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楞严经》归纳成三句话,解开人生至理真言,让人豁然开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2-20 18:56 4

摘要: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名叫普明的僧人,在青州大云寺修行。他每天精进不辍,但读《楞严经》时总感觉云里雾里。他听说京城长安有位空印禅师,深通《楞严》奥义,便决意前去请法。

注: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不轻信迷信。

"一切法如幻,众生妄分别。"《楞严经》中的这句话,道破了世间万象的本质。

这部被誉为"禅门日课"的经典,历来被认为最难理解。

一位得道高僧曾将浩瀚的《楞严经》归纳成三句话,让众生明白了人生至理。

这三句话不仅点破生死轮回的奥秘,更让无数迷茫的人豁然开朗。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名叫普明的僧人,在青州大云寺修行。他每天精进不辍,但读《楞严经》时总感觉云里雾里。他听说京城长安有位空印禅师,深通《楞严》奥义,便决意前去请法。

一路风餐露宿,普明终于到达长安。空印禅师住在城郊的一座小庙里,破旧的茅屋外种着几株菜。见到空印禅师时,普明惊讶不已。禅师身穿补丁摞补丁的旧衣,面容却红润光泽,眼神澄澈有神。

"弟子读《楞严经》十载,总觉其义深远,难以参透。"普明恭敬地说,"听闻师父悟透《楞严》真谛,特来请教。"

空印禅师笑了笑:"你读了十年,觉得《楞严经》讲了什么?"

普明略作思考:"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性,但被妄想遮蔽,不得见性。又说修行要历尽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才能返妄归真。还说要远离四种清净明诲,谨防五十种阴魔..."

"你背得倒是不错。"空印禅师打断他,"可这些真是《楞严经》的核心吗?"

普明一愣:"难道不是吗?"

空印禅师站起身,走到院子里。天色已晚,一轮明月高悬。禅师指着月亮说:"你看这月亮是什么形状?"

"圆的。"普明答道。

"那昨天的月亮呢?"

"是弦月。"

"月亮到底是圆是缺?"空印禅师问。

普明恍然大悟:"月亮本体从未改变,只是我们看到的相不同罢了。"

空印禅师点点头:"《楞严经》所说的道理,我用三句话就能说明白。第一句..."

就在空印禅师要道出这关键的三句话时,一片乌云遮住了月光。普明正要开口,禅师制止了他。这三句提纲挈领的话语,道破了《楞严经》的核心奥义。不是高深的理论,不是玄妙的禅机,而是直指人心的至理真言。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唯心造,万法本如如。"空印禅师缓缓说出这三句话。

"第一句说的是因,第二句说的是果,第三句道出了实相。"空印禅师解释道,"你看这月亮,被云遮住了,可月亮的本体可曾改变?众生的心就像天上的云,遮住了本来面目。"

《楞严经》云:"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一个人的妄念如同空中的云彩,遮蔽了本来清净的心。修行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要认识到本来具足的佛性。

普明不禁想起自己这些年的修行。每天早课、诵经、拜忏,可内心的烦恼并没有减少。空印禅师看出他的心思:"你用妄心修行,如何能见本性?"

空印禅师继续开示:"一切法都是心的显现。你见到的山河大地、人物色相,都是心的变化。就像你刚才说的月亮圆缺,其实月亮从未变过,变的是你的认知。"

《楞严经》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一个人认错了方向,把南当作北。他向北走想要到南方,走得越远,离目的地就越远。众生也是如此,用妄心追逐外境,只会离真心越来越远。

"种种法生,都是心的变现。种种法灭,也是心的变化。"空印禅师说,"你读经用心求义理,不如反观自心。经中说的七处征心、八还辨见,都是要你认识到:能见之心才是真实的。"

这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即狂心而成佛心"。不是要除掉妄心,而是要认识到妄心本空,真心本具。就像月亮被云遮住,不是要打散云,而是要知道云来云去,月亮从未动过。

"唯心所造"不是说外境不存在,而是说一切境界都是心的显现。《楞严经》用大海和波浪来比喻:波浪是海水的形态,离开海水就没有波浪;万法是心的显现,离开心就没有万法。

"你明白了吗?"空印禅师问。

普明深深叩首:"弟子明白了。读经不在文字,修行不在形式,关键是要认识自心。"

空印禅师欣慰地说:"《楞严经》虽有十卷之多,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众生迷失了本心,用妄心修行,如何能见性?要知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这个公案流传后,很多人都想拜访空印禅师。但他们到了那座小庙,只见门前的菜地依旧,禅师却不知去向。据说他在开示完普明后,就云游四方去了。

《楞严经》的精髓,就在这三句话中。第一句"心生则种种法生"说明一切现象都是心的显现;第二句"心灭则种种法灭"说明离心无境;第三句"一切唯心造,万法本如如"道出了究竟实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经典的义理不在文字中,而在自心。用妄心求法,如同缘木求鱼;若能返照自心,便能见性成佛。正如永嘉大师所说:"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人生路上,我们常常被外境所转,随波逐流。但若能明白"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就能在顺境不骄、逆境不馁。认识到"万法本如如",就能看破表相,不被假象迷惑。这才是《楞严经》最殊胜的智慧。

普明听完开示后,再读《楞严经》,豁然贯通。他终于明白,经文的义理不在文字的多寡,而在于直指人心的真谛。这三句简单的话,胜过千言万语的解释,让人透彻了生命的真相。

来源:张垣丫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