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CC系列观察一:十年终破壁,他们真的重新定义了FICC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7 03:18 3

摘要:从2015年初春开始,每个工作日的清晨5点30分,两位海外的顶尖专家,Christopher Hodson、Yunho Song会由香港的家里,赶赴平安集团的深圳办公室。

从2015年初春开始,每个工作日的清晨5点30分,两位海外的顶尖专家,Christopher Hodson、Yunho Song会由香港的家里,赶赴平安集团的深圳办公室。

从那时起,这两位顶尖的海外金融交易专家,以及陆续加盟的各路人才荟聚到平安,着手打造具备国际水平的FICC(全称Fixed Income, Currencies and Commodities,即固收、外汇和大宗商品)团队。

这是一个投入空前、耗费巨大、且绵延十年的战略规划。

FICC团队首先需要完成复杂的金融交易、风控系统的开发,建立适应中国市场的一系列量化估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领先于市场的交易能力,再将之用于金融市场的做市业务之中——而这样的业务需求在当年其他机构眼中并不紧迫。

在那个国债收益率超过4%的年代,券商和银行的投资部总经理只需要“买完债锁进保险柜,每年利息就够发好几次年终奖。”没有机构看得上做市的小钱。

但马明哲看见了高利率水面下的暗流。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正从80年代的15%雪崩到2014年前的3%以下,日本十年期国债已经成了零利率试验田(下图)。未来,中国国债收益率每下降1%,行业都需要100倍交易智慧去填补。

于是,当全市场躺在4%国债利率的温床上酣睡时,平安集团悄悄在市场的一角铺开了自己的战略棋盘。

十年一瞬间,在一批批人才的耕耘下,如今扎根于平安银行资金运营中心的FICC团队,已经成长为市场内交易最活跃、做市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金融团队。

他们不仅给这个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服务了海量金融机构;也创新了熊猫债的发行模式,推动改善了熊猫债的交易流通性和价值提升;更敞开大门向其他金融机构输出和分享经验。

一个中型银行的交易团队,最终成为金融市场里新业务生态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这样的纪录在中国内地非常罕见。

相比战略的成功,更引人关注的是债券做市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崛起,这对中国债市对发行人、投资人乃至整个市场的稳定运行都至关重要。

从海外经验看,做市业务的发展在中国市场可能刚刚开始。

从1.0战略到后2.0时代

平安银行资金运营中心是平安银行FICC团队如今的“所在地”,中心总裁钱鑫亲历了团队从1.0时代到2.0时代到如今的后2.0时代的变迁。

他的感受是,市场关键因素的变化,已经让做市业务成为了行业“刚需”。

首先是市场环境的变化。十年之前,中国债券市场的各类债券托管余额总共就是40万亿元,市场流动性也不太高。而如今,托管余额已增长到近180万亿元(2024年末数据,WIND统计)。

更关键的是债券利率的变化。十年之前,4%以上回报率的长期国债比比皆是,如今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已从4.3%一路下降到了2025年初的1.73%(附图:来源:网络)。

环境的变化,让身处其中的机构投资者“行为”骤变。买入债券并持有的策略已经举步维艰,更多的投资者开始交易波动和周期,市场对机构做市业务的需求蓬勃而出。

此时,已经磨砺数年,在系统搭建、团队组建和业务生态构建上都有足够“积累”的平安银行FICC团队,迎来发展的机遇。

开门“做生意”

如果说,十年战略的前半程,平安银行FICC团队主要是苦练内功,一边建设系统,一边打造团队,同时“关起门来赚自营的钱”的话。近两三年,团队主要在从事债券“做市”业务的“落地”。

“从一个商业机构来讲,你只想着给自己赚钱,那你永远没有更美好的前途。服务更多的机构,服务整个市场,在整个市场的效率提升和价值实现中,才能获得自己广大的发展空间。”钱鑫说。

于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团队开始打开门、走出去,为更多的个人、家庭、机构和企业如何更好地投资与管理风险去服务。这推动着平安银行FICC团队事业从1.0版升级成2.0版。

自2022年开始,平安银行FICC团队全面转向为大市场服务,全力促进2.0版战略落地。

这期间,平安银行FICC团队率先提出“客户优先”的理念,在交易理念中把客户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前,并升格为全部团队“一票否决”的考核要素。

“近两年,我们有几位人员淘汰案例,均是因为违背客户优先理念。”资金运营中心总裁助理任帅说。“有些人选的业务潜力很突出,但是你违背了客户优先,就只能一票否决。”

