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比尔·盖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6 17:03 2

摘要:上周,微软中国CTO韦青与混沌合伙人张雷老师,进行了主题为“从BASIC到GPT:创新者的破界之路”的直播对谈。两位老师金句频出,以比尔·盖茨的新书《源代码》为锚点,揭秘比尔·盖茨的成长密码,揭示AI时代的底层逻辑、下一代教育以及思维的本质。

上周,微软中国CTO韦青与混沌合伙人张雷老师,进行了主题为“从BASIC到GPT:创新者的破界之路”的直播对谈。两位老师金句频出,以比尔·盖茨的新书《源代码》为锚点,揭秘比尔·盖茨的成长密码,揭示AI时代的底层逻辑、下一代教育以及思维的本质。

图源:比尔·盖茨《源代码》

当代青年,在技术变革、信息爆炸与价值迷失的多重夹击下,该如何寻找并保护自己的“源代码”?

技术狂飙与青年焦虑: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

当下的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悖论。一方面,AI技术的指数级发展催生了一系列颠覆性工具,知识获取的便利性达到巅峰;另一方面,这种便利反噬成了一种“能力剥夺”——标准化技能迅速贬值,职场竞争从“人与人的较量”演变为“人与算法的博弈”。根据麦肯锡报告,到2030年,全球将有4亿个岗位被自动化取代。

更深的困境来自精神层面。社交媒体与算法推荐构筑的信息茧房,让年轻人陷入“大脑肥胖症”:海量的短视频、AI生成的爆款内容,看似充实却耗尽了大家深度思考的能力。许多人在技术的迷宫中疲于奔命,却找不到自己的“BASIC语言”——我们熟练使用AI工具,却逐渐丧失定义问题的能力;我们追逐热点,却忘记了自己为何出发。

对此,韦青与张雷的对话揭示了一条破局之路:AI的本质是“信息智能”,而人类的终极竞争力在于“意义智能”。盖茨在《源代码》中的成长史印证了这一点——他从小痴迷编程,并非因为技术本身,而是坚信“万物皆可数学解构”的底层逻辑;他押注软件赛道,是因为预判到“信任经济”将成为数字时代的核心。这种对本质的洞察力,恰恰是AI无法复制的“人味”。

图源:比尔·盖茨《源代码》

从BASIC到GPT:重新定义青年人的“源代码”

这场直播的价值,不仅在于解读技术趋势,更在于唤醒一种“破界思维”。当AI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颠覆传统规则时,青年人需要的不是盲目追赶,而是找到自己的“长跑节奏”。

在这个意义上,《源代码》不仅是一本技术先驱的传记,更是一份给数字原住民的生存指南。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者从不被工具定义,而是用工具重构世界。青年人需要的不是恐惧AI的替代,而是像少年盖茨一样,在扑克牌中领悟解构之道,在代码里锤炼第一性原理——这才是属于每个人的“源代码”。

图源:比尔·盖茨《源代码》

以下为直播全程2小时万字对话稿干货整理浓缩版,建议收藏!

AI时代的底层逻辑

——从“工具主人”到“文明进化”

认清AI的本质:一场长跑,而非冲刺

韦青:

“AI与电力一样,是长跑而非短跑。短跑讲究爆发力,长跑讲究配速和能量管理;人类容易被短期技术爆炸迷惑,但真正的变革需要10-20年沉淀。天天被海量信息轰炸,大脑会因信息过载患上‘肥胖症’而丧失深度思考能力。”

“AI的本质是一种机器‘计算智能’,它模拟人类行为,体现出能动性,但绝非主观能动性。人类需警惕‘科学拜物教’,避免被机器的表象迷惑。”

张雷:

“AI是乘法而非加法。若将自身能力视为1,AI是100,乘法思维下1×100=100,加法思维下1+100=101。真正的赢家会重构流程、积累数据、放大初心,而非简单叠加工具。”

图源:比尔·盖茨《源代码》

成为AI主人的三大法则

韦青的“教学演用优”方法论:

“面对学习能力超强的机器,人类的重点在教育机器为我所用(教)、让它更好地学习我的知识和理念(学)、通过演示试错不断迭代(演)、并且在实际大规模应用中(用)、持续优化完善(优),人机协同进化,永无止境。机器在学习,人也要学习。人一旦被机器表象迷惑,很容易神化、妖魔化或者拟人化机器。”

