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山路上撒播“信仰的种子”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6 20:33 3

摘要:他们,是点亮山乡夜色的光影使者,是穿行阡陌的理论轻骑兵。在湖北省麻城市,有一支由乡村电影放映员组建的“边三轮”宣讲队,在每次电影放映前,他们用快板、三句半、善书等形式,将党的政策和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的“信仰种子”,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全市452个

他们,是点亮山乡夜色的光影使者,是穿行阡陌的理论轻骑兵。在湖北省麻城市,有一支由乡村电影放映员组建的“边三轮”宣讲队,在每次电影放映前,他们用快板、三句半、善书等形式,将党的政策和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的“信仰种子”,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全市452个村、5484个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车轮上的红色基因——从胶片光影到理论星火‌

“到时间了,我要去放电影了。”“嗯嗯,好。” 下午三点多,麻城市盐田河镇电影放映员夏友球麻利地忙完自家小吃店的活儿,跟妻子打了声招呼后,便匆匆走向停在店门口的车。

“东西常年都放在我车子上,放映机还有幕布、电缆线、喇叭。幕布架好了,先放暖场音乐,跟做个广告一样,让人家知道今天晚上要放电影。”记者看到夏友球的车箱里满满当当地塞满各种放映设备,这些都是他的“宝贝”,因为它们承载着为村民送去欢乐和知识的使命。“从15年开始当放映员,到今年正好十年。”

车子到达付家冲村,夏友球熟练地支起幕布,有条不紊地摆放好各种设备,动作行云流水,尽显十年积累的电影放映经验。

夜色渐沉,眼见陆续赶来的村民们已把广场坐满,夏友球没有放映电影,而是不慌不忙地拿出一面小乐鼓,几声敲打后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映前宣讲。

“数字电影开了场,男女老少喜洋洋。映前说段三句半,开讲!学习党的二十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革命征途有艰险,不怕!‘两个确立’记在心,‘两个维护’勇担承。不忘初心守江山,为人民!党的教导记心上,多种土地多打粮。仓库富足饭碗牢,不慌!反腐永远在路上,艰苦奋斗永发扬。永远跟着共产党,向前方!”

作为一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夏友球还有另一重身份——麻城市“边三轮”宣讲队队员。像这样的宣讲场景,3年来在麻城这片红色热土上的452个行政村已上演了8800多场。

和夏友球在同一个夜幕下做映前宣讲的还有白果镇电影放映员冯贤兵。当前正值湖北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的重要时期,冯贤兵利用到白果镇龙湖村放电影的机会,为村民们开始了绘声绘色地宣讲:“来来来,今天我给大家说说咱们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新气象!”冯贤兵边说边取出快板,清脆的竹板声中,一段朗朗上口的宣讲词脱口而出:“战略使命肩上扛,建成支点斗志昂!能级跨越势头猛,科创引领当先锋。产业倍增打头阵,乡村振兴劲头足。铆足干劲加油干,幸福生活有奔头!”

这段宣讲词,引来了村民们的阵阵掌声。

泥土味的理论宣讲——让“信仰的种子”落地生根

利用“映前十分钟”进行政策宣讲,是麻城市一代代乡村电影放映员多年坚守的使命,73岁的全国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丁颂扬至今还记得那段“光辉岁月”。

“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习惯了,放电影前先跟老百姓讲一下政策、时事,80年代前主要讲为人民服务、兴修水利、支援国家建设等,改革开放以后开始重点宣讲党的理论和政策。”

(夏友球与师傅丁颂扬的合照)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麻城市在每个乡镇配备了电影放映员,他们肩挑背扛放映设备,靠双脚翻山越岭,为偏远山村的群众送去光与影的“精神食粮”。2008年,麻城市为每一个放映队配置了一辆三轮车。从此后,乡村电影放映员们骑着“边三轮”摩托车,进村入垸,用打快板、说善书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的“映前独播”,成为麻城乡村理论宣传的独特标识。

说起“边三轮”宣讲队成立的契机,麻城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公司总经理陈旭峰介绍说,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如何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到最基层,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各级党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麻城市从传承半世纪的“边三轮”宣讲传统中找到了答案。于是,当年11月,湖北省首支“边三轮”宣讲队正式组建。

“我们把放映人员组织起来,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再编写相关的宣讲文案、材料,用这种方式来进行理论传播。我们现在有29个宣传员,每个乡镇都有,每个月按照计划场次来进行宣讲,真正地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到田间地头和大山深处。”麻城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公司总经理陈旭峰告诉记者。

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更接地气,“边三轮”宣讲队不断创新形式:将政策要点编成三句半,用方言土语解读大政方针,结合农时开展“田间课堂”,利用节庆举办“湾组夜话”…… 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让理论宣讲从“阳春白雪”变成了“俚言俗语”。

盐田河镇付家冲村党支部书记罗建辉说:“政策宣传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力,因为他们的宣讲形式更接近我们老百姓生活,我们愿意听,大家都盼着宣讲队来。”

