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海梅刚参加工作时,海北州农科所油菜组只有4名技术人员,因为人手少、任务重,从春播到秋收,安海梅和同事们不是待在试验室,就是泡在大田里,几乎没有休息日。
西海全媒体记者 李皓 姚兰 孙娟
(上接A04版)
三
安海梅有一个习惯性动作,坐的时间久了,总喜欢揉一揉膝盖。
安海梅刚参加工作时,海北州农科所油菜组只有4名技术人员,因为人手少、任务重,从春播到秋收,安海梅和同事们不是待在试验室,就是泡在大田里,几乎没有休息日。
安海梅在门源县城长大,从小到大,她连锄头把都没摸过,可是在农科所工作没几年,她便成了种庄稼的一把好手,开沟、平垄、浇水、施肥……样样都干得有声有色。
海北州农科所的试验田离西海镇有很长一段距离。上世纪90年代,农科所没有汽车,安海梅和同事们到试验田采集数据,只能乘坐一台农用手扶拖拉机。
农科所通往试验田的路坑洼不平,手扶拖拉机要走一个多小时。为了节省时间,每天早晨下田时,安海梅和同事们会把午饭带上,在地头对付两口。有时候,一块干馍就半根黄瓜,就是安海梅的一顿午餐。
高原的气候瞬息万变。记不得有多少次,安海梅和同事们出门时万里无云,不一会儿工夫,天空便阴云密布,顷刻间,大雨便从天而降。试验田没有遮风避雨的地方,安海梅只能任由雨水浇、冰雹打,加上品种选育关键要做好田间观察,长期下蹲查苗、记载、除草等,时间一长,她的膝盖受了寒,天气不好就不舒服。
20年前,正是农科所繁育油菜新品种的关键时期。作为技术负责人的安海梅天天忙工作,无暇照顾亲人、照顾家。女儿那时候年纪还小,安海梅说,孩子除了上小学一年级时自己带了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靠家里的老人和亲戚、朋友照顾。
孩子的小学是在海北州上的,有时安海梅忙起来,顾不上接孩子放学,便央求同事下班后顺道帮忙,把女儿送回家。
同事张燕霞记得,有一次,安海梅的女儿放学时,看到又是张燕霞接她,小姑娘的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掉。后来张燕霞才知道,再过几天就是小姑娘的生日,可是妈妈显然已经忘了这件事。
“有时候想想女儿,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安海梅揉了揉自己的膝盖,眼圈一红,默默地低下了头。
四
因为工作需要,2007年,安海梅担任了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海北综合试验站站长,负责与国家平台的各青稞团队联合推进全国青稞产业的科研、良繁和推广工作。之后,她又成长为农科所的所长。
“青稞的品性十分敏感,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很大。同一个品种,在不同地区生长状况和产量有着很大的区别,可以说是‘十里不同产’,这也增加了青稞新品种的繁育难度。”车海忠说。
培养出适合海北气候特点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青稞新品种,是时代赋予海北州农科所的使命。作为农科所的带头人,安海梅责任重大。
目前中国的青稞依托主产区形成了七大系列,青海种植的有两大系列,“北青系列”青稞品种成为海北的一张名牌,是青海的特优品种。
农业的科研必须紧跟生产的需求。
“刚参加工作时,生活条件还不太好,在农村白面不常见,老百姓觉得黑青稞的面太黑,不好看,抢着种白青稞,白青稞成为许多农户种植的首选。”安海梅说,“随着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调整,人民群众的食物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昔日被冷落的黑青稞又受到人们的青睐。”
可是黑青稞品种少、产量普遍较低,正常年份的产量每亩只有150千克。即便是高产地区,亩产也不会超过200千克,这导致了黑青稞的原料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阻碍了黑青稞产业化发展。
生物科技是当代农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安海梅深知,作为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才能应对时代发展的考验,满足海北人民发展青稞产业的需求。
“海北州农科所的条件和技术力量相对落后,为了掌握新的繁育技术,那几年,安海梅没少往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跑。每次到农科院,来不及寒暄,她便迫不及待地向专家请教。”车海忠说。
安海梅谦虚务实的作风,深深地打动了农科院的专家们,他们中不少人成为了安海梅的朋友。在他们的指导下,安海梅和她的科研团队繁育黑青稞新品种的信心更足了。
此后不久,青稞被纳入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海北州农科所成为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安海梅敏锐地看到种业发展的契机,主动和有关部门联系,有效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将繁育推广高产青稞新品种作为主要的产业提质目标。
2019年,安海梅担任了海北州农科所的负责人。海北州农科所是海北地区“育、繁、推”一体化运行的农业科技服务支撑单位。为了完成繁育推广优质农作物的使命,安海梅带领农科所的技术人员,先后在海北各县建立起了5万亩的良种核心繁育基地。海北不仅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上领先形成了“科研+种子生产经营主体+基地”的高原种业振兴新体制机制,还成为了青稞、油菜最大的供种地之一。同时,安海梅还带领她的科技团队,采用联合攻关的方法,繁育出了高产、优质、抗倒伏的黑青稞新品系——“北青16号”。
“北青16号”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黑青稞品系。2022年,“北青16号”在海晏县麻匹寺试验基地首次试种后,亩产就达到417千克。2024年,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麦类高产创建区都兰县香日德镇,青海省农作物种子站、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海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水利综合服务中心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对“北青16号”进行了田间测产,通过现场实收、称重,“北青16号”的亩产量达563.63千克,创下了青海省黑青稞最高产量纪录。
五
“将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让农民从中受益才是科技工作的终极目标。”安海梅说。
门源县是我省重要的西门塔尔牛养殖地,一到春天,当地的奶牛养殖普遍面临青饲料不足、奶牛营养跟不上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各专家和岗站提出了农牧交错区施行“苗放牧,秋收粮”的建议。多年的繁育经验告诉安海梅,这一模式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如果在青稞出苗拔节前,让奶牛进地啃食,不仅不会影响当年的收成,还会起到蹲苗固根促分蘖增收的效果。”安海梅说。
可是当安海梅与门源县一位奶牛场场长沟通时,却意外地遭到了冷遇。
“我种了半辈子的地,就没见过这样的事,苗都被牛吃光了,还打什么粮食?”奶牛场场长说。
看着奶牛场场长满脸不可置信的表情,安海梅无奈地摇了摇头,可她并不死心,几天后,她又找到那位场长。
“要是我的青稞减产了,你赔不?”奶牛场场长说。
安海梅狠下心道:“要是真的减产绝收了,我赔。”
有了安海梅的保证,这位场长才松了口,答应开放50亩青稞地,让奶牛去“糟蹋”。没想到,当年秋天,青稞不但没有减产,还迎来了大丰收,奶牛场场长不禁为安海梅竖起了大拇指。第二年,他不仅开放了自家的大部分青稞地,还带领乡亲们一起开放了其他人家的青稞地,“苗放牧,秋收粮”的种植方式,有效缓解了奶牛春天青饲料不足的状况。(下转A06版)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