“技术发展史与电力应用史相似:早期聚焦技术本身,中期关注场景落地,最终无人再提技术,人类依旧回归目标的实现与理想的追求,此时技术已如水般利益万事万物而无影无踪。”

“AI是一个函数,对外展现的是输入和输出,具体操作封装在内部,人类需要成为调用函数的人,而不是被函数操控……AI以数据为食,每一个个体与组织都需要以代表自己习惯的独特数据培养出听自己话、如自己意的智能机器助理。”

张雷的“价值锚点论”:

“AI是左右互搏的‘渣男’——能力强但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人类需明确自己的‘Y’(目标),让AI成为实现价值的工具,而非被其生成的‘X’(结果)牵着走。”

比尔·盖茨的成长密码

——从“问题儿童”到“技术先知”

源代码中的关键启示

韦青:

“盖茨的成长史证明:审辨思维+数学信仰+极致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者的基因。他从小打牌悟出‘万物皆可数学解构’,少年编程时头砸键盘也要通宵debug,集志同道合之士创建微软,创业后技术商业并行,这种技术初心促使他成就了微软的伟大。”

张雷:

“盖茨母亲是典型的‘虎妈’,但他最终未被规训。心理医生劝家长:‘放弃改造,让他做主。’这启示我们:标准化教育产不出颠覆者,独特性和责任感才是核心。”

图源:比尔·盖茨《源代码》

技术浪潮下的生存法则

韦青:

“盖茨抓住软件蓝海的本质是‘信任经济’——谁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谁就能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独占鳌头。AI时代更是如此,智能机器如此强大,谁能用技术建立信任,负责任地为用户提供强大工具的同时提供控制工具的“紧箍咒”,谁就能拥有可持续的成功。”

张雷:

“盖茨的创业起点是做‘有用的小事’:给学校排课表、为企业写财务软件。AI时代的创新者需同理——从单点场景切入,用AI解决真实痛点,再逐步放大。”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韦青:

“伟大的成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盖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关注计算机,将编程作为兴趣爱好,而且有这种见解,认为未来计算机将会成为人类的一个重要伴侣,一个工具。”

“为什么孙悟空能够三打白骨精,而唐僧沙和尚和八戒都不行呢?因为他们不知道这妖精是怎么变出来的。但孙悟空知道,所以他从来不会被迷惑。当然了,《西游记》讲的是三打白骨精,而实际上你还可以利用它、驾驭它,让它为你来做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种解构方法也是《源代码》中讲的。”

“《源代码》这本书,用现身说法的方式告诉你什么叫‘久久为功’。盖茨的经历证明,只有脚踏实地、抓住技术本质、保持初心的人,才能在变革中成为赢家。”

图源:比尔·盖茨《源代码》

AI时代的下一代教育

——避免“大脑肥胖症”,培养“人味”

工业文明教育的致命缺陷

韦青:

“当前全球教育体系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培养的是‘标准化螺丝钉’。年轻人被训练成害怕犯错的‘答题机器’,而AI最擅长的就是替代这类人。”

“未来两类人的职业发展堪忧:一是在开卷的现实社会里依然追求标准答案满分的‘闭卷优秀生’,二是沉迷感官刺激而丧失人类主观能动初心的‘娱乐至死者’。”

图源:比尔·盖茨《源代码》

培养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韦青的“人性三要素”:

“友爱、善良、好奇——这些机器无法体会的‘人味’,才是下一代立足之本。在现实生活里没有标准答案,闭卷考试的满分反而会阻碍年轻人理解人生的能力,教育的目标不是考100分,而是培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终身学习者。”

“孩子需要学习如何思考(how to think),而不是标准化答案……保持赤子之心,好奇探索,试错纠偏,勇闯前人未至之境,这才是未来不被AI替代的关键“人味”。”

张雷的“惊蛰哲学”:

“让孩子像惊蛰时的小草一样,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允许犯错、鼓励试错,用‘错误中迭代’取代‘满分焦虑’。未来属于那些愿为未知投入热情的‘春天里的野百合’。”

