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唐盛世的悠悠岁月里,岭南新州的一个偏远角落,有个名叫慧能的孩子呱呱坠地。他出身于贫寒之家,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他颇为严苛,父亲早早离世,只留下他与母亲在这世间相依为命。为了生计,年幼的慧能便跟着母亲操持起卖柴的活计,每日穿梭于山林与集市之间,稚嫩的肩膀扛起
在大唐盛世的悠悠岁月里,岭南新州的一个偏远角落,有个名叫慧能的孩子呱呱坠地。他出身于贫寒之家,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他颇为严苛,父亲早早离世,只留下他与母亲在这世间相依为命。为了生计,年幼的慧能便跟着母亲操持起卖柴的活计,每日穿梭于山林与集市之间,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那是一个寻常又不寻常的集市日,喧闹的人群、嘈杂的叫卖声交织成一幅尘世烟火图。慧能像往常一样,守着自己的柴担,满心盼着能多卖几个钱,好让家中母亲过得舒坦些。就在这时,一阵清朗的诵读声宛如一道光,直直钻进了他的耳朵里。他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客人正手捧经书,口中念念有词,诵读的正是《金刚经》。那经文像有一种莫名的魔力,慧能只觉心中似有一扇紧闭的门,被轻轻叩响,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悟涌上心头。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悸动,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客人询问这经书的来历。客人见这少年一脸赤诚,便告知他,此经是从黄梅东山寺五祖弘忍大师处所得,还说弘忍大师常常劝人诵读《金刚经》,若能潜心研读,便可明心见性,直抵佛国。
这寥寥数语,却似在慧能心间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从那一刻起,前往黄梅求法的念头便在他心底生根发芽,再也无法抑制。不顾路途遥远、山高水险,慧能毅然决然地告别母亲,踏上了这条未知的求法之路。一路上,他风餐露宿,饿了就摘些野果充饥,渴了便饮山间清泉,脚下的草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可心中的信念却愈发坚定。
历经千辛万苦,慧能终于站在了黄梅东山寺的山门前。然而,等待他的并非一帆风顺。五祖弘忍大师初见他时,眼中闪过一丝疑虑,开口问道:“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言下之意,似是觉得他出身偏远、身份低微,与佛缘甚远。慧能却不卑不亢,目光澄澈,朗声答道:“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一番掷地有声的回应,让弘忍大师不禁对眼前这个衣衫褴褛却眼神坚毅的少年刮目相看,当下便决定收留他,安排他到碓房舂米劈柴,虽是粗重杂役,慧能却毫无怨言,只当作是磨炼心性的契机。
时光悠悠而逝,东山寺内的平静终被一场考验打破。五祖弘忍有意挑选衣钵传人,便让弟子们各作一偈,以窥探他们对佛法的领悟深浅。神秀,这位在众弟子中威望颇高的上座,率先在墙上挥笔写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一出,众人纷纷赞叹,视为圭臬。慧能听闻后,却轻轻摇头,他心中有别样的感悟,于是请人代笔,在旁留下了震撼人心的一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寥寥数语,如同一记惊雷,打破了众人对佛法固有的认知。
五祖弘忍得知后,心中暗喜,知晓慧能已超凡入圣,悟得佛法真谛。夜深人静之时,弘忍大师悄然来到碓房,为慧能悉心讲解《金刚经》,那一夜,智慧的光芒在黑暗中闪耀,待经文讲毕,弘忍大师郑重地将象征禅宗衣钵的信物交到慧能手中,自此,慧能成为了禅宗六祖。
然而,福兮祸所伏,衣钵传承一事瞬间在寺内掀起轩然大波。为躲避纷争,慧能谨遵师命,连夜南归。他遁入南方的深山老林,与猎人为伍,一隐便是十五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默默隐忍,于山林间观飞鸟、听溪流,在自然的怀抱中参禅悟道,韬光养晦,只等一个时机,将心中佛法发扬光大。
终于,时机来临。慧能走出山林,来到广州法性寺。彼时,印宗法师正在寺中讲经,忽然一阵风起,寺内幡旗飘动。这一幕引发了僧人们的一场争论,一僧坚称是风在动,另一僧则反驳说是幡在动,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就在众人争论得面红耳赤之时,慧能稳步上前,轻声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此语一出,仿若一道闪电划过众人心间,全场顿时鸦雀无声,众人皆被这短短几个字蕴含的深邃哲理所震撼。印宗法师听闻,更是惊叹不已,待知晓眼前之人便是禅宗六祖慧能时,毫不犹豫地拜他为师,并亲自主持剃度仪式。
自此,慧能开启了他弘法的壮丽篇章。他云游南方各地,所到之处,信众云集。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传授给世人,广收门徒,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宗禅派。在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他一住就是三十多年,门下弟子人才辈出,神会、法海、怀让、行思等,皆是日后禅宗发展的中流砥柱。他平日里的言传身教,被弟子们精心整理成册,化作《六祖坛经》,这部经典成为了禅宗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照亮了后世无数修行者的道路。
公元 713 年,七十六岁的慧能在新州圆寂。他的肉身被供奉在曹溪宝林寺,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受世人敬仰。回首慧能这一生,从卖柴为生的贫苦少年,到禅宗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他用非凡的悟性、坚韧的毅力,跨越了阶层与世俗的偏见,在历史的长河中镌刻下深深的印记。他所开创的南宗禅,不仅让禅宗在大唐盛世得以广泛传播,更是融入了华夏文化的血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心灵的探寻、对生命的思索,照亮着世人前行的方向。
来源:贝母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