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石器时代瓮棺葬初探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7 11:19 2

摘要:新石器时代瓮棺葬,主要集中于渭水流域及豫西豫中,如半坡遗址、洛阳王湾等。历史时期华北东北等地也有发现,如延庆葫芦沟、沈阳伯官屯等。山西西承陕豫地区,东接华北地区,以之为例可探究这一葬俗的演变及联系。

新石器时代瓮棺葬,主要集中于渭水流域及豫西豫中,如半坡遗址、洛阳王湾等。历史时期华北东北等地也有发现,如延庆葫芦沟、沈阳伯官屯等。山西西承陕豫地区,东接华北地区,以之为例可探究这一葬俗的演变及联系。

瓮棺的葬具及葬地

葬具为陶制容器,有鬲、罐、瓮、钵、小口瓶等,甑、尊较少。数量上,以分隔后的鬲最为常见,占葬具总量的57%,但因时代不同,其所用葬具类型以及葬具组合也会随之改变。仰韶时期葬具以罐为主,晚期出现瓮、缸,如:清凉寺以罐加钵作为葬具;垣曲丰村以两件及以上深腹罐为葬具;机械厂TKM2用缸作为葬具;芮城西王村葬具为较大型两瓮。龙山时期葬具种类比仰韶时期更加丰富,以鬲为主、罐次之,此外还有瓮、甗、尊等。绛县周家庄数百座瓮棺葬均以分割后的陶鬲为葬具;垣曲丰村以罐类葬具为主;离石乔家沟葬具以瓮为主;忻州游邀使用罐或罐搭配甗、瓮作为葬具。葬具的选择上,山西地区瓮棺葬倾向于用罐和鬲作为葬具。仰韶时期以罐为主、龙山时期以鬲为主,但罐依旧是主要选择,小口瓶和蛋形瓮的使用更多的是地域特色,葬具种类随时间发展愈发多样。

图一 瓮棺用鬲(1.周家庄W53∶1,2.临水M2:1,3.临水M1:1)

葬具的使用方式指葬具的埋葬方式和组合方式。埋葬方式分竖穴式和横置式。竖穴式指葬具竖立埋葬于摸扩内,仅见于仰韶早期的晋南地区,如清凉寺遗址、芮城东庄村;横置式指葬具平放于墓扩内,整个山西地区均有发现。组合方式分装入式、对口式和残片铺盖式。装入式指用一件器物作为葬具装入死者,如芮城西王村M3,墓主上身放置在小口瓶内,下身用较大的陶片进行掩盖、曲沃方城遗址用小口折肩罐装入死者;对口式指两件器物以口对口的方式扣合在一起,为仰韶时期主要葬具组合方式。如:清凉寺遗址用罐和钵扣合在一起、垣曲丰村多用两件深腹罐相扣,个别由两件釜灶相扣、芮城西王村M2葬具为较大型两瓮瓮口相对;铺盖式指将器物刻意打破后,以器物残片上铺下盖,中间放置死者的葬具使用方式,是龙山时期主要葬具使用方式,如:襄汾陶寺M310以罐陶打破后铺盖、绛县周家庄以陶鬲铺盖、汾阳峪道河W3葬具为两件蛋形三足瓮、甗、尊、甑拼合而成。葬具的使用方式上,仰韶时期对口式为主,龙山时期以残片扣合式为主,这点在垣曲古城东关遗址内葬具使用差异上就有体现,表明了从仰韶时期到龙山时期对待儿童死者态度的转变。

图二 对口式(西王村M2)

图三 铺盖式(周家庄W49)

