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迎来建馆40周年馆庆日,李敬泽、毕飞宇、孙甘露等作家,李象群等艺术家在馆内开启直播活动,共赴一场春日里的文学悦读之旅。上午,鲁迅新塑像《野草》也在馆内花园揭幕。
作为国内最早、世界上最大的文学类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融图书馆、档案馆、展览馆、博物馆、研究机构与作家故居于一体,是中国作协和文学界的宝库和窗口,于2024年5月荣膺“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四十年间,文学馆以46亩方寸之地,筑起3万平方米的精神殿堂。98.04万件藏品如星河璀璨:文学大家的墨迹犹存温度,手稿静诉衷肠,信札流淌情谊,143件国家一级文物与142座作家文库,构筑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立体图景。从手稿的修复保护到文物的数字活化,从学术期刊的深耕到文学现场的活跃,文学馆始终以改革创新之姿,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时代命题。
今天,让我们走进图文并茂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创业史”,那些耳熟能详的现代文学珍贵原始资料,正在这里讲述新的故事。
1 中国现代文学馆初创期
(1981-1985)
中国现代文学馆(万寿寺)
四十年筚路蓝缕,中国现代文学馆从巴金先生一纸赤诚的倡议中启航,中国作协肩起了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工程,于京西万寿寺西院的青砖旧椽间垒起守护文脉的第一块基石。1981至1985年,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初创期,在这五年间,文学馆从无到有,从构想到实践,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创业者们的心血。筹委会高屋建瓴,勾勒出文学馆的事业图景,确立了集收集、整理、保管、展览、研究于一体的文化坐标。他们积极联络社会各界,广泛征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和文物,一批批珍贵的文学史料与文物被陆续征集入馆,散落的文学星火自此聚为长河。“巴金文库”的创设开创作家专藏先河,茅盾、老舍生平展的揭幕标志着文学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双重职能初现端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迁入,学术阵地初具规模。青砖黛瓦间,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图谱开始显影。文学馆创业者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原野上,筑起了一座文学的殿堂。
1981年
巴金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作协主席团决定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央批准由中国作协负责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手稿
1981年2月14日,巴金先生在为香港《文汇报》写的《创作回忆录》之十一《关于〈寒夜〉》和《创作回忆录·后记》中最早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巴金《再说现代文学馆》手稿
1981年3月12日,巴金《创作回忆录·后记》和《人民日报》编者《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议》在《人民日报》刊载,随即得到一大批著名作家的响应。
1982年
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委会讨论通过《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性质、任务和工作范围的设想》。北京市批准将万寿寺西院移交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作为临时馆址。中国作协书记处决定筹建茅盾故居,归属中国现代文学馆。
1983年
财政部拨款150万元作为修缮现用房屋和购置设备的费用。中国作协任命孔罗荪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领导小组组长,决定建立“巴金文库”。“茅盾生平和创作展”开幕。
巴金在家中整理捐赠图书(左图) 巴金文库(右图)
1984年
中国作协聘请巴金、孔罗荪为名誉馆长,任命杨犁为首任馆长。为纪念老舍诞辰85周年,“老舍生平和创作展览”开幕。
巴金
孔罗荪
首任馆长杨犁
老馆照片
1985年
中国现代文学馆1月5日正式成立,3月26日举行开馆典礼,3月27日茅盾故居正式对外开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改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和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主编,编辑部设在文学馆。
巴金在文学馆开馆典礼上讲话
茅盾故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5年第1期封面及改版致读者页
2 中国现代文学馆“筑基期”
中国现代文学馆自1985年启航,五年间以破竹之势,深扎根基、开枝散叶。从体制完善到馆藏扩容,从主题展览到辞典编撰,从学术深耕到社会联动,重磅捐赠纷至沓来,馆藏总量突破20万件,在守护文学遗产、赓续文化命脉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1986
