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2日下午,一场题为《科技艺术全景》的学术讲座拉开了2025年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系列学术讲座的序幕。主讲人广州美术学院湾区创新学院学者邓碧文,以大湾区科技艺术发展为核心,结合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系统梳理了科技艺术的学科建构、教育体系及未来趋势,为现场观众
3月22日下午,一场题为《科技艺术全景》的学术讲座拉开了2025年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系列学术讲座的序幕。主讲人广州美术学院湾区创新学院学者邓碧文,以大湾区科技艺术发展为核心,结合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系统梳理了科技艺术的学科建构、教育体系及未来趋势,为现场观众勾勒出一幅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未来图景。
邓碧文现任教广州美术学院湾区创新学院科技艺术专业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他的研究方向为科技艺术、实验艺术和少儿科技艺术教育。在本次讲座中,他带领观众纵览科技艺术的全景图,探索其在教育体系、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展览和艺术作品等不同领域的蓬勃发展,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它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思考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以独特的科创优势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高地。邓碧文指出,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基因,更在近年加速向国际科创中心转型。区域内高校林立——香港的港大、港科大,广州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深圳的南方科大、港中深等160余所高校构成强大的学术网络,除了两所专业艺术院校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以及正在新建的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创意设计学院之外,一些综合性理工院校也在开设自己的艺术机构,比如南方科大的艺术中心,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建立的计算机媒体与艺术学域,邓碧文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有着优良的老牌学校的支持,同时这几年突飞猛进的学术和科研的建设,也是其他的湾区所少见的。”
大湾区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产学研的高度协同。邓碧文以自身经历为例,展示了作为艺术家、教育者和科技艺术研究者,如何便利地穿梭于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在广州开展创作,在东莞、佛山定制机械部件,在深圳对接科技企业,到港澳参与国际展览。这种“一小时学术圈”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让艺术与科技在真实场景中碰撞出火花。
讲座中,邓碧文特别提及广美湾区创新学院的实践。这座将于2026年启用的新校区以“学域”取代传统学科划分,下设艺术科技、数字人文、智能系统三大学域,通过16至20个跨学科实验室推动艺术与科技的无缝衔接。其教学目标直指“从本科到博士的贯通式培养”,试图破解传统艺术教育中技术与人文割裂的困局。
科技艺术的定义与发展脉络
所谓科技艺术,实际上是Science、Technology、ARTS的缩写,融合科学、技术、艺术与社会的多维视角。邓碧文在讲座中梳理了科技艺术概念的发展脉络,这个概念源于2016年欧盟发起的STARTS委员会(科技艺术委员会),由三个世界顶级的机构一起发起成立,他们分别是奥地利的林茨艺术节(全球历史最长的一个电子艺术节)、荷兰阿姆斯丹waag跨媒体实验室和比利时Bozar艺术中心。紧接着在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首届EAST科技艺术季,正式把STARTS对应到中文翻译成了“科技艺术”。
邓碧文介绍,在国际教育版图中,四大系统各有特色:美国高校早在十几二十年前乃至于三十年前,就在自己的专业院校和综合性的大学当中设置艺术科技专业方向;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等欧洲院校以德国为中心形成了环德国系统跨学科的科技艺术研究;澳洲高校人文学院的生物试验室在全世界首个颁发生物艺术学位;而在东亚系统中,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在这方面研究较早,而中国实际上也在迅速地赶超日本、韩国。近年来,中国八大美院近年纷纷设立科技艺术专业,央美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广美湾区创新学院等机构更将学科建设推向纵深。
与此同时,各类跨学科和科技艺术主题的美术双年展、三年展、特展,政府、新媒体公司、展示公司举办的媒体艺术节、灯光节,这十几年当中在国内每个城市遍地开花,已经成为一种城市社会现象。
科技艺术的实践与教育探索
在教学层面,邓碧文分享了其团队独特的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美术教育侧重技法传承,科技艺术教育更注重跨学科整合:从人体科技馆的生命科学探索到华南理工的汽车工程实践,从昆虫研究所的生态研究到华大基因的微观世界,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打破艺术与科技的边界,在真实场景中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
“科技艺术的考察实际上不仅仅是去看每个城市、每个地区的艺术状态,更多的是要走进研究所、高校和跨学科的商业应用的商业体当中,去体会科技和艺术怎么在这个社会当中去呈现,怎么去创作。”邓碧文说。
在少儿科技艺术教育领域,邓碧文及其团队开发了覆盖K12阶段的课程体系,涵盖生物艺术、人工智能、物理交互等前沿领域。从了解磁流体、到使用3D打印机,邓碧文的团队根据年龄段设计了30个相应的课程,同时带着小朋友出去游学,用现实告诉小朋友技术的发展程度,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学术工具,使技术成为激发创造力的媒介。
面向未来的艺术叙事
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世界。邓碧文以图表形式展示技术发展的时间线,从中可以发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发展不断地在拓展我们对于内部世界和外部的认识,这可能是在技术迭代的逻辑下面无法抗力的现实。生物科技、数字技术、纳米技术、神经技术和绿色技术,将成为未来的一个新兴技术。邓碧文认为,在技术改变社会的结构,改变生产方式、改变人文关怀的时候,艺术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和举动,是跨学科的科技艺术应该思考的问题。
讲座尾声,邓碧文通过一个短片提出“科技平权”的问题,“科技如同高速飞驰的列车,而艺术是它的方向盘与刹车。”他总结道,“面对科技发展,我们一边要拥抱科技所带来的福祉,同时也要思考这种科技所带来的问题,对于跟不上的人,我们怎么帮助他们更好地在科技发展的社会上生存下来。”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