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俅,这个名字随着《水浒传》的传播在中国变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施耐庵笔下,高俅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反派,坑害了梁山泊众好汉。但历史上的高俅,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高俅,这个名字随着《水浒传》的传播在中国变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施耐庵笔下,高俅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反派,坑害了梁山泊众好汉。但历史上的高俅,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真实的高俅,并非出身市井无赖,而是大文豪苏东坡的随从。他因“笔墨精妙、通晓武艺”被苏东坡赏识,后来,随着苏轼被调任,高俅也被推荐给了好友王诜。王诜此人,与宋神宗第十一子端王赵佶关系亲密。一次巧合,高俅去端王府上替王诜送礼,恰好当时赵佶在蹴鞠,高俅在旁边看得津津有味,赵佶就让他下场试试,当场被高俅高超的蹴鞠技艺吸引,高俅也被赵佶收入门下。
这段经历被施耐庵放大为“发迹神话”,却隐藏着北宋末年“艺术治国”的荒诞底色——帝王以个人喜好提拔近臣,高俅的崛起正是这种制度的缩影。
宋徽宗(赵佶)继位后,大力提拔亲信,高俅也跟着平步青云。短短几年时间,高俅就成为了北宋重臣,担任殿前司都指挥使,成为北宋禁军的首领。后来,高俅还被授予奉国军节度使、简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太尉等职衔。
《水浒传》将高俅塑造为迫害林冲、贪腐误国的反派,虽然高俅的确以蹴鞠幸进,但史书也记载了他另外一面。
高俅掌管禁军期间,推行“弓箭社”制度,强化士兵训练,提拔刘锜等名将,《宋史》评价其“军政修举”。
所以虽然他确因攀附宋徽宗上位,但也并非毫无建树。
高俅对苏东坡家族始终心怀感念。苏轼晚年因党争被贬,其子流落京城时,高俅多次资助钱粮,甚至动用关系为其谋职。这也充分说明了高俅保留着传统士大夫的“义利观”。
1125年,金兵兵临开封城下,宋徽宗赵佶带着蔡攸、梁师成、童贯、高俅四人以南下上香为名逃跑。到了泗州,在童贯的撺掇下,宋徽宗让高俅留下统领泗州,其余人继续南逃。高俅以生病为借口,返回正经受战火的京城开封。回到开封后,高俅在众人的唾弃中选择了自杀,结束了他复杂而矛盾的一生。
从苏东坡的书童到《水浒传》的头号奸臣,高俅的经历一面折射出宋代科举之外“技艺晋升”的另类通道,一面映射着民间对权贵阶级的愤怒。当我们剥离文学滤镜,会发现他既非完人亦非恶魔,辩证看待历史人物,才是我们该有的态度。
来源:堂主筱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