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切实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以下简称“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通知
今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切实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以下简称“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通知》从增加体育活动时间、优化创新课程编排、保障场地设施配备、配齐配强体育师资、健全完善赛事体系五大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深圳在“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基础上,继续对校园体育活动“加码”。本学期开始,不少学校的课表发生了变化,例如上下午各有一个大课间、小课间从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等。学校还积极盘活场地资源,既灵活实施“上天入地”,也充分开发“金边银角”,打造人人、处处、时时可及的校内“微运动场”。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深圳学校正在行动。
从“10”到“15”
“加长版”课间让更多学生走出教室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龙岗学校(以下简称“上外龙附”)小学部,每个教室外都有一个约3米的横长廊和一个超过4米的纵长廊,长廊转角处分布着各年级的书屋。课间,学生三五成群,或下棋,或看书,或翻花绳,或玩魔方,或玩自创游戏,好不热闹。挨着操场的年级有更多便利,学生能到操场跑一跑、跳一跳,或只是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若遇到下雨天,学生就在室内练习学校自编的室内体能操。
新学期第二周起,上外龙附开始执行新课表:课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小学部上下学时间不变,初中部中午放学时间延迟5分钟。为保障学生有充分的课间休息时间,同时预防安全事故,学校安排了值日老师和行政干部在课间巡查,各班也有安全管理员轮流值班。四年级8班班主任刘司阳表示,之前课间只有10分钟,学生还没休息够,预备铃就响了。课间延长5分钟后,走出教室的学生变多了,他们不仅有更多时间放松,下节课也会更加专注。
跑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龙岗学校)
广东省党代表,上外龙附党总支副书记、行政负责人于鸿燕说,“探索课间15分钟”的文件一下达,她就开始思考如何在学校实施。她一边认真学习文件,一边用AI工具辅助,并结合学校特点,经过反复修改才制定出新课表,将1个大课间+3个小课间变为1个大课间+2个小课间。
“为什么每节课的时长没变,上下学时间也没变,每个课间还能延长至15分钟?”六年级学生发现了课表中隐藏的数学问题。于鸿燕惊喜于学生的敏锐度,为此发布了“悬赏令”,鼓励学生进一步展开探究。数学科组也会在接下来的数学节中,带领学生揭开课表的秘密。
“抓紧时间,挑战一切;平行世界,任我穿越……”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南山区南头城学校学生在走廊上练习自编操。今年春季学期起,学校推出了第三套校园自编操《超级冠军》,并将其纳入15分钟课间管理。这套操由该校党总支书记程磊创编,他介绍,在编排过程中,除了考虑音乐的韵律感、节奏感,还要兼顾运动强度和动作协调性,“整套操跳下来,运动强度比广播体操大,能锻炼到腿部、前胸、背部的肌肉群”。
跳校园自编操(南头城学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理解歌词出发,感受歌曲的内涵,然后练习舞蹈动作。程磊希望通过自编操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他们发现人生目标,做自己的冠军。
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爱联小学去年9月就开始探索课间15分钟。学校创新构建“课程改革+空间拓展”双轮驱动的体育育人体系,赋能学生全面发展。除严格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外,学校开发了“段位制篮球”“段位制跳绳”分级课程,建立从基础技能到战术应用的9级进阶课程体系;增设每日“体育作业”,家校联动确保学生养成运动习惯;针对特殊天气设计“室内体能训练课”,实现“风雨无阻”的锻炼目标。此外,学校践行“让每个角落都成为运动场”的理念,通过科学整合资源,不仅大大提升了运动功能区利用率,还使学生日均运动时长增加到2小时。
打篮球(龙外(集团)爱联小学)
由“小”到“大”
大课间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加油站
宝安区裕安学校一直把体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学校结合“小而精”的办学特色,制定了“运动浸润”计划,确保全体师生每天充分运动2小时。学校上午、下午各设置30分钟的大课间,并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运动场地和项目——阳光明媚时,学生可在操场上跑操,练习体能操、啦啦操、八段锦,或玩集体游戏;如果有小雨,锻炼的场地就转移到了走廊;要是赶上狂风暴雨,学生就在教室里进行小规模的运动。普通课间,下课铃声响起时,学校会同步播放啦啦操音乐,全体学生闻声而动,营造“全校律动”的运动氛围。
师生翻花绳(裕安学校)
学校还结合新课标理念开发了《游戏化大课间》课程,设计了年级萝卜蹲、搭肩兔子舞、篮球钻山洞、螃蟹横向爬等游戏,组织全体学生在同时段、同场地开展个人与小组游戏活动,既让学生锻炼了身体,更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大课间是孩子身体和心理的通风口,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加油站,是孩子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发展的平台,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石。”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白姗认为,学生想玩好体育游戏,首先要遵守游戏规则,其次要有团队精神。“一个具有良好规则意识的人不会违章乱纪,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人能很好地适应各种环境。”
