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明复的几件轶事(张志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09 03:07 4

摘要:1987年3月,南京市举办了纪念抗日外交九烈士的活动,阎明复为此题词:“为国捐躯九英烈,碧血丹心照千古。”这个题词,悼念了抗日先烈,也廓清了一些同志的不正确的看法,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阎明复的几件轶事

1985年,中央要物色一位新的统战部长,时任政治局委员杨尚昆力荐阎明复,他说:“小阎在秦城没有说过一句假话!”

从1942年至1945年,有九名中国政府驻外人员在菲律宾等地被日寇杀害,合称“抗日外交九烈士”,葬于南京菊花台公园。

1987年3月,南京市举办了纪念抗日外交九烈士的活动,阎明复为此题词:“为国捐躯九英烈,碧血丹心照千古。”这个题词,悼念了抗日先烈,也廓清了一些同志的不正确的看法,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团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徐永光回忆:1987年,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听取了团中央书记处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汇报。团中央的起草方案提出:“差额选举不仅应尊重选举人的权利,也应尊重候选人的权利,故须采用竞选机制。”

阎明复一听,立即提出:“可以引进竞‘争’机制吧。”

结果,1988年5月,共青团十二大通过了《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其中提出:“团内差额选举中,要尊重被选举人的主动地位和竞争意识,逐步把人才竞争机制引入团干部选拔工作。要在县以上团内民主选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取消团组织领导人的任命制。”

1991年5月,吕正操到美国看望张学良。张学良流露了回大陆的想法,希望回东北大学看看。他说:“我爱东北大学胜过爱东北军。” 他早年捐巨资给东北大学,感情很深。

阎明复知悉后,积极推动恢复东北大学,并找到邓小平、杨尚昆,得到了他们支持。1993年,东北工学院正式复名为东北大学。本来,东北大学复校的目的之一是接张学良回国,但复校之后,在筹备张学良参加的校董会时,突然因故中止。

事后,张学良的子女对人说:“如果阎明复在位,我们的爸爸肯定能回老家的。”这也成为阎明复生前最大的遗憾之一。

文革中,阎明复的父亲、中共隐蔽战线的杰出代表阎宝航被迫害致死。当时的掌权者批示:“死后不通知家属,没收财产,不保留骨灰。”江青、康生在这份批示上都划了圈。

阎宝航夫妇与子女,中坐者为阎明复

文革后,阎家姐弟一直找不到父亲骨灰。在八宝山公墓阎宝航骨灰盒里存放的,是夫人高素的骨灰,以及阎家兄弟姐妹每人剪下一缕头发合烧后的灰。

后来,有位据说为主席算过命的老先生,头一次见到阎明复就说:“你父亲的灵魂还在游荡,没有安顿下来。”这让阎家后人更加不安。于是,阎明复借助他在民政部分管殡葬业的职务之便,在全国的殡仪馆遍寻父亲的骨灰。终于得知:父亲在北京东郊火葬场火化后,骨灰随即被倒在回民公墓的后山上。

于是,阎明光、阎明复姐弟买好香烛,来到回民公墓,爬上山头。奇怪的是,那天没有风,但香总是点不着;阎明复烧了自己的手绢才点燃了香烛;香烛也不是忽明忽灭、冉冉上升,而是像火把一样熊熊燃烧,忽的一下就燃光了,两股青烟向后山飘去。事后,阎明复告诉陶斯亮:“老先生曾说过:到时候会有奇异的现象发生,我认为是应验了。”

据陶斯亮回忆:1996年初秋的一个晚上,阎明复参加一个私宴。受到宴会氛围影响,又多喝了一点酒,他有一些亢奋,他说:“如果让我重走一次的话,我还是要走这条路!”

散席后回家,阎明复夫妇坐在后面,陶斯亮搭便车,坐在前面副驾座上。忽然,阎明复爆发出一声嚎啕:“我对不起我的父亲啊!” 吓得陶斯亮不敢吭声。接着,阎明复又是一声仰天长啸:“我到现在也没有找到我父亲的骨灰呀!”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经中华慈善总会会长阎明复积极推动,1998年8月16日晚,中央电视台、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合办了中国现代慈善史上第一场现场直播筹款晚会,当晚筹资3亿多元。三个月后募捐活动结束,全国共筹款6亿多元,其中1994年才成立的中华慈善总会的筹款总额远远超过了老资格的中国红十字会。

这一年,阎明复实际担当着全国慈善赈灾总指挥的角色,做了很多大事。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这些由他发起和指挥的行动一概不能公开报道。甚至头天登出他的照片,第二天就被撤掉。阎明复知道这些,但他毫不在意,一如既往,一股劲地拼命工作。

1998年夏天一个晚上,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杨团(杨述、韦君宜之女)还在办公室加班,忽然想起当晚要去北京新闻台做一个救灾专题节目,距离节目开播不到一小时了,急忙下楼。因为事先未打招呼,一楼无人值班,还关了灯。黑暗中,她打不开门,情急之下,就朝大门方向撞去,结果撞碎了三米高的玻璃大门。杨团顾不上,打车直奔新闻台。

第二天早上,杨团上班,听见有人议论这个玻璃门价值好几千,心中不安,考虑要不要赔偿。阎明复一见到她,第一句就是:“你伤到哪里了吗?”看到杨团没有受伤,他舒了一口气,连说:“那就好,那就好!”

后来,阎明复多次跟别人谈起此事,总是感叹:做慈善的人有福啊,这么大的玻璃碎了一地,杨团居然毫发无损。

1999年元月,阎明复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记者问:“您的人生信条是什么?”阎明复沉思一下,回答道:”与人为善,尽最大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早年,宁恩承在南开考取了公费留学第一名,但名额被官宦子弟顶替。经阎宝航向张学良申诉,才得到张的赞助,留学英国。归国后,宁恩承当过东北大学秘书长,代校长张学良主持校务,使东北大学走向鼎盛。

2000年,阎明复夫妇受邀到美国参加宁恩承的百岁寿宴。当时,宁老在伯克利加州大学附近有5套公寓。为表感恩,他申明将其中1套赠送阎明复,还把伯克利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介绍给阎,希望他退休后到美国写作回忆录。阎明复坚决拒绝,并表示:“我们是中华儿女,绝不能离开自己的祖国。”此后,宁老将5套公寓全部捐献给了伯克利大学。

阎明复退休后,花了十年时间写作回忆录。

据他的女儿阎兰回忆:老爸为了写书而学电脑,常有操作失误,有些内容忘记保存进去,一下损失好几天的努力,但他从不气馁,重新再写。“文革”部分足足重写了八遍。

为了叙述准确,他无数次到国家档案馆查找资料,当有些资料表述不一致时,要亲自到文献室等机构确认。有的时候半夜突然醒来,想起了一件事,赶快在身边的小纸条上记下来,第二天找相关人员核实。

《阎明复回忆录》于2015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社社长黄书元认为:此书是中国出版界近二十年来不可多得的、可遇不可求的原创好书。

来源:近代史飙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