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疆,设施蔬菜是蔬菜产业的关键力量,承载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期望。阳春三月,新疆蔬菜产业技术体系20余位专家组成“智囊团”奔赴南疆。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许建军(左)给种植户示范讲解番茄病虫害防治要点。(特派喀什全媒体记者江斌伟摄)
新疆网讯(特派喀什全媒体记者江斌伟)在新疆,设施蔬菜是蔬菜产业的关键力量,承载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期望。阳春三月,新疆蔬菜产业技术体系20余位专家组成“智囊团”奔赴南疆。
在为期十天的新疆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南疆行活动中,专家组先后深入喀什市、伽师县、疏勒县、叶城县等地代表性设施蔬菜基地。田间“把脉”,现场指导,手把手传授技术,赋能产业发展。
专家团一路观摩找亮点、查短板;围坐研讨谋长远;驻足田间解难题;推动成果转化注动力,给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村民带去前沿农业理念和技术,精准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生产中诸多难题,积极构建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深入基地,精准“把脉”产业现状
3月16日,专家们辗转来到英吉沙县设施农业基地。育苗大棚内,日光温室整齐排列,绿意盎然,番茄开着黄花、黄瓜青翠、白菜挺拔。
专家们仔细观察蔬菜生长态势,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针对常见蔬菜种植管理现场指导,传授技术要点。
在一座番茄大棚,新疆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宋羽发现一株番茄果蒂有灰色“绒毛”,诊断为灰霉,判断是棚内夜间低温所致,需立即处理防病菌扩散。他熟稔地套袋、剪枝、扎口。
一旁的菜农王永红赞叹:“专家干活真利落,靠谱!”
17日,在莎车县农业科技产业园及阿热勒乡设施农业基地,部分种植户对品种选择等问题有困惑,且种苗移栽成活率不高。
新疆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许红军和石河子大学教授刘慧英很快找出症结:基质配比不合理,给出改良方案,需调整基质中珍珠岩、泥炭土等成分比例,增加透气性,并现场传授移栽技巧。
近年来,新疆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立足新疆实际,规划蔬菜全产业链技术路线,聚焦集成示范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以及产后贮藏加工关键技术,专注蔬菜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在新品种引进、病虫害防治、栽培技术改进等方面实现关键突破,让蔬菜种植更加科学高效。2024年,引进各类蔬菜品种数量达1561个,从中精挑细选出番茄、辣椒、茄子等120余种优质品种,进一步提升新疆蔬菜产量与品质。
宋羽建议,鉴于南疆光热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可以引进耐干旱、抗逆性强的蔬菜新品种,优化种植结构。
产业研讨,群策群力破解难题
当前,新疆蔬菜产业面临重重挑战。自然环境恶劣,干旱、低温、盐碱等频发,阻碍蔬菜生长;栽培技术落后,南疆尤甚,缺标准化模式致产量受限;地域广阔导致运输成本高,增产蔬菜难以及时运达市场转化效益。
实地调研后,专家团队当即与当地农业部门、种植大户及企业代表共商发展。
18日,和田地区举行设施蔬菜产业研讨会,专家团依据前期调研,建议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特、一乡一品”格局,加大城市周边乡镇速生叶菜种植,保障“菜篮子”。
截至2024年底,和田地区设施农业种植面积稳定,温室拱棚3.61万座,种植面积2.64万亩,但戈壁沙漠温室特殊土壤条件等带来发展难题。
和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盛建军现场向“智囊团”寻求技术支援,邀专家指导企业开展设施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建设,打造和田特色品牌。
对此,新疆蔬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副所长王浩回应:“团队将在精准水肥、质量安全、绿色防控及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等方面给予支持,助力和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塔里木大学教授管瑶提出建议,专家可帮助农户筛选出高性价比水肥一体化产品,纠正大水大肥浪费模式,提升农户滴灌操作水平。
品牌建设上,大家认准南疆蔬菜地域优势,以绿色、生态、有机为卖点。宋羽建议当地挖掘特色蔬菜文化,打造如“昆仑绿洲蔬菜”等品牌,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宣传推广,提升知名度与竞争力。
持续赋能,点亮产业未来
研讨结束后,专家团队再次深入田间,将研讨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
专家团队来到叶城县洛克乡戈壁产业园,为设施农业蓬勃发展把脉问诊、精准赋能。
眼前一根根翠绿的黄瓜悬挂在藤蔓间,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研究员王强和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研究员蔺国仓仔细打量,他们发现部分黄瓜呈现弯曲状态。王强经过检查,初步判断是近期土壤中的氮等元素比例略有失衡,致使黄瓜生长营养失调。
“加上棚内白天通风不畅、夜间温度偏低,影响黄瓜正常的新陈代谢,这才出现弯曲现象。”蔺国仓说。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装备研究所研究员王国强现场给种植户示范,教他们利用小型风扇增加空气流通,改善通风条件。
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红选和几位技术员认真听着,不时提出疑问,专家一一解答。李红选还把专家提供的优化技术方案记在笔记本上,“有了专家指导,我们种菜心里更踏实了。”李红选说。
伊斯热皮力・艾赛丁大专毕业,回乡种菜三年,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如何预防病虫害,专家们现场“开课”。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许建军在田间采样后,蹲在地里,手把手教他和几位同乡播种、育苗等技术,给出一套完整解决方案。从基质消毒、种子处理,到温湿度精准调控,无一遗漏。
吐鲁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园艺站站长、推广研究员张娟说:“你们按照我们教的方法种,肯定能有好收成。”
和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科副科长、农艺师赵家芬不时用手机拍下关键画面,赞道:“专家们的指导太实用了,以前不少种植户多凭经验育苗,效果时好时坏,现在有了科学方法,我把这些技术带回去,育苗质量肯定能提升。”
除现场帮扶,“智囊团”还着眼南疆蔬菜产业长远发展,提出前瞻性建议。
在莎车县阿热勒乡设施农业基地,专家们围绕优化设施、提升资源利用率、发展绿色农业等关键议题研讨。
“南疆蔬菜不能只卖原料,要靠深加工提效。”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国刚建议,当地应适时引进蔬菜烘干、腌制、速冻等加工企业,可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增加附加值。
产业链延伸方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教授陈远良鼓励当地引进培育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冷链物流设施,提升附加值,减少产后损耗,探索“互联网+蔬菜”销售模式,拓宽销路,将南疆优质蔬菜推向全国。
此次专家南疆行,如“及时雨”解决诸多种植难题,精准赋能南疆蔬菜产业,推动其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支柱产业。
王浩说:“南疆自然条件是蔬菜产业天然宝藏,我们这支‘智囊团’要深入基层,不断扩大智慧辐射圈,精准传递前沿知识与实用技术,助力农户开启致富大门,推动南疆‘菜园子’产业振兴。”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