在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集团)博雅学校,学生在阳光大课间掷沙包、套圈、投篮、拔河,乐在其中。学校的阳光大课间分布在上午、下午两个时段,与体育课结合,共同保障学生每天运动2小时的基本要求。阳光大课间结合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与品德教育,通过拔河比赛、团队接力跳绳等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体育与德育深度融合。不仅如此,所有老师都能参与阳光大课间活动,在与学生一起玩耍的同时,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
拔河(宝中外(集团)博雅学校)
在课程编排方面,博雅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学校周一至周四设置了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包括丢沙包、抓尾巴、拔河、跳绳、篮球等,同时提供了丰富的运动器材,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喜爱的运动项目。周五则是各班趣味游戏日,各个班级根据学生意愿开展游戏活动,如丢手绢、一二三木头人等。灵活的课程编排不仅保证了学生的运动量,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上“天”入“地”
打造人人、处处、时时可及的“微运动场”
有了时间的保障,如何让学生真正走出教室,享受运动的快乐?不少学校充分利用天台、走廊、楼道等校内空间,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打造人人、处处、时时可及的“微运动场”。
裕安学校布置了“共享运动设施”,小篮筐、投篮机、呼啦圈、“AI运动”吧等分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例如,二楼走廊安装了可以人机互动的“AI运动”吧,能实时记录学生跳绳、开合跳、纵跳摸高等运动数据。学校还为每个班级分发了一定数量的运动器材,如毛毽、橡皮筋、脚甩风火轮等,鼓励学生在课间积极运动。此外,学校正在推进“上天入地”计划,未来将在停车场布置400平米的“基本运动技能”教室,并在楼顶打造匹克球和短式网球场地。
博雅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的“金边银角”,将教学楼的连廊和空地巧妙设置成“跳房子”“萝卜蹲”等游戏空间,同时将架空层规划为跳绳、踢毽子的运动场地。这些区域已成为学生课间玩耍的热门场所。此外,学校计划打造更多地面游戏空间,进一步丰富学生课间运动的形式。
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和美小学不但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而且对校园空间进行了改造。体育老师专门制作了助跑摸高器、跳远地贴、拍拍板、拉伸杆等创意器材,让走廊变身“课间健身房”。摸高、跳跃、拉伸……学生在课间玩得不亦乐乎,直呼“走廊比游乐场还好玩”。
踢毽子(龙外(集团)和美小学)
龙岗区文景小学挖掘空间潜力,建设生趣园体育运动长廊,学生课间可以在此享受运动时光,乒乓球、跳绳、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器材随处可拿。为了提高课间运动质量,笼式足球开始出现在校园里。学校在小小的校舍里巧做体育文章,实现了课间微运动从趣味游戏到生趣运动,再到笼式足球的迭代升级。未来,学校将不断探索,创新课间微运动样态,让学生享受更多健康快乐的运动时光。
投篮(文景小学)
见“微”知“著”
真正实现“让孩子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课间只延长了5分钟,这样的微改革是否有真实效?
于鸿燕强调,别小看这5分钟,它有助于孩子真正离开座位,走出教室,放松眼睛,舒缓身心。压力是日积月累的,舒缓压力也需要一个过程。推行课间15分钟后,学生有更多时间交流、玩耍,校园里一片欢声笑语。家长对此也表示大力支持,还有家长反映,孩子在校运动时间增加,晚上回家饭量都翻倍了。“这种‘朋辈共生长’的方式对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都很有帮助。”于鸿燕提到,为丰富课间微运动的形式和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学校正在开展课间游戏课程的征集工作。
“我好喜欢跳操!”自从在每日晨练中引入自编操后,程磊经常从学生嘴里听到这句话。还有不少毕业生在学校视频号下留言:“好想回学校跟着学弟学妹们一起跳!”学校构建了完整的“体育+音乐+历史+德育”大思政课程体系,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跨学科融合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发现,学生在练习自编操的过程中,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发生了积极变化。”程磊表示,除了让学生受益,自编操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广泛欢迎。课间15分钟,不少老师会和学生一起跳操。
在博雅学校校长姜薇看来,阳光大课间与日常早操和体育课不同,它既有趣又有序,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让学生在快乐中运动,在运动中强健体魄,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孩子脸上有笑、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阳光大课间不仅是学生强身健体的场所,更是促进学生沟通交流、实现社会化成长的重要平台,也是师生情感紧密联结的关键空间。”
记者 刘丽 安康 程玉珂
来源:深圳少年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