全国政协文艺界委员萧乾等联名提出提案,请求为中国现代文学馆修建永久性馆舍,这一疾呼凝聚着文学界对精神家园的殷切期待。在开馆时,文学馆体制架构为办公室(下设人保组、行政组)、资料室(下设图书组、报刊组、征订组)、研究室(下设征集组、档案组)、编辑部、茅盾故居。本年内设机构调整,设办公室、资料室(下设计划采购组、编目组、流通保管组)、研究室(下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征集室(下设征集组、档案组),构建起专业化的管理体系,为后续发展奠定组织基础。
1987年
“巴金文学创作生涯60年展览”首开先河,以手稿、影像与实物勾勒文学巨匠的精神肖像,以展览为窗口,以学术为内核,让文学经典照进公众视野。同年启动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大辞典》编纂工程,为现当代文学研究搭建起权威框架。
“巴金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年展览”一角
1988年
庆祝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3周年。“冰心文学创作生涯70年展览”与“老舍文学创作生涯展览”相继开幕,以双星辉映之势致敬文学赤子。本年,胡乔木视察中国现代文学馆,商讨体制、馆址等问题,更让文学馆在探索中明晰方向,在守望中积蓄力量。
冰心在“冰心文学创作生涯70年展览”现场
1989年
文学馆与北京市文物局续签万寿寺西院馆舍协议,在青砖古刹间延续文脉传承的使命,这座临时的“文学方舟”继续承载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记忆与荣光。茅盾之子韦韬捐赠父亲藏书及文物,泛黄的书页间留存着茅盾《子夜》(原名《夕阳》)初稿的批注、与鲁迅往来的信笺,以及抗战时期辗转流徙时题写的自勉字幅,再现了一位文学巨匠在动荡年代的坚守与担当。闻一多殉难前夜创作的绝笔《九歌(古曲翻新)》手稿入藏,字迹间激荡着民主斗士的呐喊与文学家的赤忱,以纸页上的温度与笔锋中的气节,让战火淬炼的文人风骨凛然重生。举办老舍文学创作生涯展览。
闻一多手稿《九歌(古曲翻新)》
1990年
举行建馆五周年座谈会暨“周扬文库”“萧三· 叶华文库”开幕典礼。周扬文学档案和藏书15358册的接收,令馆藏总量突破20万件,达202794件,一座由手稿、信札、文物构筑的文学星河渐成璀璨之势。“叶圣陶创作生平展览”再续华章,让一代教育家的文学理想与家国情怀深入人心。
韦韬与杨犁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5周年活动中
从初创到筑基,文学馆的五年历程印证了“积跬步以至千里”的文化韧劲。青砖黛瓦间,二十万典籍静默诉说;光影流转处,一百年文心澎湃激荡,已悄然编织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经纬网络。
3 中国现代文学馆“拓展期”
1991至1995年,中国现代文学馆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在机构建设方面,获中央批准新建2.4万平方米现代化馆舍,配套近亿元国家级资金支持,实现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藏品体系快速扩充,通过接收唐弢藏书、杨沫手稿与著作版权、凤子文代会珍贵文献等重磅捐赠,形成涵盖手稿、藏书、纪念品的立体化收藏格局。学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五年间密集推出巴金、茅盾、丁玲等数十场专题展览,并开展全国巡展;《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等重要学术成果相继面世。同时深化与文坛巨擘合作,特聘冰心、阳翰笙等泰斗级顾问,形成以名家资源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充分彰显其作为国家级文学殿堂的权威地位与发展活力。
1991年
中国作协任命李準为馆长。举办茅盾逝世十周年纪念座谈会。夏衍文学创作六十周年展览、丁玲创作生平展览开幕。
丁玲生平及创作展览会
1992年
特聘冰心、阳翰笙、萧乾为顾问。“丁玲文库”开幕。“巴金冰心老舍丁玲创作生平展览”在广东巡展。萧乾文学生涯六十年展览、阳翰笙生平与创作展览开幕。《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出版。
丁玲文库开幕式
萧乾文学六十年展览
1993年
中央办公厅同意中国现代文学馆修建新馆,国家计委下达《关于同意建设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的通知》,建筑面积2.4万平米,总投资9600万元。北京市规划局推荐慧忠庵为新馆馆址。
1994年
凤子捐赠《历次文代会的个人签名留言纪念册》。举办巴金大型图片展览、靳以生平展览、沙汀艾芜文学生平展览、臧克家文学创作生涯65年展览。
凤子《历次文代会的个人签名留言纪念册》
1995年
1995年 举办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10周年座谈会。唐弢夫人沈絜云表示同意将唐弢藏书全部捐给文学馆。杨沫遗嘱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藏书、文学资料及部分稿费,同时捐赠全部著作版权。
中国现代文学馆十年馆庆
4 中国现代文学馆“跃升期”
新世纪的脚步将至,中国现代文学馆也迈入发展的跃升期:新馆从奠基到正式开馆,更加宽敞和现代化的空间,为文学研究和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文学馆的藏品数量显著增加,达到305963件;唐弢文库建立。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和学术活动,文学馆继续在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传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举行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奠基仪式。国家计委决定新馆设计以矮层分散园林式民族风格建筑为主,扩加10亩建设用地,分期施工,第一期建筑面积为1万多平米。主办茅盾百年诞辰纪念展览。
