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的鲸能轻松下潜2000多米深,为何钢铁之躯的潜艇却不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6 15:49 2

摘要:你捏瘪一个可乐罐(空的)需要多大劲?大约需要20公斤的力就可以了。而在在2000米深海里,每平方米的物体表面承受的压力相当于300头大象站上去的重量。这个重量人瞬间会像空的易拉罐那样被压扁。但抹香鲸甩甩尾巴就能潜到这个深度,这个深度什么概念呢?如果你没学过潜水

你捏瘪一个可乐罐(空的)需要多大劲?大约需要20公斤的力就可以了。而在在2000米深海里,每平方米的物体表面承受的压力相当于300头大象站上去的重量。这个重量人瞬间会像空的易拉罐那样被压扁。但抹香鲸甩甩尾巴就能潜到这个深度,这个深度什么概念呢?如果你没学过潜水,那么下潜个四五米你就受不了。

就算是人类造的潜艇——用钛合金包裹的钢铁巨兽——却连它的四分之一深度都够呛能够承受得了,比如“M级的核潜艇”最大下潜深度只有1200米,其他大多数的潜艇只停留在几百米的深度上。(深海挑战者号除外,它能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超过1万米的深度)。

那么,同样是血肉之躯,抹香鲸为何能做到连钛合金包裹的核潜艇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鲸鱼和潜艇在深海里到底差在哪儿?

虽然同样是下潜到深海,但鲸和潜艇完全用到了两种方式。首先是鲸鱼,它有着一身"液态防弹衣"。

鲸鱼下潜时,整个身体就像装满水的橡皮袋。它们的肺部会主动塌缩到只有原来的1/20大小,把空气压缩进鼻窦和气管里。这时候鲸鱼体内几乎全是液体,而液体有个牛X特性——不可压缩!所以外部水压再大,鲸鱼内脏也不会像人类潜水员那样被压出内伤。

我们来举个栗子:你捏装满水的塑料袋,水不会变形,但要如果是袋子里有空气,一捏就瘪了。鲸鱼就相当于那个把空气都排空的塑料袋。

在这种液态防弹衣的加持下,抹香鲸可以轻松潜到2000米,甚至是3000米的深海中,与世界上最大的头足类动物大王乌贼一决雌雄。

而潜艇则恰恰相反,它是要硬扛深海带来的压力,而它最大的致命伤是空心的铁罐。潜艇设计师们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空心结构"。想象你拿个易拉罐往深海扔,罐子里要保持1个大气压让人呼吸,外面却是300个大气压的水压。这个压差就像300个壮汉从外面同时挤压罐子,铝合金外壳分分钟变形开裂。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案例。早在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240米深度失事,就是因为一个焊接裂缝导致瞬间内爆,129人全部遇难。这深度连鲸鱼平均潜水深度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其实,决定潜艇和鲸鱼下潜深度除了压力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氧气。虽然潜艇不需要氧气,但是在潜艇里的人是离不开氧气的,而鲸作为一种水生哺乳动物,它们同样也不具备鱼那样从水中获取氧气的能力,全靠吸入肺和身体的氧气存活,正是因为这样,鲸鱼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浮到水面上换气。

不过,在这方面鲸鱼明显是专家级的,因为它是自带三倍续航的"氧霸"。

抹香鲸在深潜前会在海面上大量的吸入空气,通过多次深呼吸能吸进2000升空气,但这些氧气不是存在肺里,而是通过血液和肌肉"锁住"。它们的血红蛋白浓度是人类的3倍,肌红蛋白含量更是高出10倍,这使得它们的携氧能力更强,堪称移动的氧气银行。

更绝的是它们的"省电模式":下潜时心率降到每分钟4次,重要器官进入低功耗状态。这就好比手机开启超级省电模式,只剩1%电量还能撑10小时。正是因为这样,它们才能够潜入千米深海并且安然无恙的回来。

而潜艇比起抹香鲸来就像是一个背着氧气罐的"铁憨憨"。常规潜艇靠蓄电池供电,水下续航最多几十小时,必须浮上来充电——这在战时简直就是活靶子。核潜艇虽然不用换气,但反应堆需要持续冷却水循环,在2000米深海低温环境下,管路分分钟冻成冰棍。

在这里再给大家普及一个冷知识,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为了给艇员供氧,每天要消耗200公斤过氧化钠。这玩意遇到水蒸气就释放氧气,但控制不好就会......BOOM!

鲸鱼虽然是血肉之躯,但同时它也是深海里的"软体动物",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以为鲸鱼骨头很硬?错!它们的肋骨之间充满弹性软骨,胸骨甚至可以像弹簧一样收缩。下潜时胸腔塌陷,上岸后又能自动复原,这材质放人类世界就是记忆金属啊。

再看那20厘米厚的鲸脂层,这可不是单纯保暖用的。它能溶解氮气防止减压病(相当于自带防醉驾系统),还能像气球一样调节浮力——吸满油时上浮,排出油时下沉。

而潜艇最大的“死穴”是焊接缝。潜艇最脆弱的地方不是钢板,而是那些密密麻麻的焊接缝。HY-80特种钢听着厉害吧?但在600米深度,焊缝承受的压力相当于在指甲盖上站一头蓝鲸。更可怕的是金属疲劳——就像反复弯折回形针,看着没坏其实内部已经布满裂纹。

其次是成本问题。苏联用钛合金造潜艇能下潜1000米,但焊接要在纯氩气环境里进行,焊工得穿宇航服作业,造一艘潜艇的焊接成本够买10架战斗机。

最后是终极对决:5千万年进化 vs 200年科技比拼。我们先来看鲸鱼的"满级装备",可变形骨骼:像橡皮泥一样随压力改变形状;智能减压系统:慢速上浮时,鲸脂逐步释放溶解的氮气;全海深感知:能用额头的脂肪层发射声波,在漆黑深海精准定位猎物;

当然,人类聪明的大脑能研究明白鲸深潜的秘密,自然会用到各种仿生,从而达到动物具有的能力,比如机械鲸脂:MIT研发的仿生材料,受压时会像肌肉一样变硬。而且最新研究发现,深海琵琶鱼的骨骼空隙率达70%,这种结构启发了3D打印仿生潜艇外壳。而抹香鲸头部的"Spermaceti器官"能精密调节浮力,科学家正据此研发"量子浮力控制器"。

但有个扎心现实:我们花30年造的万米潜水器,续航时间才6小时;而柯氏喙鲸每天要在3000米深海待10小时找吃的。看来在深海生存这事,五千万年进化的"老司机"还是比人类更会玩。

看着抹香鲸在2000米深海悠闲地捕食大王乌贼,再瞅瞅人类潜艇在500米深度战战兢兢的样子,不得不感叹:有时候"硬刚"不如"认怂"。或许未来的深海探测器会长出仿生鲸脂、装上软骨关节,学会像生命一样柔软——毕竟在深海这个考场,鲸鱼已经交了满分答卷,而人类的科技大考,才刚刚开始。你说呢?

来源:猎奇动物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