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子黄时雨又晴,春衫未脱暑犹轻。”春夏之交,天气暑中夹湿,过度贪凉饮冷,容易被暑邪与寒邪侵袭,诱发暑病。中医理论认为,暑病分阳暑和阴暑,前者多指因高热、暴晒导致的中暑,治疗可用仁丹或白虎汤等,后者则常见夏季受凉诱发的感冒,治疗可用藿香正气水或香薷饮等,故有“
“梅子黄时雨又晴,春衫未脱暑犹轻。”春夏之交,天气暑中夹湿,过度贪凉饮冷,容易被暑邪与寒邪侵袭,诱发暑病。中医理论认为,暑病分阳暑和阴暑,前者多指因高热、暴晒导致的中暑,治疗可用仁丹或白虎汤等,后者则常见夏季受凉诱发的感冒,治疗可用藿香正气水或香薷饮等,故有“动而得之者为阳暑,静而得之者为阴暑”的说法。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曾患过阴暑,喝了一剂香薷饮,便逐渐好转。
香薷为干燥全草,全体被有白色茸毛。茎挺立或稍呈波状弯曲,长约30~50cm,直径约0.1~0.3cm;近根部为圆柱形,上部方形,节明显,淡紫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叶对生,皱缩破碎或已脱落;润湿展平后,完整的叶片呈披针形或长卵形,长2.5~3.5cm,宽0.3~0.5cm,边缘有疏锯齿,暗绿色或灰绿色。茎顶带有穗状花序,呈淡黄色或淡紫色,宿存的花萼钟状,苞片脱落或残存。有浓烈香气,味辛,微麻舌。以质嫩、茎淡紫色、叶绿色、花穗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香薷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入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可收外解风寒、内化湿浊之功。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香薷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故可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
本品辛温发散,外能解表,下能利尿,功似麻黄而力弱,适于夏月凉及风水水肿,故有夏月麻黄之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
气虚者本品不可多服,气虚伤暑,加香薷散气更虚,暑伤元气代茶不能辟暑。热服令人泄泻,久服耗人真气,香薷热服易致呕吐,当以冷服为好。火盛气虚,寒中阴脏,阴虚有热者,禁用。
用于夏季贪凉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本品常与藿香、佩兰配伍。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本品常配伍扁豆(花)、黄连、厚朴等同用。利小便消水肿本品可配白朮,以健脾利水。
夏季天气闷热,古代没有空调、冰箱,古人如何过夏天呢?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两千多年前的周代,七月热得不行,皇室是用大块的块来消暑的。窟室是先秦时期非常流行的空调房,窟的意思是洞穴,类似于地下室,中原郑国、南方楚国、沿海吴国的贵族们都喜欢在窟室中避暑。《唐语林》记载:玄宗起殿,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座内含冻。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然后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避暑降温效果奇好。古代饮料古人管热饮叫汤,冷水才叫水。隋唐出现饮子,其系用草药熬制,解渴还清热解毒。宋代人把冷饮叫凉水,为果汁类饮品。南宋时冷饮的品种更加丰富,市面上出售的多达数十种,其中就有香薷饮。香薷饮主要原料为香薷30克,厚朴10克,炒白扁豆20克。将各药捣碎,煎煮30分钟,去渣温服。本方可解表,化湿滞和肠胃。《黄帝内经》中记载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显然,防患于未然是医术的最高境界,而夏季服用香薷饮就是很好的时节养生方法。
香薷是唇形科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因“其气香,其叶柔,故以名之”,首载于《名医别录》。香薷性味辛、微温,入肺、胃经,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之功,多用于夏季外感风寒、内伤湿邪之阴暑证(阴暑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主要症状有恶寒发热、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等)。李时珍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故香薷有“夏月麻黄”之称。
药食两用:香薷在《名医别录》被收载于菜部中品,记有:“味辛微温,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云:“家家有此,惟供生食,十月中取干之,霍乱煮饮,无不差,作煎,除水肿尤良。”可见,香薷在古时曾供作生食,并具有治霍乱腹痛,散水肿的药效。如今,夏日常用香薷煮粥服食或泡茶饮用,既可预防中暑,还能改善脾胃功能,增进食欲。如香薷饮、香薷薄荷茶、香薷粥等。
香薷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苏颂曰:香薷"所在皆种,但北土差少,似白苏而叶更细,寿春(安徽寿县)及新安(浙江淳安县)皆有之"。曰:"香薷生山野间,荆湖(湖北、湖南)南北,二川皆有之,汴洛作圃种之,暑月亦作疏菜。叶如茵陈,花茸紫,连边成穗,凡四五十房为一穗,如荆芥穗,别是一种香气"。李时珍曰:"香薷有野生,有家莳。中州(河南)人三月种之,呼为香菜,以充蔬品。丹溪朱氏惟取大叶者为良,而细叶者香烈更甚,今人多用之,方茎,尖叶有刻缺,颇似黄荆叶而小,九月开紫花成穗。有细子细叶者,仅高数寸,叶如落帚叶,即石香薷也。"从上记载产地、形态描述,古代香薷亦非一种也,与现今商品基本相似。
