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巧手捏出“国漫IP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7 10:18 2

摘要: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的“火爆”,哪吒等一批经典形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点燃了大家的“二创”热情。肖焱培启发创作新思路,化身“太乙真人”,用自己独特的手艺为哪吒“重塑肉身”,让非遗面塑焕发新活力。

一把塑刀、几团彩面,在盂县花饽饽面塑非遗手艺人肖焱培的指尖翻飞间,头戴乾坤圈、脚踏风火轮的哪吒跃然而出。

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的“火爆”,哪吒等一批经典形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点燃了大家的“二创”热情。肖焱培启发创作新思路,化身“太乙真人”,用自己独特的手艺为哪吒“重塑肉身”,让非遗面塑焕发新活力。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手艺人凭借灵巧的双手揉、捏、搓、掀,利用简单工具将面团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盂县面塑作为阳泉民间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是民俗风情的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方式。

肖焱培从事面塑行业多年,一直致力于面塑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哪吒的形象深受大众喜爱,尤其是孩子们。我想通过将哪吒融入面塑,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面塑这门艺术。”他说道。

在创作过程中,肖焱培巧妙运用面塑的各种技法,从色彩搭配到造型塑造,都力求精准还原哪吒的鲜明特征。面塑作品中的哪吒,身披的混天绫飘逸灵动,随风似有翻涌之势,色彩鲜艳夺目;手中紧握着的乾坤圈纹理清晰,金属质感十足;脚下的风火轮火焰烈烈,仿佛随时都能疾驰而去。再看哪吒的眼神,明亮且灵动,怒目圆睁间似要洞察世间不平,整个形象栩栩如生,每一个细微之处,从衣袂的褶皱到发丝的纹理,都展现出非凡的技艺与满满的用心。

为了让面团呈现出动漫角色的夸张造型,肖焱培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他通过不同的技艺处理,既保留了面塑的质朴韵味,又契合现代审美。

肖焱培之所以选择创作哪吒面塑,是希望借助这一热门IP,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面塑。而哪吒所代表的勇敢、坚毅、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也与非遗传承中所蕴含的匠人精神相契合。

肖焱培说:“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很久以前,面塑手艺人是走街串巷的,担着担子,平时去的都是集市、庙会这类地方,可能那个时候不怎么被人瞧得起。传统面塑多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吉祥动植物等为创作蓝本,表现形式相对较为传统。现在不同了,通过我们面塑手艺人几代的努力,不仅在制作原料上有了迭代,创作的形象也不再单一。现在使用的面是类似胶质的一种东西,它能保存的时间更长久,能放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可以长期保存下来。我们现在做的动漫人物,也是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探索。”

尽管现在仍面临诸多挑战,但肖焱培没有放弃,他积极探索发展面塑技艺的各种方法,并将创作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同时,他还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面塑作品和制作过程,希望吸引粉丝关注,拓宽面塑的传播渠道。肖焱培说:“到现在,我们把配方革新之后,可以塑造出更多的形象,不仅限于棍上插的鸟、猴等传统形象,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一个非常简单的揉切捏,到现在的肌肉、骨骼、毛发的塑造,全都可以做到像真人一样。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我们会做一些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比如现在做的哪吒。”

哪吒形象融入非遗面塑,不仅让非遗面塑借助哪吒这一强大的文化IP,扩大了面塑艺术的受众群体,更让面塑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刘 阳文/图)

来源 | 阳泉晚报

来源:阳泉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