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北上广深,645万人去西部“拧光伏螺丝”?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7 13:06 2

摘要:产业变迁正在引发人口流向变化。最新数据显示,人口不再只涌向北上广深,新疆、四川、宁夏等西部省份,竟是代替一线城市吸引人口的 “新磁场”。

图片来源:Constructconnect

撰文 | Shushu

编辑 | Tang

产业变迁正在引发人口流向变化。最新数据显示,人口不再只涌向北上广深,新疆、四川、宁夏等西部省份,竟是代替一线城市吸引人口的 “新磁场”。

特别是新疆和四川,以272.5万和143万的人口净流入数据,跻身2015-2023年人口净流入前五的省份,宁夏和重庆紧随其后。在排名前十的省份中,累计共有约645万人流入西部。(下图)

这里的人口净流入指的是,迁入人口多于迁出人口的净增长数量,真实反映各省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数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24(仅供参考不具备统计价值) 来源:智谷趋势

新疆乌鲁木齐某光伏企业的人事总监发现新现象也是如此:河南技术工人拖家带口落户新疆某地,这里房价相当于老家县城,孩子高考还有加分。

无论是从数据统计还是实际现象,这种"逆向迁徙"正在颠覆"孔雀东南飞"的传统认知。

过去,东部沿海城市凭借强劲的经济发展吸引了无数年轻人,人口流动几乎呈单向趋势。然而,自2018年起,江苏、广东等东部省份的人口净流入增速逐步放缓,甚至出现断崖式下跌。

以江苏为例,作为全国经济第二强省,受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及人口净流入放缓的影响,2024年其常住人口出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零增长。同时,山东的常住人口减少42.8万,减量位居全国前列。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逆流?西部省份又凭什么在“抢人大战”中取得优势?

01

新疆、宁夏:能源经济带来几万人招聘

分析人口流动趋势,经济产业发展是决定人口流向的最重要因素。换句话说,人总是随着产业走,而产业发展则体现在经济数据上。

以人口净流入排名第三的新疆为例,其经济发展近年来势头强劲。2024年,新疆GDP达到2.05万亿元,同比增长6.1%,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尤其是在能源领域,建成3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乌昌石光伏集群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并网装机4037万千瓦,总规模突破1亿千瓦、占全疆电力装机50%以上,新型储能累计建成并网近1000万千瓦、位居全国前列。

2022年至2023年间,38家中央企业先后在新疆投资兴业,实施各类项目199个,累计完成投资4140亿元。

2024年下半年,25家央企齐赴新疆,均与自治区和兵团签署合作意向书,涉及签约项目183个。这其中包括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电、国家电网、三峡集团、华能集团、中国电建、大唐集团、中广核、国家电投、中国能建等电力央企。

到2028年,这25家央企预计投入超过9300亿元,用于新疆油气、煤炭、新能源开发建设等关键领域,其中投资额超百亿元的重大项目就有25个。

与此同时,在2024年至2026年期间,各大企业预计实现在疆新增招聘员工3.2万人。以中国石油为例,目前在新疆员工总数已超11万人。

与此同时,新疆的民间投资同样活跃。2024年,新疆落实执行民间投资项目3809个,引进区外到位资金6857.47亿元,占全区总量的73.3%,同比增长17.19%。这些民间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风电光电、新材料等领域。

民营经济的活跃度往往决定了就业机会的多少。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罗守贵表示,民营经济一向被视为就业“蓄水池”,贡献超80%的就业岗位。

以浙江和广东为例,它们在吸引人口方面领先全国,正是得益于民营经济的繁荣。而如今,新疆凭借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外来人口。

宁夏与新疆相似,凭借着地理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西电东送”枢纽作用,吸引了大量人口。

15年来,宁夏新能源装机规模从2010年的85万千瓦增加到2024年底的超过4100万千瓦。新能源利用率连续多年超过96%,位居西北第一。

随着新能源装机量的提升,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宁夏。截至目前,宁夏与央企签约的合作项目已开工建设74个,完成投资412.5亿元,重点围绕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领域。其中,绿氢产能达到2.8万吨/年,位居全国第二。

其中,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已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先后引进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40多家高校院所与园区企业开展创新合作,吸引了不少能源央企布局。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2024年,宁夏新能源产业相关就业岗位增长15%以上。在政策和产业的双重推动下,这进一步佐证了西部地区在“抢人大战”中的新优势。

02

2.15万亿,打破四川“劳务输出大省”的刻板印象

那么四川从农民工输出大省向人口吸引大省转变,其背后逻辑又是什么?

从去年开始,网络上称四川为“川爷”,原因是2024年9月中央发布大政策:支持四川投资2.15万亿元搞建设,重工业大转移至西部,明确未来10年中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将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

2.15万亿,什么概念?相当于2023年成都一整年创下的经济总量(2023年成都GDP约2.2万亿)。

这意味着,四川的地位得到全面提升,并被赋予一系列重磅战略和资金的加持,是继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之后,中西部地区迎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期。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轮政策重点在于市场化产业转移、国家层面的区域协调发展,而不仅仅是房地产或基建扩张。

这其中,新能源产业成为重点转移对象。

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制造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1.6%、15.6%。全国每7台汽车中有1台产自川渝、超过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

截至目前,四川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形成以宜宾为主导,成都、遂宁、眉山、甘孜、阿坝等协同发展的格局,计划到2027年建成世界级锂电产业基地,全产业链产值规模超过8000亿元。

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一众锂电企业也都已经涌向四川。

新产业的到来,最直接的影响是,四川居然开始吸引外来人口了,打破了外界对四川“劳务输出大省”的刻板印象。

据官方公布,过去3年,四川年均净流入外省人口约20万人。以宁德时代入驻宜宾为例,相较于宜宾常住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增长了11.7万人。

这还不够,四川已经做好了未来2-3年的投资计划:约有330个重大项目,涉及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具体项目有通威股份电池片、雅江县木绒锂矿采选尾工程等共计167个。

重大项目投资越多,就意味着西部地区的打工人再也不用去沿海拧螺丝钉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口流动之外,四川的另一项数据也很微妙。在2024年个税收入前十的省份中,四川是唯二实现个税收入正增长的省份。

个税收入的增加,往往意味着中产群体的收入增长。这说明,四川在去年全国经济普遍承压的情况下,还能释放足够的财富效应。财富流向哪里,人也会流向哪里。

这轮人口流动变化中,值得思考的是,这种“西向的逆向迁徙”也许将成为长期趋势,未来的经济地图可能会悄然改变。新一代年轻人对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

-------

参考资料:

[1]https://jst.nx.gov.cn/xwdt/jrnx/202503/t20250303_4842393.html

[2]http://www.news.cn/local/20250326/eac795d348154f84a0c7dc4669420afe/c.html

[3]读城记工作室:经济第二大省,这次有点慢了

[4]智谷趋势:“抢人大战”谁最强?粤浙争霸,山东失速,新疆宁夏居然成了大赢家

[5]北极星电力网:电力央企们:再走!开发新疆去!

[6]环球零碳:第三次产业大转移,新能源成重头戏,哪些省市受益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来源:环球零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