‍AI思维的本质

——从“机器仆人”到“文明领航者”

技术去魅:回归工具本质

韦青:

“AI的本质是函数(y=f(x;θ)),θ是参数,x是输入,f是功能,y是输出结果。人类需像孙悟空一样练就‘火眼金睛’,透过机器的画皮看到机器智能和生成内容的幻觉本质,机器答错了是幻觉,答对了仍然是幻觉,只不过是正确的幻觉,人类需要避免陷入拟人化幻想。”

“随着机器智能的飞速发展,未来人类文明分野在于:一类人用AI探索认知边界(AI for Science),一类人用AI实现感官刺激(AI for Stimuli)。二者都有人类需求,前者将引领人类走向星辰大海,后者将人类引入感官享受。”

“人工智能真正的未来是没有人在谈论AI,就像现在没人谈论家里有电一样……我们需要用AI解决真实问题(如科学探索),而非娱乐至死。”

图源:比尔·盖茨《源代码》

价值观:AI时代的终极护城河

韦青:

“AI的价值观由人类赋予它的所有行为都是人类的一面镜子。人类善良,它就善良;人类残暴,它就残暴;人类友爱,它就友爱;人类仇恨,它就仇恨。若人类教它不计一切代价的生存,它就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工具;若我们教它友爱与包容,它便是大同社会的助手。人类社会教育的关键,是让人类下一代成为‘价值观的架构师’。”

张雷:

“AI无法回答‘我是谁’——这是人类的特权。保持初心、坚守常识、敢做‘四不像’的探索者,才是技术洪流中的定海神针。”

‍直播金句与行动指南

韦青的“AI时代生存三定律”

- 保持初心:人之为人,在于不断探索未知。

- 遵守常识:机器是函数,人类是定义和调用函数的人。

- 坚守本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张雷的“创新者行动清单”

- 读透《源代码》:从盖茨的极客精神中汲取力量。

- 实践“乘法思维”:用AI重构工作流,而非简单叠加。

- 培养“野性成长”:允许自己与孩子成为“问题解决者”,而非“标准答案复读机”。

结语:在算法的间隙中,重写人类叙事

当直播进入尾声,韦青用“保持信心,下水实验,让机器日行千里,你只需指明方向”为对话画上句号。这句话恰如其分地勾勒出AI时代的生存哲学:技术可以加速进程,但人类必须掌控意义的罗盘。对于站在文明转折点的青年人而言,这既是一场挑战,更是一次重构自我价值的绝佳契机。

在AI席卷一切的今天,青年人最迫切的任务,是跳出“工具人”的思维陷阱。当ChatGPT能写出满分论文、MidJourney可生成大师级画作时,我们更需要追问:什么能力是算法永远无法替代的? 答案或许藏于《源代码》的字里行间——盖茨用“审辨思维+数学信仰+极致责任感+合作精神”构建的创新基因,本质上是一种“人性算法”:对未知的好奇、对本质的洞察、对价值的坚守。

图源:比尔·盖茨《源代码》

这种觉醒需要打破工业文明的教育枷锁。青年人要主动拥抱“野性学习”——用AI检索知识,但用批判性思维筛选信息;用算法优化流程,但用创造力定义问题。

站在2025年春天的门槛上,AI的浪潮愈加汹涌。但历史早已证明: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淘汰旧岗位,也会创造新机遇(电力革命消灭了蜡烛工,却催生了电气工程师)。青年人的破局之道,在于拥抱两个确定性:

1. 人性价值的不可替代性:AI可以模拟情感,但无法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共情;可以生成诗歌,但无法体会“床前明月光”的乡愁。

2. 终身学习的复利效应:用“乘法思维”将AI转化为能力放大器,而非被工具驯化为“提示词技工”。

正如张雷所言:“AI时代的赢家,不是最懂技术的人,而是最懂‘何以为人’的觉醒者。” 当下的青年人重新定义自己的“源代码”——在算法的间隙中坚守初心,在技术的洪流中传递善意——我们终将找到那条通往星辰大海的破界之路。

我们还有这些活动

丘成桐《我的教育观》新书分享会

「在看」,给阿信加鸡腿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