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天等县:深山有“靠山”驻村干部点亮产业兴旺之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6 15:18 2

摘要:春天,有播种也有收获。走进广西天等县上映乡连加村圣女果种植大棚内,阳光透过藤叶的缝隙,洒在圣女果上,犹如宝石般璀璨,散发出诱人的果香。走在前面的连加村驻村第一书记曾令湖望着一列列成熟的圣女果,笑得合不拢嘴。

春天,有播种也有收获。走进广西天等县上映乡连加村圣女果种植大棚内,阳光透过藤叶的缝隙,洒在圣女果上,犹如宝石般璀璨,散发出诱人的果香。走在前面的连加村驻村第一书记曾令湖望着一列列成熟的圣女果,笑得合不拢嘴。

“基地种有甜禧5号、金香蜜、红千禧、优粉4个品种,随着气温转暖,产量还在持续提升,用工也随之增加。”曾令湖告诉记者,12亩越冬圣女果迎来采摘季,不仅能为集体经济带来增收,更带动了附近村民就近就业。

天等县

天等县地处桂西南,特定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奇特的山川地势。在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的深山之中,曾几何时,贫困如影随形,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然而,随着一批又一批驻村干部的进驻,全方位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这片沉睡的深山被唤醒,一个个偏远山村依托特色产业破茧成蝶,演绎出“深山有靠山,产业焕新机”的精彩篇章。

引项目落地,打通产业发展“脉络”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俗语在当下乡村产业发展中有了新内涵,对于驻村干部而言,修好产业发展的“路”,关键在于汇聚各方资源,让优质项目在乡村扎根。

连加村曾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交通不便、产业缺乏。近些年来,在4任第一书记的接力帮扶下,先后流转200余亩土地,建成了红薯种植示范基地、高标准农业设施大棚、肉牛养殖小区,村民通过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了订单式产销,有力保障了农民增收,有效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从弱到强。

通过项目资金带动发展,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这样的例子在天等县广袤深山里不断蜕变。

去壳、脱粒、自动分级筛选……伴随着机器运转发出的轰鸣声,一粒粒富硒大米从机器里脱壳而出。在天等县都康乡把孔村精米加工厂里,工人正忙着将刚加工出来的大米装袋,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米香。

天等县都康乡把孔村。图源:广西卫视

“除了种植技术服务保障外,更多是思考如何走向品牌化、市场化路径”。把孔村驻村第一书记尹丰平介绍,都康乡种植的富硒大米曾获广西富硒农产品认证,具有独特的品牌效应,但过去小而散的自销模式,价格不稳定,老百姓没能获得更好收益。

多方论证、多路化缘。在后盾帮扶单位等各方支持下,都康乡整合资金400余万元,于2023年建成天等县首家集烘干、仓储、加工、包装为一体的自动现代化大米加工车间,每日可加工大米20多吨。通过组织引领+村企合作发展模式,提供富硒大米种植全产业链服务,带动群众在原来的基础上每年每亩增收近1000元,通过助农增收稳信心,推动新创建千亩以上富硒示范基地3个,辐射全县富硒水稻产业种植基地达3万亩,为粮食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4年,天等县更是入选了广西2023年度粮食主产县激励名单。

扬专业优势,点亮乡村产业“明灯”

乡村产业要出彩,打造“土特产”优质品牌,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

天等县按照“一村落一策、一村成一品、村村有特色”的发展思路,发挥驻村干部专业优势和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农业产业,探寻乡村产业差异化竞争的破局之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一盏盏产业明灯照亮了乡村发展之路。

“第一书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设备,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科学的种桑养蚕技术!”提到驻村干部的技术帮扶,天等县福新镇松山村蚕农赵天民竖起了大拇指。

天等县福新镇松山村种桑养蚕。图源:南疆视听

引进电动上蔟架、木质方格簇等实用蚕桑生产新机具,应用“桂蚕8号”“桂桑6号”等桑蚕新品种,推广蚕沙发酵还田追肥等新技术,改造蚕育生产基础设施6000平方米新场所……,在松山村,驻村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培育示范养殖农户,帮助蚕农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吸引了更多群众通过种桑养蚕实现增收。“2024年村里养蚕的农户多了12户,全村养蚕产值超过200万元!”福新镇松山村第一书记汤庆坤介绍。

肉牛产业是天等县的优势产业。紧密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肉牛养殖饲料需求,天等县聚焦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创新推进“秸秆养畜”工程,驻村干部下沉村屯挖掘整合牧草收购能人资源,大力培养“职业收草人”,建立饲料草收储、加工、销售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有效解决牧草收购资金短缺、设备不足等难题。

“职业收草人”。图源:天等县盛典村

“两年来,我们挖掘培育职业收草人26名,打造秸秆回收再利用示范基地2家,将越来越多的秸秆变废为宝”,广西驻村工作队天等县工作队队长黄树丛介绍,该县从无到有,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打造形成了桂西南第一秸秆饲料高值化养牛产业。2024年以来累计收购秸秆近36万吨,产值超1.44亿元,助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县肉牛饲养量达15.86万头,排崇左市第一。

育乡土人才,厚植产业振兴“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吸引各类人才到广袤农村建功立业,意义重大。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支撑。

在培育本土人才方面,天等县深入实施“一村一头雁,一屯一能人”乡土人才培育计划,驻村干部主动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到村授课,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通过驻村干部下沉摸排,择优推荐40多名名种养能人参加了国家头雁人才、自治区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人等培训,并积极动员群众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班等乡村振兴人才素质提升培训班70多场次,培训乡村振兴人才5000多人次。

“把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和车间务工结合起来,为我们留住和培育了更多的乡土人才。”天等县就业帮扶车间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天等县就业帮扶车间。图源:天等融媒体

近年来,天等县整合驻村干部力量,推动驻村干部以片区化形式结对联系就业帮扶车间,定期排查车间员工信息,掌握就业动向,了解企业发展情况,针对企业招工难、群众技能提升难等问题,主动帮助企业开展招工宣传,并积极联系人社部门、职业学校等面向车间工人开展电子商务、水电工等专项培训,帮助企业车间工人转变为技术人才。同时,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外联”优势,积极对接联系流动党组织,依托驻外人才联络站等载体,成功回引20多名人才回乡创办食品加工厂、皮具加工厂等产业,带动更多群众返乡就业创业。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驻村帮扶工作是奉献,是历练,更是光荣使命。”天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何祖鹏表示,驻村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就能和广大乡亲们一起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来源:广西农业农村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