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忻州某公司在网上高薪招聘高级管理人才。正在求职的小王看到工资待遇很不错,就兴冲冲报了名,随后成功入职。入职后却赶上了疫情,小王不能到公司上班,只能通过网络完成公司指派的任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小王觉得公司不符合自己的理想环境,就主动辞去工作。谁知,
“我正式入职了你们公司,也做了实际工作,凭什么不能得到足月的薪水?”
“你还好意思说,你没有干满一个月,而且工作质量很差,凭什么领取足月工资?”
这是忻州某公司与小王(化名)工资纠纷一案中二人的一段对话。
2019年,忻州某公司在网上高薪招聘高级管理人才。正在求职的小王看到工资待遇很不错,就兴冲冲报了名,随后成功入职。入职后却赶上了疫情,小王不能到公司上班,只能通过网络完成公司指派的任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小王觉得公司不符合自己的理想环境,就主动辞去工作。谁知,在讨要工资时,却引发了矛盾。
2024年,小王向忻府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申请仲裁,经裁定,公司需支付小王一个月工资。公司不服裁定,向忻州中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裁定。
承办法官聂瑞婷接到案件后仔细研究了卷宗材料,发现本案虽然法律关系较为清晰,案情简单,标的也很小,但由于纠纷持续时间长,双方矛盾激烈,很可能是一起“斗气诉讼”。为了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也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聂瑞婷决定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算上请假,他其实就干了七八天,再说,我们又不是大公司,经理级别的工资都没这么多,我们不可能给他这么多钱,这次要是给了,其他员工也要闹了。”公司代表愤愤不平。
“话不能由你们说,我也是干了工作的,再说,是你们打广告说是高薪聘请,我这是维护合法权益!”小王也针锋相对。
……
调解当天,双方态度生硬,谁都不肯低头。聂瑞婷觉得此时如果揪住钱的数额不放,很难达成一致意见,要是直接下判决,不仅会让当事人陷入长期的诉讼消耗中,增加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双方的矛盾。于是,她决定另辟蹊径,从维权成本入手,背靠背给当事人做起了心理辅导。
“小王,你因为这个事情拖了五年了,其实不是真缺这点钱,就是不服气公司的做法,但平心而论,你自己到底干了几天你也知道,我也看了你和人力主管的聊天记录,足月工资于情于理说不通,再加上你来回奔波,精力、财力都白白消耗,你想想值不值当?”
“你们公司在忻州也有知名度,肯定不差这点钱,就是怕影响不好。几千块钱的事情,拖了这么久,是不是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应该以此为鉴好好规范公司的管理制度。”
聂瑞婷从情、理、法多角度劝解,引导双方放下心中执念,理性看待纠纷,避免矛盾进一步恶化。在法官的努力下,仅仅半天时间,双方就达成调解协议,忻州某公司按照小王实际工作天数支付工资并当场履行了调解协议。至此,这起历经五年的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法官的话
有时,当事人到法院提起诉讼,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经济赔偿或明确的权益界定,而是出于“斗气”。作为一名法官,如何把定分止争做深、做实、做到人民心里去,是我们在审理每一起案件应该想到的首要问题。要真正做到定分止争 ,就不能做只懂照本宣科的“书本法官”。本案是一个很小的案件,若简单“一判了之”,虽能减少当下工作量,却无法真正化解纠纷,其矛盾冲突依旧存在。通过耐心的沟通与细致的释法析理工作,不仅可以解开当事人的“法结”,更能化解其“心结”,让案件效果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局面。
来源:忻州中院
发布:纪法文化融媒体中心
审核:纪法文化融媒体中心
责编:青栀
来源:法苑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