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双休不可如此草率,如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6 11:40 3

摘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千百年前孟子的这句名言,道破了逆境对人格塑造的关键意义。在当下的教育环境里,怎样正确认识“吃苦”,怎样助力学生在成长途中铸就坚韧不拔的品格,已然成为了亟待研讨的重要课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千百年前孟子的这句名言,道破了逆境对人格塑造的关键意义。在当下的教育环境里,怎样正确认识“吃苦”,怎样助力学生在成长途中铸就坚韧不拔的品格,已然成为了亟待研讨的重要课题。

孟子所说的“苦”,不单单是体力劳作时的疲惫,更是精神世界的打磨。在物质条件优渥的今天,学生所面对的“苦”更多体现在认知的层层挑战、挫折前的抗压力、责任面前的担当意识。像是钻研复杂知识体系时的艰难攻坚,应对考试失利、激烈竞争、人际矛盾时的心理磨砺,投身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时承担的责任。为了让学生在体能与精神上都得到锻炼,可以把体能训练和策略规划相融合,比如给中学生开设别出心裁的“荒岛生存课程”,依照学生体能状况设置不同难度的长跑、攀岩等耐力挑战项目。

在播种或收获的农忙时节,安排中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亲身参与适当的农事劳动,真切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与劳动的价值。当然,在让学生吃苦的过程中,心理健康辅导也不可或缺,要防止学生盲目地承受过度的苦,只有让他们在突破自我的艰难中感受到超越极限的快乐,才能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肩负起未来的重任。

回顾历史,清朝的灭亡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八旗子弟的颓废堕落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清朝初建,八旗子弟从马背上的征战生活,转变为享受优厚待遇的安逸日子,无需辛勤劳作与战场厮杀,却能领取俸禄。长期的养尊处优,让他们渐渐荒废了骑射本领,军备松弛,往昔的骁勇善战不复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八旗人口大幅增长,可他们不从事生产劳动,还养成了奢侈消费的习惯,经济状况每况愈下,许多人负债累累。清朝前期,八旗子弟地位尊崇,特权众多,这使他们丧失了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变得腐朽不堪。到了晚清,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涌入,八旗子弟的传统骑射技艺在新式枪炮面前毫无优势,而他们又没能及时学习掌握现代军事技能,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加速了清朝的覆灭。这段历史警示我们,过度安逸、缺乏磨砺,会使人丧失前进的动力与应对挑战的能力。

把目光拉回到当代中学生的成长阶段,双休日本应是他们在紧张学习道路上的温暖休憩站,是调整身心、发展兴趣、自我提升的黄金时段。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不少中学生的双休日被诸多难题困扰,急需关注与解决。作业负担犹如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中学生的双休日之上。某重点中学学生在网上无奈晒出的作业清单,令人瞠目结舌。语文要完成一套模拟试卷,还要精心创作一篇作文;数学有三张试卷和多个章节的练习题;英语需背诵两篇课文,完成一套专项练习;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也布置了大量作业。

这些作业将学生的双休日填得满满当当,让他们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与此同时,课外辅导机构在双休日生意火爆。在一些辅导机构门口,每到周末,前来上课的中学生便人潮涌动。家长们普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忧心忡忡,唯恐孩子在激烈竞争中落后,不惜利用双休日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学科培优、补差以及高考专项培训等应有尽有。数据显示,超过70%的中学生在双休日至少参加一门课外辅导课程,如此高强度的学习安排,让学生们疲惫不堪,失去了本该有的休息与放松时间。

长时间的学习使得中学生在双休日严重缺乏运动。许多学生表示,除了每周为数不多的体育课,平时根本抽不出时间锻炼,而本应用来放松和运动的双休日,又被作业和辅导班无情占据,运动时间更是少得可怜。长期缺乏运动,不仅严重威胁学生的身体健康,导致体质下降,还会降低学习效率,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质量。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学生双休日中也极为匮乏。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集中在学期内的特定时段,双休日里,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使得中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认知等方面存在欠缺,不利于他们全面融入社会,也难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限制了学生的全面成长。

我国法定节假日包含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累计假期约15天,双休日约104天,寒暑假约60天,一年中约49%的时间学生不在校园。对于学生教育而言,放羊式管理显然不可取。如今中学生实行双休日,加上寒暑假和国家法定节假日,每年将近一半的时间不在学校,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是不利的。国家应给学校配备充足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素质评估。素质教育不是简单地多给学生放假,而是要构建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将其全面融入对学生和学校的考核体系。

中学生双休日的安排不应如此随意,希望新华社记者能做一个专题调查,采访在城市打工的孩子父母,倾听他们的心声。城市孩子的父母,无论是公务员还是公司员工,工作相对稳定,受教育程度较高,能享受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和双休,把孩子接到家中后可有效监督孩子学习,完成学业后还能开车带孩子游玩放松。但农村孩子的情况却令人担忧,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无力管教,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缺少陪伴,只能靠玩手机打游戏消遣,这种所谓的“放松”实则耽误了孩子的前途。谁来为这些底层人士发声?

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虽好,却不符合中国国情,外国中学生的父母很少有离开孩子去城市打工的。现在国家已有关于素质教育的一系列办法和政策,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彻底转变教育理念,掀起一场素质教育的革命。不妨让学生每两个星期双休一次,利用一定时间完成素质教育课程,而素质教育的任务必须由学校承担,国家要配备合适的师资力量,设置专门的素质教育教师。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思想,让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2024年《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明确提出,要“将学生创新实践、社会责任感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破除‘唯分数’倾向”。我们应构建“严管”与“自主”相结合的教育生态,提升在校时间的质量,减少无效讲授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学校还可与科技馆、企业合作开发“假期研学项目”,充分利用AI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已汇聚3万余节优质课程,学生假期可按需学习。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青少年年均自主支配时间少于50天的国家,文化创新指数会下降37%。这充分表明,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潜能,而非填充时间”。

素质教育面临着“时间陷阱”与“质量革命”的问题,需要从“时间管理”向“价值创造”转型,在假期利用上,打造“社会大课堂”生态系统。具体来说,教育部应牵头建设“国家青少年素质教育云平台”,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修订《中小学课程设置管理办法》,明确素质教育课时占比不低于总课时的40%,从制度层面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实施“素质教育导师认证计划”,要求教师掌握项目设计、生涯指导等6项核心能力,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将素质教育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审,通过绩效改革,充分调动教师开展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加强素质教育不能只是口号,必须落到实处。中学生每两个星期休息两天是个可行的建议。在学校里,可组织学生参加丰富有益的活动,如书法兴趣班培养艺术修养,举办唱歌比赛、演讲赛锻炼表达能力,定期组织班会增进学生交流、展示才艺。同时,在学校组织下,学生可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到医院、养老院体验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成功人士座谈交流,拓宽视野。甚至可由国家设计素质教育课程,只有持之以恒地推进这些举措,才有可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水平。

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借口让学生实行双休,本质上是推卸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责任。教育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拥有正确三观的人,这一重大责任必须由学校承担,这是教育思维的重大转变,也体现了国家重视教育的深远意义。

鉴于当前中学生双休日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素质教育推行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呼吁新华社记者深入大城市,对中学生在外打工的父母进行采访,开展专题调查,探寻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素质教育之路。为了孩子的前途,为了国家的未来,要让中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们必须迈出这关键的一步。

来源:寅虎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