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年晒在太阳下,她皮肤显得深色,短发已花白,不涂脂粉,穿连帽衫,平底鞋上沾了泥土,这副模样,和当地村民看不出区别。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泠瑶 张鑫
杭州的何家村,在层叠的茶山之间,有个身影脚步轻快,爬上山头,目光漫游在茶园和水库。
常年晒在太阳下,她皮肤显得深色,短发已花白,不涂脂粉,穿连帽衫,平底鞋上沾了泥土,这副模样,和当地村民看不出区别。
3月,新茶开采的前一天,正午时分,记者在茶园见到了钟晓晓,杭州西湖区小小生命健康基金会的创始人。
“何家村对我而言,是心中的一个梦。”这是她何家村做公益的第四年,放下了诸多头衔身份,她回归了最熟悉的山野,做回一个农民。
心中的山村
春天的茶山,冒出鲜绿的新芽,摊铺沿着山路开张,铁锅飘出茶叶香,人们围炉饮茶,山下停满了车。
当初来何家村,是另一番景象。她暗暗惊诧,这般好山好水,正是她心中向往的山村,怎么没发展起来?
那时,何家村相对落后,村里年轻人走了,留下一栋栋空房子。隔壁村热闹地办起民宿、农家乐,这个偏僻的山坳里,还很冷清。
初来乍到,她是为了一件小事。2022年,身为杭州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的她,想为孤独症孩子找个活动地,到山里放松心情,她还想把小小生命健康基金会落户在此。
何家村集体经济弱,闲置房屋也多,村委书记跟她说,老年食堂一直没办起来,你能不能帮忙,把村里老年食堂办一办?
那时,正好国家提出关爱农村“一老一小”,她答应下来,又提出大胆的想法:村里70岁以上老人来吃饭,全免费。
大家觉得不可思议,还惹来非议。有人说,这打破了村和村之间的平衡,有人觉得这是作秀,“她就是太有钱了,才做这件事”。
企业家做公益,大多是捐钱、出席活动,身体力行的毕竟少。谁会劳心劳力,埋头钻进山村里?村民们也半信半疑。
这种“傻事”,钟晓晓偏要用心做。不到一个月,当年9月9日,她把大食堂办起来了,村里70多位老年人全免费(现如今已有110余位老人享受免费用餐),也欢迎村民和游客来,还给村民八五折优惠,15元吃饱、25元吃好,很多村民都不烧饭了。
以前,她跟着日程表连轴转,有时一天坐两三趟飞机。直到来了何家村,她两年没坐过飞机,每天扎根在村里。
她经常出现在食堂,不是饭厅,就是后厨。戴着帽子口罩,她亲自检查食材,仔细翻台账,村里有独居老人,行动不便,她还专门出资,做上门送餐服务。
其实,她心里还藏着一个理想。
近年来,老年人群体中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这引发了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高度重视。钟晓晓一直关注健康中国行动,何家村大食堂,给了她契机。
她请来省里的名医、营养师,给老人做体检,制定专门的食谱,三餐荤素搭配。
“我想做一个尝试,用3到5年的努力,给老人做健康管理,管好他们嘴巴和生活方式,五年后,再来看看这些老人,健康是不是有改善。”她说。
懂市场的钟老板
她喜欢在村里“游荡”,走在集市,很难不被人认出来,她熟悉这里每一个人。
“老板好!”沿路的商贩看到她,热络地打招呼。村民们很淳朴,想不到其他称呼,通通喊她“老板”。
她也不介意,笑着唠几句家常,竖一个大拇指,你家店面越来越漂亮了。转头她又问下一家摊主,今天能炒几斤茶?前两天冷,一下子打霜了。
没架子,接地气,这是村民口中的她。身边的工作人员却说:“她很拼的,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走,村干部都下班了,她还没走。”
村里待得越久,她脑袋里的想法也越多,“这片好山好水,是有潜力的。”
她又搞起乡村建设,想把产业做起来,带动乡村共富。她和村里合办了乡村发展公司,亲自做规划。
她喜欢把块美丽的土地,想象成一幅画布。她在村里信手涂抹,这里画一笔,那里涂一块,看它一点点变美。
集市刚做起来时,坎坷不少。商贩用三轮车、后备箱,来卖小吃零食,留下一地垃圾,还挡了茶农的生意,双方起了争执,有打架的、泼粪的。
钟晓晓就去调解,劝大家互相帮衬,人来的多了,对各家生意都好。遇到蛮不讲理的人,她很硬气地拍桌子,“吵架”摆道理。
私底下,她默默做了很多事。找人铺设水电,提供极低租金的市集摊位,为年轻人搭建了创业平台。这里吸引了许多创业者,有卖咖啡的,也有专注文创的,甚至还发展成了网红店。
活下来、有钱赚了,钟晓晓又鼓励他们,留在这里长期发展,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升级环境、打造品牌。
