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能把自己活成祥林嫂。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前段时间,读初二的儿子,突然跟我说,他暑假后打算退学。我听得一脸懵,正准备细问,他甩给我一句:“妈,你不用瞪着我,大不了我去直播拍视频,说不定火了,就可以彻底躺平了。”
你的爱越没有底线
孩子就越会突破你的底线都说我们这一代父母是标准的“反思怪”。你别说,这话还真一点儿都没错。就像我,孩子出了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反思,是不是我这个老母亲做得不够好。一开始反思,是不是因为儿子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所以导致他缺爱?可一想也不对,虽然我和他爸早早就分开了,但对他的爱却一点儿都不少。然后我继续反思,是不是我对他管得太多、太严了,导致他青春期觉醒,大脑蹦出一束光,想要拥有掌控自己的力量。但一想,更不对,我日常对他的养育,都已经不是放手了,而是快成摊手了。直到有天晚上追综艺《再见爱人4》,看到把自己活得像个小苦瓜的李行亮,突然间支楞起来一通大反杀。弹幕里的一句“985的脑子果然好使”,瞬间给我点亮了方向:是呀,我也是985毕业,不想着解决问题,居然还天天在这里各种反思?思路一通,智商就瞬间占领高地了。我这才意识到,不是我这个老母亲做得不够好,而是我做得太好了。说来话长,长话短说:3岁,他满地打滚要玩具,我一边连声叫着“祖宗,别哭了,妈妈给你买不就是了”,一边想尽办法立马满足他;6岁,他因为不想写字而乱发脾气,我轻飘飘地说了他一句,然后替他写完了所有作业;9岁,他说早起太累,想睡懒觉。我心疼他,便经常撒谎帮他向老师请假;11岁,他说同学有最新款的手机和球鞋,我架不住他的哀求,节衣缩食买给他;12岁,面临小升初考试,他每天沉迷游戏和短视频。当他狡辩自己只是想要放松时,我还是选择了听之任之;13岁,他开始厌学,脾气越来越大,有一次甚至开口骂我。我虽然委屈,但还是在“他正青春期叛逆,大点就好了”中完成了自洽;现在,他14岁,依然觉得只要他开口,不管是多无理的要求,我都应该顺着他、满足他。你把孩子当祖宗供着
就别怪孩子长大后“翻脸无情”记得以前在书中看过这样一句话: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态度要既温和又坚定,不能过度惩罚孩子,也不能过度娇纵孩子。严中要有爱,宽中要有度。如今看来,道理没错,是我错了。我对儿子的养育,其实一直在走向教育的另一个极端:过度放手、过度包容、过度理解。说白了,就是把孩子当“祖宗”供着。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些年看的“口号式、营销式育儿”内容太多,我发现自己无形中竟然也被洗了脑,所以曲解了很多原本正确的育儿观。就比如:1. 放手,不是把所有的决定权都一股脑交给一个认知发展还不健全的孩子。而是说,当孩子在生活中进行真实体验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度地去控制、去参与,而是让孩子在实践经验中,正视挫折,收获成就感,逐渐建立起“我能行”的自信;2. 包容,也不是放纵孩子所有的错误,把一切都归结为“他还是个孩子”“他还太小”。而是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到他的认知和处境,允许他出错,然后教会他如何在错误中成长;3. 理解和尊重,更不是无底线地应允孩子所有不合理的需求,过度解读孩子的情绪,但凡孩子脸上有一点儿不开心,父母内心就立马觉得天塌了。而是允许孩子有作为一个人的所有不完美情绪,接纳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人的事实,然后用正面的引导,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真正好的教育,要把好度!所以你看,像我之前那种,儿子一发火就妥协,一倦怠就纵容他的行为,其实只是满足了“我自己做个好母亲”的自恋,并未真正了解孩子真实的需求,解决他真正的困境。写到这里时,我脑海中对于儿子出现的问题根源也逐渐清晰,接下来,我想先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希望一切能为时未晚。科学地“管”孩子
才能养出“好”孩子1. 让孩子自己做成一件事其实我儿子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子的。记得他刚上小学那会儿,有段时间特别沉迷穿系鞋带的鞋子。当时他想学系鞋带,但我总觉得他太小,不着急。直到有一次他去同学家玩儿,不到10分钟,就从同学那里学会了怎么系鞋带。即使到了现在,我都能回忆起儿子学会后,给我展示时脸上露出的自信笑容。但当时的我不但没有鼓励他,还觉得有妈妈帮忙,他不需要学习这些东西。以小见大。命运早就给我敲响了警钟,只是当时的我,压根儿没有意识到。其实在儿子的成长中,类似的事太多了。就像儿子这次说想退学,其实是他对学习早已产生了“无力感”。心理学中认为,一个孩子健康的自尊,通常来自“我能行”的信念。而一个出现行为问题的孩子,其实很可能是缺失了对自己的信心。之前我的每一次替他包办,压根儿不是在帮他,而是剥夺了他在尝试中试错和成长的权利。在他的生命中,早已习惯了有我做退路,所以他才会在到了青春期这个“自我中心主义”旺盛时期,做出一点儿都不考虑后果的决定。所以我决定,先不着急对儿子这次的决定这个表象作出评判,而是从根源去建立儿子对学习,确切说对自己的信心。比如先让他从一件小事做起,完成一次早读,背会几个单词,解出一道题等。然后再循序渐进,让他去挑战更大、更难的事。我一直很喜欢心理学专家武志红的那句话: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我也相信,儿子会在“做成一件件事”的过程中,逐步和自我建立起深度关系。有了完整的自我,他的内心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也才能清晰地做出更正确的判断。来源:常春藤亲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