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高薪返乡创业 有志青年勇当乡村逐梦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7 15:13 2

摘要:2010年7月,29岁的林项霞毅然放弃了中外合资企业的高薪工作返乡务农。消息传开后,有人不解:“放着高薪不拿,回农村种田,图什么?”但也有人赞叹:“这才是真正的有志青年!”

2010年7月,29岁的林项霞毅然放弃了中外合资企业的高薪工作返乡务农。消息传开后,有人不解:“放着高薪不拿,回农村种田,图什么?”但也有人赞叹:“这才是真正的有志青年!”

14年时间,林项霞在广袤的田野上挥洒青春和汗水,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干出了骄人的业绩,并带领更多农户走上致富之路。近年来,她先后被评为衢州市劳动模范、浙江省三八红旗手、全国“双带”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返乡创业 奉献青春助振兴

林项霞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在杭州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工作,事业干得顺风顺水。没想到2010年正月的一天,父亲说“我年纪越来越大了,你能不能回家帮帮我”,让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着父亲的期盼和对故土的热爱,她毅然辞职回到家乡江山市大桥镇陈家村,从一位都市白领转型为“新农人”。

回到家乡的林项霞,在父亲创办的公司里干起了财务工作,并经常跟随父亲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学种植技术。刚开始,陌生的工作环境和枯燥的工作内容确实给她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当时,公司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稻谷收割后全靠人工晾晒。再加上厂房少、仓库小,根本承载不下这么多稻谷,尤其是每逢暴雨天,争分夺秒抢收稻谷的场景令人心酸。

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林项霞,如何适应繁重的农活?林项霞返乡时,正值“双抢”时节。为了不误农时,她和受雇的农户一起投入火热的“双抢”中。她原先白嫩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有时在山边稻田里割稻时,蚊叮虫咬,痛痒难忍,林项霞都忍了下来。

“我不能喊累,更不能放弃。”林项霞咬紧牙关,硬是扛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她的坚韧和执着,让村民们刮目相看:“这个城里回来的姑娘,真不简单!”

科技兴农 绘就农业新蓝图

此外,“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也是林项霞面临的三大难题。

2010年8月下旬,林项霞在陈家村泉塘坂种的100多亩水稻,其中有25亩发生了稻飞虱病虫害,如不及时防治,后果不堪设想。心急如焚的她找到镇农技员请教防治对策。紧接着,她又打电话向市农技专家、教授求援。在众人的帮助指导下,林项霞立即对症下药,及时控制了病虫害的蔓延,为水稻丰收打赢了关键一仗。

林项霞深知,光靠苦干是不够的,现代农业需要科技支撑。2011年,林项霞正式接手父亲的公司后,开始在公司实行现代农业管理模式,采用分人分片管理并制定激励政策,对人员结构、农耕设备以及管理模式进行调整更新,先后招聘了三名农林、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重新激起了大家的干劲。同时,为解决雇工难、人工成本高的问题,她及时着手“机器换人”工作,加大农机投入力度。

几年间,她先后建设了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粮油加工中心,引进日加工稻米能力210吨的大米生产线3条、千吨油料生产加工线1条,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230多台农业机械设备,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当年,整个公司的劳动生产效率提高10至15倍,平均亩产提高了105公斤。

林项霞的创新远不止于此。她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模式,在稻田里养鸭、养鱼,实现了“一田双收、一水两用”。稻田养鸭不仅解决了病虫害问题,还提高了稻米品质。稻田养鱼,则让她收获了“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的喜人成果。她的粮食生产基地被评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的稻米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

在确保产量的同时,林项霞也紧抓销量。2013年,林项霞抓住时机,搭上电商快车,将公司农产品进行线上销售,首年销售额为2.36万元。“农产品价位低、运费高、推广难度大,相关人才也缺乏,尽管大家认同我拓宽销售渠道的想法,却仍认为公司应专注线下销售。”林项霞坦言,“电商销售潜力无限,我实在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随后,林项霞紧跟市场风向标,精心策划活动,开启电商直播模式。2019年,“网上农博”等农产品销售平台陆续上线,林项霞找准产品定位,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售后保障,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在线上销量最高的2021年,公司各大平台总销售额达262万元。

“科技兴农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林项霞说。她的努力不仅让公司走上了现代化农业的道路,也为当地农民树立了榜样。

初心不改 携手共奔致富路

2020年10月1日,衢州市“农民丰收节”在大桥镇陈家村开幕。林项霞站在领奖台上,手捧“稻田养鱼之星”的奖杯,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她的稻田养鱼项目不仅让她收获了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

返乡创业的十几年间,林项霞在当地政府和江山农商银行的帮助下,累计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5万余亩,公司效益也增长了近五倍。作为江山市人大代表,在个人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将目光从个人致富转向共同富裕,利用现有资源和行业优势带动其他农民增收致富,助推全镇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多年来,她带动5480多户农民走上规模经营和发展高效农业致富的道路,每年为1000多户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