瓮棺的埋葬位置分两类。第一类多发现于遗址房基附近或遗址的偏远地带如:清凉寺瓮棺葬集中于成人墓地东部;曲沃方城、小赵遗址所出均在房址附近。第二类位于成人墓地,仅见于龙山时期,如绛县周家庄瓮棺葬群位于成人墓葬区的核心位置,墓向与成人一致;游邀瓮棺葬群被数个成人墓葬群所围绕,且部分儿童死者并未采用瓮棺葬。这些瓮棺葬群仅在葬具上同成人存在差异,不见打破关系,追求墓向墓扩一致。瓮棺葬葬地从特定区域到公共墓地,与成人葬之间差异的缩小,再次表明了仰韶时期到龙山时期对待儿童死者态度的转变。

山西周边地区的瓮棺葬

山西周边早期瓮棺葬多见于渭河流域及豫北豫东地区。渭河流域瓮棺葬遗址有二十余处。葬具组合以瓮-钵、罐-钵、瓮-盆最为常见,瓮、罐装入死者,钵、盆封口,覆盖其上,竖置于坑中,也见两件器物对口扣合横陈于墓扩中。葬地的选择上,公共墓地或居址附近比例相当,瓮棺葬的使用者也不限于儿童,葬具上带有烧制前就穿透的孔洞,应为专门制作的葬具。

河南距离山西较近的为豫北、豫中地区。豫北发现瓮棺葬遗址两处,濮阳西水坡仰韶早期瓮棺葬,竖立于墓坑内,罐上面覆盖钵、盆;辉县孟庄仰韶晚期瓮棺葬十九座,葬具以罐为主,或单独装入或以对口式横置于墓扩内。多成群的埋在房基的周围,死者均为儿童。豫中地区有瓮棺葬约数千座,有大河村、后庄王、西山、洪山庙荥阳青台等。葬具以罐、小口尖底瓶、鼎最为常见,其次是尖底罐和缸。葬具组合为罐、鼎单独使用;小口尖底瓶锯开后扣合;尖底罐与罐或豆扣合。种类丰富且出有大量专用于瓮棺葬的葬具,如尹川缸。死者多为儿童,成人瓮棺葬成群分布于特定区域,儿童多见于房址附近,部分位于成人墓区。

晋陕豫地区瓮棺葬比较研究

山西地区瓮棺葬与周边地区瓮棺葬间诸多相似之处说明二者之间应存在联系。山西地区早期的瓮棺葬主要集中在晋南地区,晋中地区仰韶晚期才出现瓮棺葬且数量也少于晋南地区,这可能是晋南地区更加靠近陕豫地区,更早的接触到瓮棺葬造成。同时,龙山时期山西地区瓮棺葬的发展进入高潮,但在晋中地区却存在针对儿童的另外一种葬俗,即瓮棺葬这一葬俗的在晋中地区的影响力不如晋南地区,这也说明了晋南地区更加靠近瓮棺葬的核心区,或许可以推测晋中地区的瓮棺葬习俗就是陕豫地区经由晋南地区传入。

陕豫地区瓮棺葬墓主除儿童外有成人。山西地区所出的瓮棺葬除陈郭村M55为成年人外,其余皆为儿童。且M55同其余成年人墓葬大小相近、葬式一致、均无随葬品,单独使用葬具可能是其墓主身份的特殊性,成年非其采用瓮棺葬的原因。山西地区也并未出现专门针对瓮棺葬而生产的葬具,这一现象在陕豫地区却存在不少。其原因在于常规的陶器尺寸并不适合作为成人葬具,会针对成人制造相应的葬具。而山西地区成人极少使用瓮棺葬,对于葬具尺寸并无特殊要求,也就少见针对瓮棺葬而烧制的陶器。

随着人群的移动和文化的影响,瓮棺葬这一葬俗在历史时期仍然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传播至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虽然其采用这一葬俗的观念或已经转变,蕴含的行为规律也尚难究明,但无疑存在联系。新石器时代山西地区瓮棺葬,上承陕豫地区瓮棺葬的起源之地,下接华北地区历史时期瓮棺葬的延续,对理清这一葬俗的发展脉络、讨论地区间文化的传播有重要作用。

作者:杨阳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文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