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周,深圳全城进入“艺术时间”,2025深圳艺术周如火如荼举办中。一周时间里,四大展览单元汇聚全城69家参与机构近80场精彩展览,为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艺术盛宴。让艺术走进生活,提升市民参与度是此次艺术周的一大亮点。为了让高端艺术亲近市民
本周,深圳全城进入“艺术时间”,2025深圳艺术周如火如荼举办中。一周时间里,四大展览单元汇聚全城69家参与机构近80场精彩展览,为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艺术盛宴。让艺术走进生活,提升市民参与度是此次艺术周的一大亮点。为了让高端艺术亲近市民,深圳做了哪些努力?
市民参观深圳艺术周刘香成摄影大展
艺术周带领市民尽享高端“艺术嘉年华”
本届深圳艺术周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火热开展,前来打卡的观众中,不少是亲子同行。许多深圳家长纷纷感慨,家门口看展为遛娃提供了新的思路,“主打一个快乐熏陶。”
如果说80场精彩展览反映出的是深圳艺术文化周在文化惠民上的广度和深度,那么走进市民身边,让高大上的艺术变得更加“接地气”“可触及”等一个个动人瞬间则彰显了深圳让高雅艺术融入寻常百姓家的文化温度。
让小众艺术、高雅艺术,不再只属于“小众”。今年深圳艺术周首创艺术家工作室单元,通过开放工作室的形式,邀请公众走进艺术创作的现场,了解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例如,知名雕塑家李晖的工作室内,市民可亲眼观看他用废弃金属零件创作大型装置艺术的过程;水墨画家王砚指导青少年用传统水墨技法结合数码投影,创作出充满现代感的作品,这种“边看边学边玩”的模式,让艺术创作不再是神秘的过程,而是可参与的互动体验。
特别而富有创新的“艺术漫游”单元也是本届艺术周的一大亮点。该项目以整个城市作为画布,邀请了13位艺游向导,策划了16条独特的艺术漫游路线。通过慢节奏的CityWalk,这些路线巧妙地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串联起来,创造出一种动态的艺术叙事体验。在这样的氛围中,观众不仅是展览的欣赏者,更是艺术体验的参与者,让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悄然绽放。
与此同时,包括放映、沙龙等一系列活动在艺术周期间举行,带领市民尽享这场“艺术嘉年华”。
市民参观深圳艺术周李山艺术大展
家门口的公共教育让艺术融入市民日常
事实上,近年来,深圳一直高度重视全民艺术教育普及,不断探索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打造高质量文化公共空间和公益性惠民文艺活动,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以深圳美术馆为例,其公共教育工作自新馆开馆以来便成为重中之重。不仅面向专业人士,深圳美术馆还举办了包括学术讲座、交响乐演出、画作欣赏与临摹、欣赏与艺术品评、诗书画印工作坊等十几场公众参与活动,其中不乏面向中小学生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开放一年时间,深圳美术馆(新馆)累计共举办38场展览、352场公教活动,参观人流总数超140万人次,成为深圳参观人流最大的场馆和热门打卡地。
上月,持续近半年的“雨亦奇——李可染写生七十周年深圳特展”在深圳美术馆闭幕。这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巨擘李可染的作品,时隔20年再度来到深圳。展出藏品多达73件,规模为近年来李可染作品集中展出之最。同时,馆方也设计了“跨时空对画”等系列公共教育活动,拉近公众与这位巨擘的距离。
为该展览,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刘莹多次从北京来深。深圳美术馆和前来观展的年轻观众,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深圳美术馆的硬件条件非常好,在国内美术馆都是领先的。我也去看了馆内的其他展览,有的展我看了三遍,实在是太好了!我能看到这里除了专业观众,也有很多年轻人和孩子来参观。展览利用现代科技,主动将展览与科技和年轻人相结合。这种结合并不生硬,而是让艺术更亲近市民和观众。”
如今,在家门口体验艺术已成为深圳人的日常。2024深圳光影艺术季期间,福田区作为活动主场落地20多件艺术装置,并面向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人群,组织“主题专业型+公共教育型+社群合作型”14个多样化的光影活动,让市民成为“创作者”;坪山区则通过“文体进四区”艺术外送2.0项目,将艺术体验和工作坊带到社区、园区、厂区和校区。在坪山,人人都是艺术家,市民在坪山文化馆“未来艺术实验室”活动中可体验AI绘画、虚拟雕塑等前沿艺术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深圳还首创“艺术拼团”这一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仅让课程种类更加丰富,也让艺术培训的地点更加便捷,市民甚至可以选择在办公园区、家门口党群服务中心开设课程。
策划|记者 林园
文|记者 郑明达
图|记者 王磊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