同期,资金运营中心团队还迅速完成了新一轮整合,把深圳、上海两地的交易团队、研究开发团队集中到上海,“混编”在一个团队中,以构建交易能力持续升级的组织架构。

也是这期间,平安银行FICC团队真正地进入市场,和各界去接触,运用交易能力帮助实体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帮助其他金融机构增加投资收益,促进整个市场的交易深度和容量提升,助推市场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打造系统和AI支持

要服务好客户,没有先进的系统建设并结合最新的AI技术是做不到的。

一方面,客户巨大的订单量,如果依靠传统的电话、微信、QQ群由人工处理,平安银行可能需要几百人规模的交易员来对接。

同时,所有人工接的单,都要和团队整体的资产池来做沟通比较,单量越大,出错概率越大。

另一方面,做市交易需要的“毫秒级”交易能力,“毫秒级”的定价能力,都不可能只靠手工来完成。

此时,平安银行FICC团队经历近十年开发升级的先进的系统发挥作用了。

据介绍,平安银行FICC团队现在的客户订单有80%都是由AI机器人自动接单的,另外的20%非标订单或超大订单,才会经系统分派到人工去承接。

而无论是哪里接到的订单,经过平安内部的流程后,都会再“灌输”给平安银行中后台的报价引擎(即量化定价系统)。

由于经过人工和AI智能的无缝衔接,对于市场内收到的大部分订单,平安银行都能实现“秒收”(需求)和“秒回”,大大促进了交易效率。

同时,和传统的盘后复核机制不同,平安银行交易的所有二级市场订单都自动有不可更改的电子留痕,这也大大减少了成交错误或成交后纠纷。

正是在整个团队不断死磕细节、升级流程中,“省心、省时、又省钱”的平安模式吸引到了大量的做市客户,也由此促进了整个市场生态的升级。

倡建“债券生态圈”

当平安银行FICC团队从“关起门做交易”转向“打开门做服务”,市场的每一次脉动都牵动着他们的交易策略。2022年末,这支刚完成2.0战略升级的团队,就迎来了惊涛骇浪般的首场大考。

彼时债市正经历重大转折,多重因素叠加下股市虹吸效应显著,理财净值化转型后的首轮大规模赎回汹涌而至。短短数日,利率债飙升40基点,信用债暴涨150基点,冷门券种如弃子般无人问津。

面对全市场抛售狂潮,平安FICC团队亮出了三把“金钥匙”:精准定价模型、智能订单系统、全市场交易网络。他们如同债市“急救队”,在亚投行债、汇金债等优质资产遭错杀时果断出手,结合衍生品组合锁定风险敞口,并向市场持续提供流动性。

“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马总一直要求我们要有生态圈的思维,要和广大机构一起共生共存、把市场做大。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有责任保护整个行业的生态尽量少受冲击。”团队负责人钱鑫这样表示。

在大型机构纷纷暂时停摆交易的至暗时刻,平安的交易大厅键盘声和电话声此起彼伏,量化模型每秒钟处理着数百个对冲方案。最紧急时,某些券种的交易对手名单上,平安是唯一的“接盘侠”。

而当市场回暖,这些曾被争相抛售的“烫手山芋”,又通过平安搭建的机构网络精准回流市场。

这场战役让平安FICC团队的做市能力一战成名。他们不仅证明了量化系统支持下的做市商能在极端行情中稳定输出流动性,也开创了“风险承接-智能对冲-价值发现”的闭环服务模式。

如今其交易量已稳居市场鳌头,当年那个需要主动敲开机构大门的团队,已然成为债市生态不可或缺的“中枢神经”之一。

做市“熊猫债”

除了把二级市场交易的业务不断做好做精之外,平安银行FICC团队也在为市场生态的改善注入更多创新力量。

在2.0战略落地后,平安银行FICC团队不断进入新的领域,促进交易生态的丰富度构建。

比如,为了促进流动性不高的熊猫债的交易活跃,平安下了更多功夫。

熊猫债是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这些机构多数是信用良好的金融机构,债券评级也通常是最高评级,但因为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很多时候,熊猫债的交易流通性很差,价格也比不上国内同类机构的同类债券。

平安银行资金运营中心总裁助理马健亲历了“做市”熊猫债的全过程。马健曾在英国对冲基金和瑞士再保险交易团队有丰富工作经验,对于债券定价和投资做市有自己的经验和理解。

他发现,中国债市当年有一个“特点”,就是资金(负债)来源稳定、实力突出的大型银行和保险机构往往专注在低风险的利率债上。而相对风险高一点、流动性较差的信用债,主力交易对手反而是负债不那么稳定的非银金融机构。

