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儿子气到住院才醒悟:教育,请别再一味地对孩子让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6 19:30 3

摘要: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能把自己活成祥林嫂。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前段时间,读初二的儿子,突然跟我说,他暑假后打算退学。我听得一脸懵,正准备细问,他甩给我一句:“妈,你不用瞪着我,大不了我去直播拍视频,说不定火了,就可以彻底躺平了。”

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能把自己活成祥林嫂。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前段时间,读初二的儿子,突然跟我说,他暑假后打算退学。我听得一脸懵,正准备细问,他甩给我一句:“妈,你不用瞪着我,大不了我去直播拍视频,说不定火了,就可以彻底躺平了。”我一听,立马气冲天灵盖,恨不得一巴掌拍过去。其实不是我不开明、不支持儿子的“大业”,而是作为老母亲,我太清楚自家娃是啥样:干啥啥没劲儿,甩锅、懒散、躺平第一名。可儿子看我这次竟然没有和以前一样,对他的所有想法都摇旗呐喊立马同意,便开始用他在网上看的心理名词反PUA我:“妈,你这是想以爱之名控制我,你是要道德绑架我,你让我受到了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你是把姥姥对你的高期待,延续到了我的身上。”真是气死老母亲不带商量的。但气归气,问题总要解决。一直以来,我自认懂点儿家庭教育,但俗话说“医不自医,人不渡己”。所以我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和我同样高校毕业,入职大厂的同事们。但他们本着“成年人最好的修行,就是宁可憋到爆炸,也绝不瞎劝别人”的“正能量”理念,没一个人搭理我的求助。在我轮番“讲述”自己和儿子之间的问题后,同事们还顺手给我贴了个“祥林嫂”的称号。直到我连连出现胸闷气短的情况,又想到自己之前一直有抑郁的问题,便急忙请假约了在医院上班的好友去看。等见到好友后,在她的建议下,我想着先住院几天调养下身体。至于儿子,就送去他爸那儿生活几天。在白衣天使们的照顾下,我痛定思痛后决定:人到中年,还是只能自救……01

你的爱越没有底线

孩子就越会突破你的底线都说我们这一代父母是标准的“反思怪”。你别说,这话还真一点儿都没错。就像我,孩子出了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反思,是不是我这个老母亲做得不够好。一开始反思,是不是因为儿子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所以导致他缺爱?可一想也不对,虽然我和他爸早早就分开了,但对他的爱却一点儿都不少。然后我继续反思,是不是我对他管得太多、太严了,导致他青春期觉醒,大脑蹦出一束光,想要拥有掌控自己的力量。但一想,更不对,我日常对他的养育,都已经不是放手了,而是快成摊手了。直到有天晚上追综艺《再见爱人4》,看到把自己活得像个小苦瓜的李行亮,突然间支楞起来一通大反杀。弹幕里的一句“985的脑子果然好使”,瞬间给我点亮了方向:是呀,我也是985毕业,不想着解决问题,居然还天天在这里各种反思?思路一通,智商就瞬间占领高地了。我这才意识到,不是我这个老母亲做得不够好,而是我做得太好了。说来话长,长话短说:3岁,他满地打滚要玩具,我一边连声叫着“祖宗,别哭了,妈妈给你买不就是了”,一边想尽办法立马满足他;6岁,他因为不想写字而乱发脾气,我轻飘飘地说了他一句,然后替他写完了所有作业;9岁,他说早起太累,想睡懒觉。我心疼他,便经常撒谎帮他向老师请假;11岁,他说同学有最新款的手机和球鞋,我架不住他的哀求,节衣缩食买给他;12岁,面临小升初考试,他每天沉迷游戏和短视频。当他狡辩自己只是想要放松时,我还是选择了听之任之;13岁,他开始厌学,脾气越来越大,有一次甚至开口骂我。我虽然委屈,但还是在“他正青春期叛逆,大点就好了”中完成了自洽;现在,他14岁,依然觉得只要他开口,不管是多无理的要求,我都应该顺着他、满足他。02

你把孩子当祖宗供着

就别怪孩子长大后“翻脸无情”记得以前在书中看过这样一句话: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态度要既温和又坚定,不能过度惩罚孩子,也不能过度娇纵孩子。严中要有爱,宽中要有度。如今看来,道理没错,是我错了。我对儿子的养育,其实一直在走向教育的另一个极端:过度放手、过度包容、过度理解。说白了,就是把孩子当“祖宗”供着。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些年看的“口号式、营销式育儿”内容太多,我发现自己无形中竟然也被洗了脑,所以曲解了很多原本正确的育儿观。就比如:1. 放手,不是把所有的决定权都一股脑交给一个认知发展还不健全的孩子。而是说,当孩子在生活中进行真实体验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度地去控制、去参与,而是让孩子在实践经验中,正视挫折,收获成就感,逐渐建立起“我能行”的自信;2. 包容,也不是放纵孩子所有的错误,把一切都归结为“他还是个孩子”“他还太小”。而是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到他的认知和处境,允许他出错,然后教会他如何在错误中成长;3. 理解和尊重,更不是无底线地应允孩子所有不合理的需求,过度解读孩子的情绪,但凡孩子脸上有一点儿不开心,父母内心就立马觉得天塌了。而是允许孩子有作为一个人的所有不完美情绪,接纳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人的事实,然后用正面的引导,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真正好的教育,要把好度!所以你看,像我之前那种,儿子一发火就妥协,一倦怠就纵容他的行为,其实只是满足了“我自己做个好母亲”的自恋,并未真正了解孩子真实的需求,解决他真正的困境。写到这里时,我脑海中对于儿子出现的问题根源也逐渐清晰,接下来,我想先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希望一切能为时未晚。03

