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免费领鸡蛋,每人限一份!”这样的吆喝声在菜市场、公园、社区角落并不陌生。在我们的印象里,鸡蛋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食物,可谁能想到,这看似普通的“免费鸡蛋”,竟成了骗子伸向老年人的“温柔陷阱”,近年来,相关骗局在全国各地频繁上演,无数老人深陷其中,损失惨重。
“免费领鸡蛋,每人限一份!”这样的吆喝声在菜市场、公园、社区角落并不陌生。在我们的印象里,鸡蛋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食物,可谁能想到,这看似普通的“免费鸡蛋”,竟成了骗子伸向老年人的“温柔陷阱”,近年来,相关骗局在全国各地频繁上演,无数老人深陷其中,损失惨重。
这些骗子最开始的套路,便是用“免费鸡蛋”当诱饵,吸引老人上钩。他们在老人常去的地方设摊,打着“凭身份证登记就能免费领鸡蛋”的旗号,让节俭的老人们心动不已。老人们满心欢喜地提供身份证、手机号,甚至配合进行人脸识别,却不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已经被骗子攥在手中,成了他们谋取非法利益的工具。西安那位75岁的老太,就是因为领了几个免费鸡蛋,结果个人信息被冒用注册网店卖假货,最后还被法院判赔5000元,实在是无辜又冤枉。
一旦收集到足够的个人信息,骗子就会逐步升级骗局。他们先用免费发放的鸡蛋、米面油等小礼品,在老人心中建立起初步信任,随后便露出真面目。有的推销所谓“高回报理财”“养老项目”,像山东那个以“养老山庄”为名的诈骗团伙,诱骗老人投资37万元后直接卷款跑路;还有的通过“健康讲座”夸大保健品功效,把进价仅200元的“神药”高价卖给老人。
如今,骗子的手段越发高明,还玩起了“群聊+直播”的洗脑模式。他们建微信群,用“红包+免费鸡蛋”把老人拉进群,接着在群里发布虚假投资、理财信息,群里的“托儿”也会配合着现身说法,制造产品紧俏的假象,让老人放松警惕,乖乖转账。更可恶的是,骗子还会冒充公检法或亲友实施诈骗,一会儿伪装成银行、公安人员,说老人涉案要交“保证金”;一会儿又假扮成亲友,以“急用钱”为由骗老人转账。
为什么老人这么容易上当呢?贪小便宜的心理、对新型诈骗手段的不了解、情感上的孤独,再加上从众心理,都让他们成了骗子眼中的“目标猎物”。
为了避免老人落入这样的陷阱,我们要做好防范。老人自己千万别轻易在陌生场合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人脸识别信息,看到“高回报”投资一定要警惕。遇到事情多和子女商量,还可以安装反诈APP,定期检查银行账户。社区也要加强反诈宣传,严打个人信息买卖,子女更要多关心长辈,帮他们识别可疑活动。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鸡蛋背后藏着的可能是无尽的麻烦 ,千万别因小失大!
来源:温柔芒果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