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口的老杨树还是歪着脖子,可树底下蹲着的不再是抽旱烟的老汉,而是捧着手机直播卖山货的小伙子。他爹骂他不务正业,可他不急,慢悠悠地说:“爹,您那会儿种地是为了吃饱,俺们这代人种地,是为了种出点名堂。”
村口的老杨树还是歪着脖子,可树底下蹲着的不再是抽旱烟的老汉,而是捧着手机直播卖山货的小伙子。他爹骂他不务正业,可他不急,慢悠悠地说:“爹,您那会儿种地是为了吃饱,俺们这代人种地,是为了种出点名堂。”
地还是那块地,可种法不一样了。从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是无人机飞过麦浪,数据在云端跑。二婶子起初撇嘴:“折腾这些花架子,能当饭吃?”可后来她家的大棚番茄上了电商平台,价格翻了一番,她又改口:“这世道,还真是年轻人脑子活。”
村支书老马常说:“穷不怕,怕的是心穷。”现在村里修了路,通了网,年轻人回来了几个,带着城里的见识,也带着根里的踏实。他们不再觉得土地是捆住脚的绳子,而是长出新芽的床。有人种有机菜,有人搞民宿,还有人把老辈子的柳编手艺拍成短视频,愣是让“土掉渣”变成了“潮得很”。
生活就像犁地,不能光低头拉套,也得抬头看路。老一辈的汗水养活了人,新一代的心思要养活梦想。说到底,谁不想活得体面点儿?可体面不是逃离土地,而是让土地生出金子来。
夜里,村委会的灯还亮着,几个年轻人围着一张图纸争得面红耳赤——他们想在河滩上搞露营基地。窗外,萤火虫一闪一闪,像极了他们眼里跳动的光。
来源:渭南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