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很真实的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体质基础问题很多的文学青年。我甚至认识到了没有健康坚强的身体素质,你的作品肯定不会传达出一种时代历史的意识。经过了深刻的自我改造,我从一个厌倦世事的糟人变成了精气神做主的太极人。
我练太极拳几十年,都是为了把拳架子完成了,我为什么要把宗师们的太极拳论整合起来:背后的真实故事记录如下。
我很真实的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体质基础问题很多的文学青年。我甚至认识到了没有健康坚强的身体素质,你的作品肯定不会传达出一种时代历史的意识。经过了深刻的自我改造,我从一个厌倦世事的糟人变成了精气神做主的太极人。
首先打开我的太极拳的功夫境界的,恰恰是从“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之后,“形于手指”,我第一次认识到了太极拳手指的玄妙平匀。中正安舒、立如枰准,松沉螺旋,一下子变得自己都不相信,内劲不是鼓荡而是纠缠,内气不是传递,而是筋骨聚集,神韵不是武术而是自然如风。
这样,我开始从太极拳架子演练感悟到了新的状态,这个过程到3月18日——3月15日,我开始一个星期的早晨直播中表述了这个练法——形于手指。
3月22日,一个星期后,我的拳架子越来越大,越来越自如。这周六我已经感到了全身夹脊如桥、大椎松直,玉枕听劲的阶段,以前的“其根在脚——发于腿”,再到“主宰于腰”——提拉大椎”,松沉的练法就不仅仅限于张三丰的具体环节,也不是直接进入气宜鼓荡神韵内炼,更不是王宗岳的招熟懂劲神明三阶段。我开始进入“张三丰”的“脚腿腰手指同步”,肩圈、腰圈同步鼓荡,内在一体,这就是我进入内气鼓荡。这个练法直播间朋友反应感受剧烈。
可是随后,我却进入到了身体内养。内气不再为拳架子服务,而是胸椎内收,内气在骨骼收缩同时产生巨大的推动力——筋骨力伴随着身体的内气鼓荡;这是其一;其二,内气作用下,肚子产生膨胀之力,提肛力提升,排便和小腹感觉有劲。其三,整条脊椎逐节酸胀,伴随巨大推动力——我认识到了太极拳完全是长劲的功夫,只是架子看起来类似僵尸一样。因此,我感悟到了太极拳为什么在张三丰论述中根本没有内劲的叙述,这对练拳而言,根本不可能忽略,一定是传承问题。打拳代替了内劲,搏击代替内气。王宗岳的拳论恰好弥补了这一点。
这是弥补吗?我结合到了自己的共同体文化的研究,明白了这种叙述的相互转换的艰难。古人开创境界,后人开创体系,之后就是墨守陈规。
3月26日,我记录下来,我今天筋骨逐步聚集在大椎,内劲到了大椎,抻拉是否,垂直如何,都不重要。节节贯串,都是力气。含胸拔背、虚领顶劲,这些才是懂劲听劲打劲的核心。杨澄甫其实不愧一代宗师,不愧于古人祖师。
在我练太极拳的这几十年里,从最初的懵懂摸索,到如今的有所心得,这一路上,我经历了太多的自我怀疑与突破。内劲并非简单的鼓荡,而是如同细丝般纠缠;内气也并非简单的传递,而是筋骨的凝聚与释放。神韵,更是超越了武术的范畴,达到了自然如风、物我两忘的境界。回首这几十年的太极拳修行之路,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正是这份坚持与热爱,让我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了身心的双重升华。
来源:太极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