅先生还是比较古典,认为学习要先从昆曲入手,之前梨园弟子学习有一个步骤,那就是先学昆曲后再动皮黄,等到了光绪年间已经开始昆曲和皮黄两个一起学,到了庚子之后,大家就学皮黄,昆区也就是个人爱好。

因为梅先生认为昆曲历史悠远而皮黄没有创制以前,早就在北京流行,观众看惯了,所以一下子改不来,二是昆曲的身段、表情非常严苛,这种技术底子打好了,再学皮黄,就省事得多。

就这样从广和楼第一次登台之后,梅兰芳先生便在各种戏里面串联小角色,14岁那年他开始正式搭班喜连成,在广德楼这些园子里面轮流演出,不分昼夜,每日必唱了,之后再回家学习,基本上是脚打后脑勺,马不停蹄四处赶场。

但就在一切要好转之时,梅兰芳的母亲去世了,对于一个14岁的孩子来说,这是致命的打击,还好祖母和大伯一家相互扶持。到了17岁梅兰芳先生因为变声了,所以就退出了喜连成,他也在这年办了一件大事,就是与王明华也就是他的第一任夫人结婚了。

所谓的变声也就是戏剧中的倒仓,有些演员需要很长时间恢复,恢复的不好,那就永远告别舞台,有些却恢复的很快,梅兰芳就属于后者,嗓子很快就恢复了,重新登台演出,并且搭班鸣盛和班,后搭俞振庭组成的双庆班,以至于北京已经小有名气了。

之后在上海一炮打响,在上海演出的45天里,这个来自北京的青衣给上海的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从嗓音、身段、台风基本上秒杀了当时所有的演员,甚至结束之后,各大戏院观摩考察的人都不愿意离开,让他们开了眼界。

与此同时,为了丰富曲种,梅先生拍了一些时装的戏曲,还有一些舞台上从未出现的古装系,类似于《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太真外传》等等。

虽然扮相与传统扮不相同,但符合观众的审美,并且在唱腔和身段上从人物的性格入手,将故事中的人物完美的呈现在舞台之上。

这样在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行全国首届旦角名伶活动,梅兰芳被评为“伶界大王”,成为当时四大名旦之首。

此后在1931年梅兰芳等人创办了国剧学会,邀请了众多行内的好手,大家串着唱戏,可见当时的角儿并非只会本行,对其他行当的基本功也都是信手拈来。

留胡子

九一八事件爆发,迫于形势,梅兰芳先生被迫迁居上海,国剧学会不到两年就停止了。在上海的日子,梅兰芳先生用自己实际的行动表现了他的爱国,他编排了《抗金兵》和《生死恨》等剧目为中国的军民打气,也为各地的灾民举行义演,并且赴苏联宣传爱国剧。

等到全面抗战爆发,梅兰芳的名气招来了日本人和汉奸,让他做侵入宣传或者是去做广播,梅兰芳一律不见,一律不参加,甚至不惜通过打针引起42度高烧来拒绝敌人。

为了让日本人彻底死心,梅兰芳开始留胡子,宣布退出舞台,但梅兰芳有一大家的人来养,幸好当时梅先生家底厚,扛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抗战的八年,梅先生保持了自己的忠贞,他的高尚品格令人钦佩,所以当时戏剧大师田汉就曾说过梅兰芳先生“傲骨从来耐岁寒”。

棺椁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梅兰芳被邀请在1949年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他身穿中山装,手扶汉白玉栏杆,目光远眺,真是一股英气。

此后他作为传播文化的友好使者,多次出席各大晚宴,欢迎各国的代表团,所以梅兰芳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是使中国进入国际的脚步加速了。

但就这样的一个伟大的人,最终已经受不住岁月的侵袭最终离开了人世。当时周恩来总理表示梅兰芳是世界举世闻名的戏剧大师,他的葬礼一定要好好规划,要风风光光,不要匆忙行事,所以当时特批了阴沉木作为梅先生的棺椁。

有些文件中写的是金丝楠木,有些写阴沉木,其实都对,因为当时特批的原材料其实是阴沉金丝楠木。

阴沉木其实并非是一种树木,而是多种树木的自然环境中因为地震了,洪水,泥石流等埋入地下,经过数千年上万年的缺氧、高压形成的特殊物质。

金丝楠木和阴沉木都可以独立存在,但一旦阴沉木是由金丝楠木所构成的,也就是二者合并,那就变成了更为珍惜的阴沉金丝楠木,它此组成的梅先生的棺椁,其密度高,坚硬如铁,耐腐蚀,防蛀虫,敲击有金属的声音,并且保留金丝纹理,价值远远超过市面上任何木材,但给梅先生制作棺椁,这是阴沉金丝楠木的荣幸。

结语

在棺椁中的梅先生还是那么安详,脸上似乎还有一股英气,梅兰芳出殡那天,经过天安门,几乎政界、文艺界以及老百姓沿途数万人自发送行,因为在他们心中梅兰芳是一个艺术极好,人品也好,民族气节更是令世人敬仰。

香山万花山这个地方梅先生的首位夫人王明华的棺椁在梅兰芳先生安葬前被起出,在用水泥水泥灌注出三个墓穴间。

中间是梅兰芳,右边是王明华,左侧目穴给在1980年去世的福芝芳,而且令人庆幸的是,中国有一段动荡时期,那个时候正好几棵松柏将梅先生的墓地隐藏,当时梅先生墓碑不知是出于疯狂的爱好者,还是怎样,被人盗走,所以免于斗争。

梅兰芳墓;纪念空间北京城(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研究丛书5);清华大学出版社;高巍

梅兰芳和载沣的出殡;百年旧痕:赵珩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赵珩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