青山碧水的魅力,终于开始显现。周末,城里人蜂拥而来,她又开辟了几块场地,在山里搞骑行、摄影、掼蛋等比赛,还有生活季、文体节、宠物派对等等,都很火爆。
如今打开小红书,搜索光明寺水库或者何家村,可以搜出上千篇关于这个集市的“自来水”笔记。“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投放,这些都是游客的有感而发。有这么多游客的认同,我再辛苦也很值得。”
对于农村,她有太多的理解,她不想照抄其他村,想要更长远的发展模式。“农村需要既懂老百姓,又懂市场经济发展的人。”
她的朋友圈定位,常年在何家村。有时,她凌晨还在发九宫格照,晒村里的风景和活动,为一草一木卖力吆喝。
这些年,村子模样改变很大。村里人气旺了,村民盖起新房子,还办起了商铺和民宿,村委也有了增收。
钟晓晓更忙碌了,接待来参观的客人,连着好几拨,每天走两三万步。客人们很惊讶,“怎么每个月来,这里都有变化。”
理想中的乌托邦
钟晓晓早年在省妇联工作,后来成为知名企业的高管,再后来做慈善家,然而,她最常提到的身份是“一个农民”。
从小在农村长大,父母从事农业工作,她对农民有天然的亲切感。“我跟农民相处,没有隔阂,心贴心的。”
她不太谈自己投了多少钱,做了多大的项目,倒喜欢聊些日常小事。
“你看,这棵古樟树有300多年了。”她指着村口的大树和记者说,它比人活得久,树干粗壮,几个人才能环抱。
今年,她张罗为古树挂上灯笼。村里早年有习俗,正月十三挂灯,正月十八落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多年来首次为古树点灯祈福,村民们很开心。
得到过她的帮助,村民也会感激,见她腿伤了,给她去采草药;她办公益义卖,有人推一车馄饨来卖,说馄饨赚的钱,都捐给她任理事长的杭州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年过六旬,她爱上了种菜,围一方小田地,种点青菜、马兰头,一大清早就在地里干活,摘满一篮子菜叶,和同事们分享。
“农民的快乐,在于轮番地播种、成长、收割,喜悦在于过程。”做回农民的日子,她过得充实又幸福。
外人问她,你在这里生活,感觉怎么样?她笑着回答,我在做自己梦想中的乌托邦。
2021年6月,她成立了杭州市西湖区小小生命健康基金会,同年11月发起的预防残疾“糖尿病健康关爱”公益项目在浙江同德医院落地。“有了这个项目,我就觉得,生命健康,是我要做一辈子的事。”
“健康中国,要从乡村做起。” 2023年,她花了番力气,跑了很多单位,把村诊所办了起来,这是一个最小单位的诊所,在全国都很少见。
以前,村民要走出村,去街道卫生院看病,现在村里就能看病、配药,腰疼背痛、感冒咳嗽,都享受专业的医疗服务,还能报销医保。诊所里除了中医和中西医科室,还有熏蒸、艾灸、推拿、药乐等康养项目。
谈及未来理想,她露出激动的神情。这一次,她走在了前头。最近,国家提出“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她早就开始规划了。
在做糖尿病公益项目时,为使项目更安全有效,她牵头与杭州普康堂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出一套随访管理服务方案,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后,体重也得到了很好的管理。目前这套方案已与省内外十多家公立医院合作。
在她的计划里,何家村作为一个健康管理平台,招募肥胖症的病人,开展“5+25天休闲养生减肥营”,让肥胖症患者在何家村住五天,体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感受运动健康的乡村业态和专业团队指导的健康生活方式。结束后专业随访团队还会提供为期25天的24小时跟踪服务,以此减肥降重,做体重管理。
“我想探索一套完整的健康管理模式,带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再把何家村的经验复制到别的地方,让更多人受益,让更多村富起来。”钟晓晓说。
也许,这就是一个农民朴素的理想主义。
不间断地聊了2小时,她没有歇一下,没喝一口水,身子没有沾过椅背。她有些惊讶:“我讲了这么久?我还以为才20分钟。”
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五年,你离心中的理想越来越近了吗?
“是的。”她郑重地点了点头。夕阳已斜,金色洒满茶山。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