这导致了流动性不太好的债券,比如部分信用债,和投资者不熟悉的海外机构(其实信用评级很高)发行的熊猫债,其收益率要比同等评级的国内金融债和利率债“高”很多,也就是说便宜很多。

“当时,我们做了一个判断:第一,这些债券是有价值的。第二,这些债券可以通过做市而被更多投资者了解,活跃它的成交,提升它的价值。”马健说。

2022年,平安开始主动为亚投行做市。2024年1月,平安银行在上海召开了亚投行熊猫债的交流会,亚投行的司库出席路演,50多家内地机构包括公募基金、理财公司、城农商行都出席。双方进行了深入交流。

投资者在深入了解了亚投行以后,相关的债券买入信心大增,反映到市场上,亚投行债券的价格开始上升,债券收益率明显回落。它的利差相较于其他没有做市的熊猫债更快收窄了50bp。

这一方面让债券的投资人获得了收益,同时也让客户未来的债券续发成本有所降低,形成了两厢满意的结局。

2024年,平安银行首次主办《熊猫债投资与交易国际论坛》,来自全球近百位高质量企业的发行人、国际多边开发机构、金融机构发行人和海内外优质投资人齐聚一堂,围绕熊猫债市场繁荣发展、债券流动性和定价机制,如何丰富多元化的投资者群体等一系列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交流。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出席并发表讲话彰显了平安银行对熊猫债业务的重视和积极推动,进一步助推了场内熊猫债的投资生态的提升。

“随着投资者和发行人的交流增加,熊猫债正逐步形成一批高资质的、流动性很好的,偏指数化的投资板块,这一块是我们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马健说。

此外,作为FICC团队的“底座”业务,平安银行的避险业务也在近两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平安FICC团队服务实体经济的又一个“舞台”。

对此,避险业务负责人、平安银行资金运营中心常务副总裁夏秋表示。避险业务的逆势爆发,离不开团队从“产品供应商”向“解决方案专家”的转型。平安避险打破传统“坐商”模式,总行专家直插一线,这种“扁平化”服务模式,让银行从“报价机器”变为企业的“财务外脑”。

夏秋认为,展望未来,避险业务已不仅是企业的“救生圈”,更将成为价值创造的“推进器”,成为平安银行资金运营中心服务实体经济的又一个“方面军”。

未来的债市会更发达更顺畅

随着平安银行的做市范例为市场所了解,整个市场里有更多的机构开始跟进,先进的交易文化得以普及,一些常年的市场陋习被替代。

比如,在重发行的债券市场里,发行人会把“债券利率”作为竞争的重点,而忽视市场条件在利率方面的重要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市场化的机构成为大型做市商,越来越多的发行人开始重视流动性和债券利率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促活这个市场、挖掘债券价值。

钱鑫举例说,在熊猫债市场内,评级资质相近的债券,平安银行做市的品种收益率比没做市的品种多下降了50bp。

这显示了活跃的交易和做市服务内涵的价值。

随着国内做市文化的起步和逐步活跃,目前海外大型发行人,耳熟能详的汽车公司比如奔驰、宝马,全球大型化学制药公司比如拜耳等,都开始重视中国熊猫债市场,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的路演。

越来越多的全球发行人的融入,体现着中国债市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这对债市的发展前景和可投资性都有更多益处。

钱鑫预期,未来的债券市场,随着内地市场做市文化的兴起,金融机构、投资人和发行人的交流生态的建立。场内优秀发行人的融资利率和成本会不断降低。与之对应,优质的高评级债券也会越来越多。

“在海外,苹果公司发债,只会比二级市场的收益率高2个BP。后者意味着市场的发行成本大幅下降,发行效率的大幅提升。这可能是我们未来会看得到的前景。”他预计。

而这也正是平安在过去十年前战略设定时所期待的场景。一个越来越发达的市场,越来越活跃的交易,越来越高质量的投资工具,将促使这个市场和所在国的经济持续向前。

一个活跃而发达的市场生态,不仅会让实体经济的企业融资更顺畅、成本更低,也让场内投资者的交易更便捷、机会更多,同时也给平安银行FICC团队这样有所准备的机构承担更多职责和机遇。

“我们期待着那个时代的到来。”钱鑫最后说。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来源:华尔街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