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 年,当 ChatGPT 掀起通用人工智能(AIGC)的浪潮时,中国企业家杂志直播间里,72 岁的刘永好正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审视着这场变革。作为新希望集团的创始人,他的企业诞生于 1982 年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元年,而 41 年后的今天,又恰逢 A
2023 年,当 ChatGPT 掀起通用人工智能(AIGC)的浪潮时,中国企业家杂志直播间里,72 岁的刘永好正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审视着这场变革。作为新希望集团的创始人,他的企业诞生于 1982 年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元年,而 41 年后的今天,又恰逢 AIGC 元年。从生产关系变革到生产力革命,新希望的存续本身就是一部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启示录。
72 岁的 “终身学习者” 与数字化突围
刘永好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与各界人士的对话要点,从技术专家到年轻创业者,从政策研究者到国际同行。2022 年,他在与某 AI 企业创始人交流时,不仅记录了 “大模型训练成本”“多模态技术应用” 等专业术语,还特别标注:“农业领域的 AI 落地需解决离线场景问题”。这种 “即时记录 - 快速转化” 的学习模式,已成为新希望管理层的标配 —— 每周高管会议上,各业务负责人必须分享一个 “外部创新案例”,并提出内部应用方案。
2018 年,新希望启动 “数字孪生” 项目,在四川某猪场部署 5000 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猪只体温、进食量、运动轨迹。这项投资 3000 万元的实验最初遭到质疑:“养猪需要这么高科技吗?” 但结果令人震惊:通过 AI 分析数据,猪场疾病发生率下降 47%,出栏时间缩短 15 天,单头养殖成本降低 200 元。尝到甜头后,新希望成立 “智慧农业研究院”,与华为、商汤科技合作开发 “AI 育种系统”,将传统育种周期从 5 年压缩至 2 年。
2023 年 ChatGPT 爆火后,刘永好连续三周组织内部研讨会,要求技术团队用 3 个月时间开发 “农业垂直领域大模型”。为解决数据获取难题,他亲自带队走访四川、云南的 100 多个合作社,收集了 200 万份土壤、气候、作物生长数据。当团队质疑 “数据量不足” 时,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有 40 年积累的供应链数据,这就是护城河。” 目前,新希望的 “农芯大模型” 已能精准预测生猪价格波动,误差率控制在 5% 以内。
聚焦主业的 “反多元化” 战略
2000 年前后,新希望曾涉足房地产、金融等领域,最高峰时拥有 200 多家子公司。但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房地产板块亏损 12 亿元,迫使刘永好重新审视战略。他在内部会议上痛陈:“我们不是 GE,没有管理多元化帝国的能力。” 此后,新希望启动 “归核化运动”,剥离非相关资产,将资源集中于饲料、养殖、食品三大主业。
2017 年,新希望冷链物流刚成立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冷链车空载率高达 40%,二是客户投诉 “货物解冻”。刘永好提出 “数字孪生 + 众包模式”:通过自主研发的 “冷链大脑” 系统,将全国 25 万辆个体户车辆纳入平台,利用算法优化路径;同时,在每辆车上安装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温度变化。为解决信任问题,新希望与中国人保合作推出 “冷链安心保”,承诺 “温度异常全额赔付”。这一模式使冷链物流成本下降 30%,客户留存率提升至 92%。
