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过去兔子就能过去鹰。人们总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清醒”,认为外界信息(比如广告、新闻、谣言)更容易影响别人,而对自己没啥作用。就像心里有个“双标开关”——“别人会被带偏,但我可不会!”人们总以为“别人比自己蠢”,结果为了防“想象中的傻子”,自己却成了闹剧的推手。
常见认知偏差100例第二十七讲:
第三人称效应:能过去兔子就能过去鹰
能过去兔子就能过去鹰。人们总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清醒”,认为外界信息(比如广告、新闻、谣言)更容易影响别人,而对自己没啥作用。就像心里有个“双标开关”——“别人会被带偏,但我可不会!”人们总以为“别人比自己蠢”,结果为了防“想象中的傻子”,自己却成了闹剧的推手。
这就是第三人称效应。
第三人称效应理论(又称“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应”)是由美国学者W.P.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的传播学理论,主要探讨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感知的心理机制及其社会影响。以下为理论要点:
一、核心观点
感知定势:人们普遍倾向于认为大众传播信息(尤其是负面或说服性内容)对自身影响较小,但对“他人”(即“第三人”)会产生显著影响。这种认知偏差被称为“高估他人、低估自我”效应。
间接影响机制:大众传播的实际效果往往通过“第三人”的预期反应实现。例如,人们因担忧信息对他人的负面影响而采取行动(如支持信息审查),从而间接放大传播效果。
二、理论内涵
认知层面:个体主观判断媒介信息对他人影响大于自身,本质是“自我强化”心理的体现,包括盲目乐观、虚幻优越感等。
行为层面:基于上述认知,个体会采取防御性行动(如限制他人接触信息),最终导致实际社会效果的产生。
三、应用与意义
风险传播管理:需平衡信息透明与社会稳定,避免因公众对他人反应的过度担忧引发集体恐慌。
政策制定参考:立法与传播政策需基于科学评估信息实际危害,而非仅依赖公众的感知偏差。
传播策略设计:可运用该理论间接影响目标群体(如通过表面受众引导“第三人”行为),常见于舆论引导与商业宣传。
该理论揭示了媒介效果产生的复杂性与间接性,强调了受众心理认知在传播链中的关键作用。
四、典型生活案例:
家长看到孩子刷短视频,里面有些夸张的“炫富”内容或危险动作,立马紧张兮兮:“这种视频会教坏小孩!孩子看了肯定学坏!”但转头自己刷到同类视频时,却觉得“这就是拍着玩的,成年人看看乐呵一下,又不当真”。
家长认为孩子“天真”容易被影响,而自己“成熟理智”能免疫。但实际上,成年人也可能被潜移默化地改变观念(比如认为“有钱就能为所欲为”),只是不愿承认罢了。这就是典型的“对别人:信息有毒!对自己:我有抗体!”
在核泄漏等危机事件中,出现“吃碘盐防辐射”的谣言,人们往往会认为他人更容易轻信这类信息并疯狂囤盐,而自己只是出于“合理预防”才少量购买。但实际行为中,许多人观察到周围人抢购后,因担忧物资短缺,最终也加入抢购队伍,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自以为聪明的人认为他人会因谣言失去判断力,但自己“足够理智,只做必要准备”;实际上为避免“落后于他人”,最终采取与群体一致的非理性行动。这一案例反映了第三人称效应的核心矛盾:既低估信息对自身的影响,又因高估他人反应而被动改变行为。
结束语
能过去兔子就能过去鹰,这样看起来非常理智的思想其实存在着一个认知上的偏差,在重大灾难面前不管是兔子还是鹰都无法幸免。当鹰居高临下云淡风轻地看着兔子惊慌失措的时候,内心里也是慌了一批。
人们总以为“别人比自己蠢”,结果为了防“想象中的傻子”,自己却成了闹剧的推手。人们总以为“别人比自己笨”,结果为了笑“现实中的笨蛋”,自己也活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来源:智慧溪水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