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独分子陈凤馨:表面和解背地里的毒瘤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6 18:45 3

摘要:2023年9月,陈凤馨,这位拥有政大新闻系背景的资深媒体人,曾因其理性与中立的立场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2023年9月,陈凤馨,这位拥有政大新闻系背景的资深媒体人,曾因其理性与中立的立场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当她在“世界台湾人联谊会”上发表关于两岸统一的言论时,却彻底打破了公众对她的固有印象。

面对提问,她两度强调“台湾永远不会是香港”,并坚决表态即便统一,台湾也必须保有军事和外交自主权。

在这之前,陈凤馨曾多次以温和态度展示两岸文化连结,她究竟在用“文化脐带”营造亲和力,还是在表面和解的外衣下,暗藏着真正的分裂种子?

陈凤馨的媒体生涯是从1993年开始的,那一年她正式踏入台湾《联合报》的大门,选择了财经报道作为自己的起点。

刚入行时,她在《联合报》的财经版面上频频亮相,文章条理清晰又不失深度,很快就让业内人士记住了这个名字。

当时的台湾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金融市场风起云涌,陈凤馨的报道紧跟热点,还能把复杂的财经术语拆解得通俗易懂,逐渐在读者中积累了口碑。

在《联合报》期间,她接手了一项特别的任务——为连战撰写传记。

她翻阅了大量档案资料,甚至走访了一些与连战共事过的人士,只为把他的政治理念和经济策略讲透彻。

传记出版后,反响相当不错。那段时间,她常常加班到深夜,桌子上堆满了笔记本和参考书,但成果出来后,连报社同事都忍不住夸她“下笔有神”。

后来,陈凤馨决定从平面媒体转向电视圈,接手了《财经起床号》这档节目。

节目开播后,她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把复杂的经济现象拆解开来,比如拿生活中的例子比喻股市波动,或者用简洁的图表直击重点。

台北金融圈的人开始注意到这个主持人,不少银行家和分析师在晨会前都会打开电视听听她的点评。

到了2018年,陈凤馨迎来了事业的又一个高峰。她与资深评论员唐湘龙搭档,推出了新节目《正经龙凤配》。

两人一刚一柔的搭配就像火花撞击,唐湘龙抛出一个犀利观点,陈凤馨就接过去细细剖析,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节目不仅在台湾本地收视率节节攀升,还意外地在大陆市场打开了局面,短短时间内就收获了274.5万粉丝的关注。

2023年9月27日,陈凤馨受邀参加在台北举办的“世界台湾人联谊会”,这场活动汇聚了来自全球的台湾侨胞,讨论两岸关系的未来。

那天,会议进行到提问环节,一名观众抛出了一个敏感问题:“如果两岸统一,台湾会不会变成第二个香港?”

陈凤馨接过麦克风,先是停顿了一下,随后语气坚定地回答:“台湾永远不会是香港。”

现场安静了几秒,她接着补充道,即便两岸统一,台湾也必须保留军事和外交上的自主权。

她又重复了一遍“台湾永远不会是香港”,部分观众点头,部分人则皱起眉头,显然对她的表态反应不一。

活动结束后,她的发言很快被录像传到网络上,陆的社交平台上,网友们迅速行动起来,有人翻出了她四个月前在《正经龙凤配》节目中的一段视频。

那期节目讨论的是台湾当局推出的新课纲,她当时用了“数典忘祖”四个字,痛批课纲刻意淡化中华文化的历史根基,语气激烈,态度明确。

视频被剪辑出来后,迅速在微博和抖音上传播,评论区里满是质疑:“四个月前还在骂台独,现在却说不交权,这是什么操作?”

还有人直接贴出她的发言截图,逐字分析她前后说法的差异,认为她从文化认同转向政治底线,立场前后不一。

陈凤馨在媒体圈的言论轨迹,其实早就埋下了这种矛盾的种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台湾经济受到不小冲击。

那段时间,她还在《财经起床号》担任主持人,有一期节目,她把矛头直指岛内的蓝绿两党,批评它们在危机面前只顾着政治内斗,完全无视民生问题。

她列举了当时失业率上升的数据,还提到中小企业倒闭的案例,语气中透着少有的严厉。

到了2016年,民进党重新上台,陈凤馨在一次公开采访中提到“两岸现状不应被打破”,这与她2008年批评蓝绿内斗时的基调截然不同,当时她强调的是经济优先,而这次却把重点放在了政治稳定上。