2020 年疫情催生预制菜风口,新希望迅速布局。但刘永好强调:“我们不做单纯的预制菜加工,要做全链条服务商。” 通过整合旗下饲料厂、养殖场、食品加工厂资源,新希望推出 “中央厨房 + 基地直采” 模式:在山东建立万亩蔬菜基地,在四川建设智能化加工中心,利用冷链物流网络实现 “田间到餐桌” 48 小时直达。2022 年,其预制菜业务营收突破 50 亿元,复购率达 75%。
中正文化:敬慎不败的商业哲学
新希望总部大厅悬挂着 “敬慎不败” 的书法作品,这是刘永好从《周易》中提炼的经营哲学。在供应链管理中,公司制定了 “三不原则”:不采购来源不明的原料、不接受供应商宴请、不参与价格同盟。2019 年,某供应商为中标,私下向采购经理赠送 10 万元购物卡,结果不仅被列入黑名单,还触发了 “廉洁保证金” 条款 —— 该供应商需支付合同金额 30% 的违约金。
2021 年,生猪价格暴跌导致行业亏损超 2000 亿元,新希望却实现净利润 14 亿元。秘诀在于刘永好的 “逆周期布局”:在行业扩张期控制产能,在低谷期加大育种研发投入。他要求财务部门预留 20% 现金流作为 “过冬储备金”,并推行 “全员成本改善计划”,仅优化饲料配方一项就节约成本 3.2 亿元。这种 “战时状态” 使新希望在行业洗牌中逆势扩张,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8%。
2020 年,刘永好将 CEO 职位交给女儿刘畅,但保留了 “价值观守护者” 角色。他要求新管理层必须通过 “文化答辩”:回答 “如何处理短期利益与长期信任的冲突”“如何在压力下坚守质量底线” 等问题。在一次高管会议上,某负责人提议降低某批次鸡肉产品的检测标准,刘畅当场否决:“父亲常说,食品安全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AI 革命下的 “新希望 2.0” 与时间的答案
当 ChatGPT 引爆 AIGC 浪潮时,刘永好正在成都新希望全球研发中心见证一场特殊的 “人机对话”:AI 系统通过分析 10 万头生猪的基因数据,精准预测了某品种猪的瘦肉率提升方案。这个场景,正是他心中 “智慧农业” 的具象化 ——41 年前,他用鹌鹑饲料开启创业;41 年后,他要用 AI 重新定义农业。
新希望的 AI 转型并非空中楼阁。在冷链物流领域,其自主研发的 “冷链大脑” 已接入 ChatGPT 接口,实现订单自动匹配、路径动态优化,使全国 25 万辆冷链车的空载率从 40% 降至 15%。更具颠覆性的是,刘永好将 AI 与养殖深度融合:在四川某智慧猪场,5000 个传感器实时采集猪只健康数据,AI 模型不仅能预测疾病,还能优化饲料配方,使单头养殖成本下降 200 元。这种 “数字孪生” 技术,让传统养殖业具备了科技企业的想象力。
刘永好将新希望的未来押注在年轻人身上。2023 年,他力排众议提拔 85 后张川担任草根资本 CEO,这个曾在硅谷从事 AI 研发的年轻人,上任后迅速推出 “AI + 农业” 孵化计划。在他的主导下,新希望投资的某机器人公司已研发出 “农田巡检机器人”,通过多光谱摄像头识别病虫害,效率是人工的 20 倍。这种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 的机制,使新希望在 AI 领域的布局速度提升 40%。
面对 AI 带来的效率革命,刘永好始终保持清醒:“技术可以改变生产方式,但不能改变商业本质。”2024 年,某 AI 公司提出 “用虚拟主播替代养殖工人” 的方案,被他果断否决:“农业需要温度,机器人可以喂猪,但无法替代人对生命的敬畏。” 这种 “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取舍,让新希望在技术浪潮中守住了初心 —— 其 AI 系统坚持 “辅助决策” 定位,所有关键指令仍需人工确认。
在新希望 41 周年庆典上,刘永好展示了一张特殊的 PPT:左边是 1982 年创业时的鹌鹑养殖场照片,右边是 2023 年的 AI 育种实验室。“从传统到科技,变的是工具;从生存到责任,不变的是敬畏。” 他说。如今,新希望已建立 “双轮驱动” 战略:传统业务通过 AI 降本增效,新兴业务围绕 “AI + 农业” 开疆拓土。这种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姿态,或许正是中国民营企业穿越周期的终极答案。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