1996年
新馆奠基仪式现场
茅盾之子韦韬与文学馆工作人员及参展来宾合影
1999年
举行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竣工典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20年纪念会在新馆举行。新馆照片
2000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展》(一期)
唐弢文库
5 中国现代文学馆“繁荣期”
在新世纪的晨曦中,中国现代文学馆书写着繁荣的新篇章。老舍《四世同堂》手稿等珍品入藏,文学馆藏品进一步丰盈;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激励新生代文学研究者;一系列意义深远的纪念活动和展览,将文学的芬芳播撒至更广袤的天地。2001年
举行鲁迅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四世同堂》等手稿入藏。
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陈漱渝在鲁迅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发言
老舍《四世同堂》手稿
2002年
老舍《四世同堂》手稿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举办阳翰笙诞辰100周年、孔罗荪诞辰90周年纪念研讨会。沈从文生平与创作展开幕。
沈从文生平创作展
2003年
举办巴金、冯雪峰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孙犁生平与创作展开幕。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馆藏品总量达506000 件。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奖杯
2004年
陈建功兼任馆长。“网上文学馆”(www.wxg.org.cn)正式运行。“纪念丁玲诞辰100周年——丁玲生平与创作展览”开幕。举办聂绀弩百年诞辰暨《聂绀弩全集》出版座谈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刊100期纪念座谈会。
纪念丁玲诞辰100周年——丁玲生平与创作展览
2005年
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二十周年,举办“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展”。“烽火中的抗战文学展”开幕。举行巴金先生追思会。举办“诗魂永恒——臧克家百年诞辰诗会”大型诗歌朗诵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
巴金先生追思会
6 中国现代文学馆“创新期”
岁月不息,奋斗不止,中国现代文学馆走上了创新之路,不仅完成了二期工程的设计和审批,更在数字化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搭建了新的平台。
2006年
完成文学馆二期工程的设计、审批工作。举办邵荃麟同志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文学馆听讲座”举办200期。
藏品数字化加工管理服务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完成电梯大修、电子监控系统改造、气体灭火系统改造及恒温恒湿系统改造等基建维修任务。柏杨研究中心成立。“一个倔犟的灵魂”——纪念萧军诞辰100周年展览开幕。
纪念萧军诞辰100周年展览开幕式
2007年
2008年
中国现代文学馆对外免费开放。音像资料数字化采集加工、管理和应用系统工程全面展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成立。举办“我们走在大路上——改革开放30年文学成就展”。
牵头成立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举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暨《丛刊30年精编》出版座谈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2009年
2010年
文学馆二期扩建工程全部竣工,成立中国当代文学年鉴中心、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委员会。举办萧乾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常设展览《中国现当代文学展》(一期)改造工作启动。新馆二期(文学馆C座)照片
7 中国现代文学馆“深化期”
三十而立,中国现代文学馆迎来深化发展的新阶段。展览、座谈会活动丰富,首次聘任客座研究员、启动第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在文学界的影响力持续提升。2011年
中国现代文学馆聘任首批客座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改版为月刊,设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度优秀论文奖。举办“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捐赠陈列”展览。《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捐赠陈列展》展厅
2013年
吴义勤任馆长。举办张光年、孙犁、草明、舒群、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老舍、胡絜青珍藏字画和马烽手稿入藏。老舍胡絜青珍藏字画捐赠仪式暨作品展展厅
2012年
