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殉葬有多恐怖?《明史》详细记载,看完令人胆战心惊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6 11:16 2

摘要:朱元璋恢复殉葬,堪称对后世而言难以磨灭的恶劣行径,相较他诛杀功臣的行为,这一恢复殉葬的举动更应受到严厉批判。但严格来讲,说朱元璋恢复了殉葬制度其实并不准确。通常而言,一项制度的形成,需具备明确的规范细则。

诸多封建王朝的制度与行为充斥着野蛮与残酷,而朱元璋恢复殉葬这一举措,无疑是其中极为刺眼的污点,其过程之恐怖,在《明史》等典籍的记载中,让人触目惊心。

朱元璋恢复殉葬,堪称对后世而言难以磨灭的恶劣行径,相较他诛杀功臣的行为,这一恢复殉葬的举动更应受到严厉批判。但严格来讲,说朱元璋恢复了殉葬制度其实并不准确。通常而言,一项制度的形成,需具备明确的规范细则。

以殉葬为例,得明确规定殉葬人数、具备殉葬资格与不具备资格的人员范围,除妻妾外,奴仆等是否涵盖其中,以及具体的殉葬流程,比如皇陵修建时殉葬坑的设置规矩等。然而,无论是《大明律》还是《皇明祖训》,都未对这些关键内容做出任何涉及。

所以,从制度层面定义朱元璋恢复殉葬制,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但即便如此,朱元璋身为一朝开国之君,亲自下令让众多嫔妃殉葬,这一行为对后世继承者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致使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驾崩后,都效仿他让嫔妃殉葬。

朱元璋恢复殉葬的缘由,竟与元朝有联系。有一种观点认为,朱元璋此举是因为元朝恢复了殉葬制,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实际上,元朝也从未建立起系统的殉葬制度。但不可否认,朱元璋的行为深受大元影响,而根源在于朱元璋家世世代代皆为普通百姓,身份低微。

元朝对下层百姓的殉葬行为持鼓励态度。此前的两汉、魏晋、唐宋时期,对殉葬极为不鼓励,甚至发明了唐三彩等陪葬品来替代活人殉葬。反观元代,述万尼在《世界征服史》中提到,成吉思汗死后,让 40 多位嫔妃陪葬,开了恶劣先例,这一点与朱元璋极为相似。

更关键的是,元廷大力支持甚至鼓励民间百姓的殉葬行为,这在史书中一个臭名昭著的章节 ——《烈女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名垂青史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几千年间,文臣猛将、巨商豪侠、大学问家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数不胜数,但真正能被载入史书,尤其是正史的却寥寥无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见史书对人们的巨大吸引力。

有些人即便生前声名显赫,在史书中可能也仅有只言片语的记载。然而,从《后汉书》开始,出现了一条进入史书的 “捷径”——《烈女传》。一些普通百姓,或许一生碌碌无为,却因贤良淑德,得以被写入史书,而且还能让其平庸的丈夫一同沾光,因为每一位烈女的介绍开篇都是 “某地人某某某之妻”。

《后汉书》中的烈女类型较为多样,有贤惠的、孝顺的,也有随夫殉葬的。但从《新旧唐书》《宋史》开始,随夫守寡、殉夫的烈女数量明显增加。到了元代,《烈女传》收录的人数更是急剧攀升,从《后汉书》《旧唐书》的 20 多人,到《新唐书》的 40 多人、《宋史》的 60 多人,猛增到《元史》中的 180 多人。

虽然《元史》为明初所修,且编纂时间极短,不到一年,基本是对元廷记录的复制粘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元廷嘉奖过的贞洁烈女数量众多。元廷的嘉奖方式主要是实行 “旌表制度”,家里有寡妇殉葬或守寡多年不再嫁,朝廷就会给予奖励,如发放贞洁牌坊、匾额等,不仅有虚名,还能免税,甚至有机会被载入史书。

在元代这种系统性的旌表管理制度强化后,民间或出于真情,或为经济利益,或为家族名声,又或是渴望名垂青史,以守寡为荣、以殉夫为荣的不良风气开始广泛普及。于是出现了一种诡异的现象:元代贵族皇室并不热衷人殉,但下层无知百姓却对此极为踊跃。

而朱元璋一家正是平民中的平民,成长于这样一个以人殉为荣、《烈女传》人数大幅增加的环境中,他根本无暇去考证元朝皇帝是否让嫔妃殉葬,在他眼中,身边从基层官员到乡贤耆老、富户豪绅,无一不对人殉之事热衷有加,久而久之,他便将人殉视为天经地义。

因此,在他登上皇位后,悲剧就此上演,明代在这种上行下效的风气中,民间人殉之风更盛,《明史》中《烈女传》收录的人数比《元史》又近乎翻了一倍,达到 300 多人,朱元璋对此难辞其咎。

到了康熙年间,爱新觉罗・玄烨明令禁止民间逼迫人殉葬。

从东汉到唐宋,虽然民间偶有人殉行为发生,但朝廷从未专门针对人殉发布过禁令,而清朝此举表明人殉现象在当时已泛滥到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的程度,不得不加以禁止。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尽管康熙有明文禁令,清代的贞洁牌坊却依旧照发,相关税收照样减免。

据《清史稿》记载,每年礼部汇总上来的烈女人数多达数千人,甚至有的州县衙门将此作为自己任上的工作成绩。这就形成了一种极为矛盾的局面:一方面明令禁止逼迫女子殉葬,另一方面又对所谓自愿守寡、随夫自尽的寡妇大加表彰,还给予大量物质奖励。

如此一来,所谓的 “自愿” 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被利益裹挟的无奈与虚假,实在令人深思。朱元璋开启的这一恶劣先例,历经数朝,即便到了清朝,依旧以一种扭曲的形式延续着,其带来的伤痛与悲哀,深深烙印在历史的记忆之中,让后人看到封建制度下人性的压抑与扭曲,以及权力与传统观念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 。

来源:古书奇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