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整治网络谣言】春已至 谨防“谣”风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6 20:36 2

摘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网络空间中暗藏的谣言也随之借势“复苏”,披着“热点”“关怀”的外衣,利用人们对健康、安全、民生的关注,悄然蔓延。如何在这场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唯有学会辨谣、识谣、不信谣、不传谣,方能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网络空间中暗藏的谣言也随之借势“复苏”,披着“热点”“关怀”的外衣,利用人们对健康、安全、民生的关注,悄然蔓延。如何在这场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唯有学会辨谣、识谣、不信谣、不传谣,方能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春天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有哪些呢?

01 季节性话题驱动

健康养生类谣言高发:春季气候变化大,流感、过敏等疾病多发,谣言常围绕“特效药”“偏方”“养生禁忌”(如“春捂秋冻的极端解读”“某野菜抗癌”等)传播。

农事相关谣言增多:春耕时节,虚假农资政策(如“种子补贴新规”)、种植技术误导(如“化肥禁用谣言”)易被扩散。

02 利用“节日节点”造势

清明节前后,谣言常涉及“祭祀禁忌”“山火预警”“交通管制”等,利用传统习俗制造焦虑。

春游高峰期,虚假景区优惠、自然灾害预警(如“桃花汛引发洪水”)吸引眼球。

03 传播形式碎片化、视觉化

短视频、截图、聊天记录等轻量化内容更易通过社交平台(如微信群、抖音、快手)快速扩散,标题常含“紧急通知”“速转家人”等关键词。

04 迎合心理弱点

焦虑心理:夸大春季疾病风险(如“禽流感变异致命”)。

从众心理:虚构“某地已发生”“专家证实”等细节增加可信度。

05 溯源难度大

谣言常通过匿名账号、小范围群组首发,经多次转发后源头模糊,治理成本高。

法律红线:谣言不是“零成本”

行政责任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可处5-10日拘留并罚款。

刑事责任

若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或他人重大损失,可能触犯《刑法》,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民事责任

造谣者需承担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网络空间的“精神家园”亦需悉心耕耘

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从你我指尖开始,传递清朗,静待花开

稿件来源 网安部门

编稿人 马琛

来源:西宁城北公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