外感风寒,内伤暑湿:当人体受到风寒侵袭,同时又有暑湿内扰时,香薷的辛温发散特性可以入肺经,帮助发汗解表,散寒祛湿。它还能化湿和中,特别适合在暑天感受风寒并伴有脾胃湿困的人群。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等。这种证型多见于贪凉饮冷的人,因此前人称之为“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常与厚朴、扁豆等药配伍,如香薷散(《和剂局方》)。
水肿,小便不利:香薷的辛散温通特性,既能发汗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利尿退肿。对于水肿伴有表证的患者,香薷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健脾利水的白术、茯苓等药同用。
《名医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本草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本经逢原》:“热服能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辛,微温。主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下气,除烦热,定霍乱,止呕吐,疗腹痛,散水肿,调中温胃,最解暑气。
香薷性温,其除热解暑之功,何若是其着也!不知炎威酷暑,则脏腑伏阴,胸腹有凝结之忧,而皮肤多蒸热之气,得香之辛以散之,温以行之,伤暑之证,从兹远矣。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微温,味辛,无毒。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香薷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
夏月湿热之气,郁于太阴阳明,则挥霍扰乱而腹痛吐泻矣;其主之者,温能行气,辛可解湿热也。肺者相传之官,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香薷味辛润肺,所以主散水肿也。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辛,微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阳膀胱经。利水泻湿,止呕断痢,温胃调中,治霍乱、腹痛、吐利之症,利小便,消水肿,止鼻衄,疗脚气。庸工用之治暑病。
《本草新编》:,味辛,气微温,无毒。入脾、胃、心、肺四经。主霍乱,中脘绞痛,治伤暑如神,通小便,散水肿,去口臭,解热除烦,调中温胃,有彻上彻下之功,拨乱反正之妙,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也。但宜冷饮,而不可热饮,宜少用,不可大用。少用,助气以祛邪;大用,乃助邪以耗气。冷饮,乃顺邪解暑;热饮,乃拒邪以格热。
《得配本草》:辛,温。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发散暑邪,通利小便。治霍乱转筋,胸腹绞痛,呕逆泄泻,遍身水肿,脚气寒热,口中臭气。
《本草备要》:辛散皮肤之蒸,温解心腹之凝结。属金水而主肺,为清暑之主药。
《药性歌括四百味》:香薷味辛,伤暑便涩。霍乱水肿,除烦解热。(陈久者佳。)
《冯氏锦囊秘录》:,主霍乱中脘绞痛,伤暑小便涩难,散水肿,有彻上彻下之功。肺得之,清化行热自下也。去口臭,有拨浊回清之妙。脾得之,郁火降气不上焉。解热除烦,调中温胃。然辛温走散,元气虚者,不可过投。中热者,尤所禁用。且因味辛性温,宜凉饮,不宜热服。
《日华子本草》:"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利小便。"
《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香薷生山野,暑月作蔬菜,治霍乱不可阙,用之无不效。叶如茵陈,花茸紫。凡四、五十房为一穗,如荆芥穗。
香薷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带花全草。一般春播7月采收,夏播者9月采收,当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
本品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功于发汗解表,和中利湿。主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香薷气清香而浓,味凉而微辛。专入脾、胃、心。气味香窜,性温非沉寒。然香气既除,凉气即生,所以菀蒸湿热,得此则上下通达,而无郁滞之患。炎威酷暑,则脏腑伏阴,胸腹有凝结之忧,而皮肤多蒸热之气,得香薷之辛以散之、温以行之,而伤暑之证,从兹远矣。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故中暑宜温散,中热宜清凉。香薷化湿和中,治疗湿阻中焦。夏天人们喜乘凉,尤其是在古代,那时候没有空调,一般都喜欢野外露宿,易受风寒出现外感寒,加上暑湿重,再加上脾胃喜生冷,极易湿阻中焦,外风寒内湿浊说的就是暑湿证,阴暑证。香薷能表里同治,其实是胃肠反应的感冒,香薷是最佳的选择用药。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单纯的湿阻中阻香薷亦是可用,但实际上不多,香薷最大的临床应用就在于外散风寒内去湿浊。两个功效结合成为了是它最显著的特征。
来源:中医师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