“以前是拿着鞭子催人讲,现在一天不亮嗓就浑身难受。” 麻城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公司总经理陈旭峰笑着说。宣讲队刚成立时,很多队员心里都直打鼓,站在乡亲们面前,脸皮薄的队员怕讲不好被笑话,心里发虚,嘴里发干,手心直冒汗。就连如今快板打得脆响、乐鼓敲得铿锵的夏友球,也坦言自己经历过“成长的阵痛”。“宣讲词每套都有不同侧重,往往需要反复打磨才能熟练运用。”他一边翻动着已被磨出毛边的宣讲台本,一边自信地说:“绝不能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是要让每句话都能在田埂上扎下根。”

从跟在师傅身后打杂的学徒,到独当一面的宣讲骨干,夏友球的思想境界发生了深刻转变。“现在每次架设幕布时,肩上仿佛压着两份责任——既要放好电影,更要讲透政策。”他的工作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互动心得。“看到乡亲们真听真信,那种成就感比当年学会放电影更让人振奋。”

从“躲在幕后”到“站在台前”,从“推三阻四”到“主动请缨”,宣讲队员们也是最基层的群众,他们因放电影而走到了一起,因宣讲而共同进步。三年来,麻城市“边三轮”宣讲队穿梭于全市452个行政村的5484个塆组,观众超过30万人次。“边三轮”车轮碾过悬崖边的挂壁公路、青苔斑驳的石板桥、油菜花掩映的田埂;车斗里载着的,是沾着泥土气的理论宣讲,是山民翘首以盼的光影盛宴,更是一粒粒滚烫的“信仰种子”。

麻城市委宣传部宣教股负责人余捷:“为了让‘边三轮’宣讲内容更加精准,我们每一年都会印发‘边三轮’宣讲工作方案等一些规范性文件。要明确宣讲内容,比如要结合党的重大事件、阶段性时事热点以及基层群众关心的政策法规等内容,每个月研究宣讲内容,撰写宣讲词,确保这个宣讲内容不跑偏,宣讲主题时效性强,做到讲重点、释疑点,让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

“边三轮”的时代使命——照亮“最后一公里”的微光

“我们来练习一下:打竹板,响连天,各位乡亲听我言。市委、市政府发号令,开展项目大会战,抓项目,谋发展,麻城面貌大改观。二届国际石博会,五湖四海美名传,福田白菊进百强,农业科技行在先,乘马红军纪念园,三支步枪冲云天,五A景区龟峰山,漫山遍野红杜鹃,沿江高铁开心路,举水航道谱新篇。”

(田志刚、鲍爱平夫妇)

在麻城“边三轮”宣讲队的星火图谱里,张家畈镇的田志刚、鲍爱平夫妇是最特别的坐标。他们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宣讲台上的“黄金搭档”。丈夫执笔创作时,妻子就用竹板练习打拍子;妻子登台宣讲时,丈夫就举着手机录下观众反应,作“课后笔记”。

田志刚的“乐谱夹”里,全是密密麻麻的宣讲词,有些是他们摘抄的材料,有些是他自己创作的。为了让映前宣讲更贴近群众,田志刚反复学习党的政策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从群众的角度研学宏大理论,用群众的语言讲出最朴实、最接地气、最具感染力的道理。“很多东西我们也不懂,所以要经常去学。想把这个政策法规讲到人家心里去,只有自己学会弄懂了,才能宣传好,才能真正地为乡亲们送去精神食粮。”

(田志刚的摘抄本)

田志刚、鲍爱平夫妇几乎跑遍了张家畈镇的25个村子、300多个自然塆组,最远的村湾,往返开车要5小时,早出晚归是夫妻俩的常态。为了方便下乡放电影,夫妻俩把相伴多年的“边三轮”换成了结实耐用的SUV汽车,他们穿梭在张家畈镇的山山水水之间,把党的声音传递到每一个塆组,把温暖和希望带给每一位村民。

梅花园社区6组村民鲍建芳:“变化非常明显,以前好多政策只是停留在听说过的阶段,但并不了解跟我们个人有什么关系。比如说现在省里提出建设支点、麻城开展大会战等等,通过他们深入浅出地宣讲,让大家对政策更了解,对目标更明确,也更加了解这些政策将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我们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就清楚明白了,老百姓都觉得这种宣讲形式蛮好。”

在麻城,如今“边三轮”三个字又有了新的释义:“边”是深入边陲村落的“最后一公里”,“三轮”则承载三重使命——政策传播的主动轮、文化惠民的驱动轮、党群连心的承载轮。

春日的夜幕下,29辆“边三轮”从不同的方向驶进夜色。车斗里的快板、乐鼓与幕布相互碰撞,山风掠过蜿蜒的前路——那里有更远的村庄、更新的时代,和正被点亮的民心。

麻城市委宣传部宣教股负责人余捷:“接下来,‘边三轮’宣讲队将结合春耕农时、森林防火、交通安全和群众的需求,进一步优化宣讲模式,探索线上视频+线下答疑解惑双渠道,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广、更深。”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