她的这句话被绿营媒体引用,作为支持“维持现状”的论据,而蓝营这边则有些不满,认为她在关键时刻立场模糊。

之后几年,她的节目中偶尔会涉及两岸议题,但每次谈到敏感点,她总会绕开正面冲突,留出余地。

在两岸交流的具体事件上,她的表态更是让人捉摸不透。

有一年,陈凤馨在节目中专门提到这件事,她拿出了历史资料,讲到伏羲作为中华文化始祖的重要性,然后话锋一转,批评民进党“连这点文化连结都不肯承认”。

她还举例说,大陆的祭祀活动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参加,台湾却连个代表团都派不出。

她讲得有理有据,节目播出后,大陆网友纷纷转发点赞。

当大陆推出惠台政策,比如31条措施时,她的态度却冷淡下来。她在节目里简单提了几句政策内容,但紧接着说“台湾有自己的考量”,没有进一步表态。

陈凤馨的新闻生涯离不开她在台北政治大学新闻系打下的根基。

那几年,她系统学习了新闻采编、舆论分析和传播技巧,课堂上常有模拟采访和辩论环节,锻炼了她快速反应和精准表达的能力。

毕业后,这些训练在她手中变成了游刃有余的话术工具。

2023年4月,蔡英文以“过境”名义访问美国,陈凤馨在《正经龙凤配》中对此发表看法,她先抛出“委曲求全”四个字,点出蔡英文此行面对美方压力不得不低调的处境。

紧接着,她话锋一转,提到“美国也在约束台独”,用数据列举美国近期对台军售的限制条款,暗示美方并不支持台湾走得太远。

绿营这边拿“委曲求全”做文章,强调蔡英文的务实外交;蓝营则抓住“美国约束台独”一句,认为她在暗批民进党政策。

两边都找到能用的点,可她的话本身却没偏向任何一方。不久后,赖清德在一次公开场合提到“两国论”,直接踩中两岸红线,舆论瞬间炸开。

陈凤馨抓住时机,在节目中迅速回应,她直言赖清德“缺乏政治智慧”,还举出他过去几次发言翻车的例子,比如2019年“务实台独”的争议。

她把赖的激进主张批得头头是道,同时又不涉及更深层的统独议题,巧妙地与“温和派”拉开距离。

蔡英文“过境”事件后,有媒体统计,她在当月节目里用了12次“现状”这个词,却从没明确定义“现状”是什么。

赖清德踩红线时,她批得虽狠,但紧接着又说“两岸需要更多沟通”,把话题拉回安全地带。

这种精准切割,让外界很难抓住她的明确立场。

陈凤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贯穿了她的媒体生涯,她在《正经龙凤配》中多次展现这一点,比如有一次分析中美博弈,她直接引用《史记》里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用来比喻大国关系的周期性变化。

那期节目播出后,大陆网友把片段剪出来传到B站,点赞数迅速破万。

她还曾在清明节特别节目中提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借用这句诗隐喻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听众反响热烈,连唐湘龙都在现场接话说“凤馨这句用得妙”。

当话题转向政治认同时,她的表态总是小心翼翼。

有次节目中,观众通过连线问她“你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吗”,她停顿了两秒,然后回答:“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类似的情况不止一次,比如2022年她参加一场两岸文化论坛,主办方请她谈“中国人身份”,她又用了“中华民族”这个词,把焦点转向历史和文化,没碰政治底线。

到了2023年10月,一场“华为风波”把她的这种态度推到风口浪尖。

那时,她在节目中拿出一台华为Mate60手机,展示其芯片性能,称赞这是大陆科技的突破。

结果几天后,有人发现她在“世界台湾人联谊会”上说了“不交权”的话,网友炸了锅。

大陆社交平台上,20万条评论涌入她的账号,有人贴出她用华为的截图,配文“一边用Mate60一边喊不交权”,还有人翻出她过去的亲文化言论,质疑她立场分裂。

争议发酵了好几天,她终于在节目中回应,用了句“工具归工具,理念归理念”,试图把科技产品和政治态度分开。

这场风波后来被邱毅点名,他在专栏文章里分析,陈凤馨这种类型的人属于“华统派”,既想拿大陆市场的红利,又不愿放弃“精神邦联”的立场。

华为事件后,有媒体统计,她在2023年提到“文化”超过50次,却从没正面回应“统一”二字。

参考资料:

[1]李筱哲.2017:不容台海生乱[J].两岸关系,2017,0(3):11-15

来源:墨渡熊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