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接诊了一位42岁男性糖尿病患者,该患者因严重的乳酸性酸中毒入院治疗,尽管医护人员进行了积极救治,但患者最终未能挽回生命。
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接诊了一位42岁男性糖尿病患者,该患者因严重的乳酸性酸中毒入院治疗,尽管医护人员进行了积极救治,但患者最终未能挽回生命。
该院内分泌科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位患者的悲剧源于错误服用二甲双胍,这一常见降糖药物。究竟二甲双胍应该如何正确使用?为何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
二甲双胍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被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共同推荐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
这种药物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等机制降低血糖水平,具有不易引起低血糖、价格相对低廉的优点。
然而,任何药物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二甲双胍也不例外。
经调查,这位不幸去世的患者除了患有2型糖尿病外,还存在肾功能不全、肝功能障碍等多种基础疾病。
最关键的是,患者在服药期间曾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但仍继续服用二甲双胍,并且在病情加重时,未能及时就医。这一系列因素共同导致了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最终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乳酸性酸中毒是二甲双胍最严重但较罕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每千人年3-10例。
当患者肾功能受损时,二甲双胍在体内清除减慢,血药浓度升高,可能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导致乳酸产生增多而清除减少,进而引发乳酸性酸中毒。该疾病一旦发生,病死率可高达50%。
从中医角度来看,2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现代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患者常见脾肾阳虚、肝郁气滞等证型。
二甲双胍类药物虽然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但西药多属"寒凉"性质,长期使用可能伤及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减弱,出现胃寒、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与西医所述的二甲双胍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相吻合。
正确使用二甲双胍需注意以下几点:
严格把握禁忌症:严重肾功能不全(eGFR
遵医嘱逐步增量:通常从小剂量(如500mg/日)开始,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和耐受性,每1-2周逐渐增加剂量,一般最大剂量不超过2000mg/日。
餐时或餐后服用:将药物与食物一起服用可减轻胃肠道不适。
定期监测肾功能:肾功能正常者每年检查1-2次,肾功能减退者需更频繁监测。
特殊情况暂停用药:进行造影检查、大手术前后、严重感染、脱水等情况应暂停使用。
西医对乳酸性酸中毒的治疗主要包括停用二甲双胍、碱化尿液、血液净化治疗等。中医则强调扶正祛邪、调理脾胃。
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既能有效控制血糖,又能减轻西药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西医药物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发生;中医药则着眼于整体调节,改善患者体质,减轻西药副作用。
例如,针对二甲双胍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可配合使用健脾和胃的中药如党参、白术、陈皮等;对于肾功能减退患者,可选用滋肾养阴的中药如熟地、山药、枸杞等,以保护肾脏功能。
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尤为重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是控制血糖的基础。饮食方面应控制总热量摄入,主张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模式;
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游泳等;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也有助于稳定血糖。此外,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肾功能等指标,可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回顾这位不幸患者的病例,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重要经验:首先,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任何自行调整剂量或忽视不良反应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其次,患者应了解所服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常见不良反应及需要紧急就医的症状;最后,慢性病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患共同参与,建立长效沟通机制。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4.63亿,并预计到2045年将增至7亿。
中国是糖尿病患病大国,据《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2022年)》报道,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患者人数超过1.4亿。
然而,血糖控制达标率仍不足40%,这与患者药物依从性不佳、自我管理意识薄弱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甲双胍不良反应虽然相对罕见,但并非不可预防。最新一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患者教育、完善药物监测系统,可将二甲双胍相关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率降低约40%。
这提示我们,医患合作、共同防范药物不良反应具有巨大潜力。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应当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强化药物安全知识普及;作为患者,则需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主动学习疾病相关知识,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
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二甲双胍作为一种优秀的降糖药物,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分享,能够提高公众对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认识,促进更科学、更安全的用药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4):315-409.
4. 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2022年).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22;14(9):1-6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