科学地“管”孩子

才能养出“好”孩子1. 让孩子自己做成一件事其实我儿子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子的。记得他刚上小学那会儿,有段时间特别沉迷穿系鞋带的鞋子。当时他想学系鞋带,但我总觉得他太小,不着急。直到有一次他去同学家玩儿,不到10分钟,就从同学那里学会了怎么系鞋带。即使到了现在,我都能回忆起儿子学会后,给我展示时脸上露出的自信笑容。但当时的我不但没有鼓励他,还觉得有妈妈帮忙,他不需要学习这些东西。以小见大。命运早就给我敲响了警钟,只是当时的我,压根儿没有意识到。其实在儿子的成长中,类似的事太多了。就像儿子这次说想退学,其实是他对学习早已产生了“无力感”。心理学中认为,一个孩子健康的自尊,通常来自“我能行”的信念。而一个出现行为问题的孩子,其实很可能是缺失了对自己的信心。之前我的每一次替他包办,压根儿不是在帮他,而是剥夺了他在尝试中试错和成长的权利。在他的生命中,早已习惯了有我做退路,所以他才会在到了青春期这个“自我中心主义”旺盛时期,做出一点儿都不考虑后果的决定。所以我决定,先不着急对儿子这次的决定这个表象作出评判,而是从根源去建立儿子对学习,确切说对自己的信心。比如先让他从一件小事做起,完成一次早读,背会几个单词,解出一道题等。然后再循序渐进,让他去挑战更大、更难的事。我一直很喜欢心理学专家武志红的那句话: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我也相信,儿子会在“做成一件件事”的过程中,逐步和自我建立起深度关系。有了完整的自我,他的内心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也才能清晰地做出更正确的判断。2. 用客观的方式谈论和看待问题有次刷知乎时,无意中看到网友@之乎者也在“当孩子问自己为什么不能玩儿手机时,你会怎么回答”下的答案,觉得十分有趣。她说自己曾被女儿多次质问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你们大人回家就能玩儿手机?而我却不能玩儿,还要写一堆作业,这一点儿都不公平!”她给女儿的回答是:第一,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应该要做的事。任何人在求学阶段,主要任务都是学习,爸妈也不例外。第二,眼见不一定属实。孩子看到父母在玩儿手机,但其实父母几乎手机不离手,是要回复各种微信群的问题。而且很多大人拿着手机更可能是在处理工作。第三,不要美化别人的快乐,忽视别人的辛苦。每个人眼中看到的,都是自己想要看到的。孩子只看到了父母玩儿手机的那一刻,却没有看到父母经常需要加班到半夜。当时看完她的分享后很受启发。因为以前儿子也说过很多他不想学了、学习太累、想玩儿手机、想打游戏这样的话。但我很少和他客观地谈论过这些具体的问题,只是用逃避的态度对待他的问题。这次我决定和儿子好好谈一谈:(1)现在对你而言,是求学的最好阶段。因为有妈妈做你的衣食后盾,所以你可以完全把精力投入在学习中,去给自己积累更多的初始资本。(2)你觉得学习太累,想学别人轻轻松松就做主播。但其实镜头前的轻松是别人展示出来的,背后你看不到的,是他们付出的不为人知的众多辛酸。(3)你觉得直播比学习轻松,是因为你没有走过那条路,仅仅是在靠想象给自己的逃避找借口。3. 我们陈旧的经验,养不好现在这些“不功利”的孩子儿童青少年教育专家陈默教授提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她说现在的孩子是“不功利”的一代人。所以父母的要求越是功利化,他们就越抵抗。举个例子,对于我们这一代父母,你说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的高中,然后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工作。那么无论我们是否能做到,但至少我们能听进去这个道理。但现在的孩子,你对他们说要好好学习。他们会反问你:“学习那么累,有什么意义?好好学习就一定能实现梦想了吗?躺平有什么不好?我没啥大的追求,将来咋样都行。”听到这样的回答,就问你气不气!可这就是现在孩子的普遍现状。就像我自己,之前对儿子各种让步,其实也是因为小时候被父母要求太严了,所以长大后就想要在儿子身上弥补我当年未获得的自由和尊重。可是,儿子所处的教育时代背景早已和我当初不一样。我的一味放纵和让步,反而正中他下怀,加深了他对于学习和生命的无意义感。孩子是需要进行适度引导的,你可以信任他们,给他们以建议和示范,但不能把选择权和决定权完全交给他们,还美其名曰“放手”。爱,只是开端,不是全部。有界限、有底线的爱,才是对孩子真正意义上的计深远。养育,需要爱,需要客观,也需要顺应时代的一些“技巧”。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一审:曹 磊二审:李 津三审:赵海旭

来源:常春藤亲子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