常设展览《中国现当代文学展》(二期)开幕。举办端木蕻良、王辛笛、邓拓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第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正式启动。二期《中国现当代文学展》展厅
2014年
举办梁斌、杨沫、徐迟、阮章競、叶君健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
梁斌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
2015年
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三十周年,举办“记忆与守望——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30周年回顾展”。举办雷加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血肉筑起的长城——抗战中的文学”展览开幕。“记忆与守望——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30周年回顾展”示意图
8 中国现代文学馆“融合期”
踏上新征程,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启了融会贯通发展的新篇章:展览内容多样性提升,文学经典、作家书房、手稿、书画皆可为展览的主角;全国文学馆联盟成立,加强了与各地文化机构的合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文学中的长征”专题展览开幕,铁凝、钱小芊等参观展览
2016年
“红军不怕远征难——文学中的长征”展览开幕。举办刘白羽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
2017年
“砥砺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学成就展”开幕。
“砥砺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学成就展”介绍词
丁玲书房(复原)
文学馆手稿展现场
铁凝与柏杨家人一同参观柏杨捐赠陈列展
2018年
李敬泽兼任馆长。“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现代作家书房展”“回望手写时代——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80年代手稿展”“重回大陆真好——柏杨捐赠陈列展”开幕。
2019年
“初心与手迹——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红色经典手稿大展”开幕。举办冯牧、郭小川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手稿
全国文学馆联盟成立会议现场
纪念汪曾祺诞辰百年书画展
2019年
全国文学馆联盟成立,中国现代文学馆被选为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举办彭燕郊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纪念汪曾祺诞辰百年书画展”。
9 中国现代文学馆“升华期”
不知不觉间,中国现代文学馆步入“不惑之年”。经过几代文学界人士与文学馆工作者的努力,在学术研究和公共服务方面提升至新高度;2024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既是肯定更是鞭策。2021年
茅盾故居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迎着新生的太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大展”开幕并举行大型网络直播活动。
茅盾故居
2022年
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达到十届、百人规模。设立《青春之歌》奖学金,启动评选工作。举办李季、马烽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向人民大地——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特展”开幕。
“向人民大地——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特展”展厅
2023年
北京市文物局对649件珍贵文物进行定级备案。在网络平台推出人文谈话节目“文学馆之夜”。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成立。“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求实——严家炎学术文献展”等开幕。举办曲波、林斤澜、屠岸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王蒙创作70年座谈会。陈映真文学资料入藏。
《文学馆之夜》节目海报
2024年
中国现代文学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歌以咏志 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学成就展”“‘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等开幕。举办金庸、梁羽生、罗广斌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贺敬之创作85年、宗璞创作80年座谈会。馆藏品总量达98.04万件,参观人次达到276404人。
“歌以咏志 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学成就展”展厅
“‘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展厅
这些平台都可以找到我们,
可不要失联哦
@文艺速效丸
@文艺速效丸
小宇宙播客
来源: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