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临终开示:修行路上需警惕四种境界,了悟者得大智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5 23:32 2

摘要: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农禅寺的晨钟刚刚响起,远处传来阵阵鸟鸣。

一位老僧缓缓踱步到方丈室,推开那扇略显陈旧的木门。

门内,圣严法师正安详地打坐,他的面容祥和,仿佛带着几分笑意。

这是圣严法师圆寂前的最后一个早晨,他将在这里留下影响后世的重要开示。

圣严法师一生经历了太多修行者的困惑。

这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方丈室时,他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一个特别的雨季。

那年夏天,法鼓山上雨水连绵。

一位来自四川的年轻修行者郑居士,冒着大雨前来求见。

他浑身湿透,却顾不得擦拭,直接跪在圣严法师面前。

"师父,弟子最近在修行中遇到了奇特的景象,不知是福是祸。"郑居士面带焦虑。

"说来听听。"圣严法师给他倒了杯热茶。

郑居士捧着茶杯,手还在微微发抖:"弟子本在家中打坐,忽然见到整个房间金光万丈,佛像放出五彩光芒。

我以为是见到佛光,十分欢喜。

但第二天再打坐时,眼前竟出现许多狰狞的面孔,吓得我冷汗直流。"

圣严法师听完,拿起禅杖轻轻敲了敲蒲团:"你修行多久了?"

"三年零四个月。

这些日子我每天打坐六个时辰,就想早日开悟。"

圣严法师摇摇头:"你这是贪心太重,落入第一种着相境界了。"

"着相境界?"

"对。

修行路上有四种需要警惕的境界。

着相境界就是执著于所见所闻。

金光也好,可怖相也罢,都是你心的影像。

就像那池塘里的月亮,看得见摸不着,去抓反而激起一池浑水。"

窗外雨声渐大,一滴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地上溅起小小的水花。

"你看那雨滴,看似实在,其实转眼即逝。

修行中的境界也是如此,不可执著。"

郑居士若有所思:"弟子明白了。

那第二种境界是什么?"

圣严法师站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册《六祖坛经》:"第二种是增上慢境界。

有个故事你听过吗?唐朝有位修行人,打坐时见到佛来印证他已开悟。

他欣喜若狂,到处宣扬自己的证量。

他的师父听说后,给了他一首偈语:'见到佛来印证时,那个见佛心是谁?'这一问,他才惊觉自己陷入增上慢。"

"增上慢境界就是稍有所得就自以为是,看不起他人。

好比一个人学会了游泳,就瞧不起还在岸上的人,不知道前面还有大海等着他去探索。"

郑居士连连点头:"原来如此。

弟子前些日子也有这样的毛病,见到同修还在数息观,心里就起了轻视。"

这时,一阵疾风吹来,风铃叮咚作响。

圣严法师指着风铃:"你听,风铃只是如实回应风声,不会因为自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就骄傲。

修行人也要这样,把一切功德都归于法,不要起增上慢心。"

法师继续说:"第三种是贪著境界。

有位老参来看我,说他打坐时全身舒畅,像泡在温泉里一样。

从那以后,他每次打坐都想追求这种感觉。

结果越想越得不到,反而心生烦恼。"

"这就像孩子吃到糖果,总想再吃第二颗。

殊不知修行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快乐的感受,而是要明心见性。

贪著这些境界,反而障碍了真正的进步。"

郑居士深有感触:"弟子也常常追求打坐时的轻安感觉。"

圣严法师语重心长地说:"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不要贪著任何境界,否则就会停滞不前。"

"那第四种境界是什么?"郑居士急切地问道。

他感觉前三种境界都能理解,但隐约觉得最后一种境界可能最难把握。

圣严法师闭目沉思片刻,室内一片寂静,只有外面的雨声淅淅沥沥。

这第四种境界,正是许多修行人最容易落入,却最难觉察的陷阱。

"第四种是断灭空境界。"圣严法师睁开眼睛,目光如电:"很多人以为把心打成一片空,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就是开悟了。

这是大错特错。"

他拿起桌上的茶壶,给郑居士续了杯茶:"你尝尝这茶。"

郑居士接过茶杯,品了一口:"是普洱茶,味道醇厚。"

"好,现在你闭上眼睛,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

郑居士照做。

过了一会儿,圣严法师问:"现在你还能品出茶的味道吗?"

"不能了。"

"这就是断灭空境界。

表面上什么都空了,实际上是落入无明。

真正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圣严法师拿起旁边的竹筷,敲了敲茶杯:"听到声音吗?"

"听到了。"

"声音从哪里来?"

"从筷子敲击茶杯而来。"

"那声音去哪里了?"

郑居士一时语塞。

"声音来时清清楚楚,去时了了分明,这才是真空。

不是断灭,不是无知,而是清净的觉知。

你明白吗?"

郑居士恍然大悟:"原来真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清净的觉知。"

"对。

很多人修行到一定程度,觉得一切都空了,就停在那里不动。

这是最危险的。

真正的修行是在空寂中起妙用,在妙用中见空寂。"

圣严法师站起身,走到窗前。

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

"你看这阳光,它既照亮万物,又不执著万物。

我们修行也要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照,但不执著任何境界。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一切自然,一切清明。"

郑居士深深顶礼:"感恩师父开示。

弟子终于明白,修行不是追求神奇的境界,也不是落入断灭空,而是要在日常中保持觉照。"

圣严法师欣慰地点点头:"记住,一切境界都如梦幻泡影。

不取不舍,不即不离,这才是中道。

般若经云:'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眼耳鼻舌身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你要好好体会这个道理。"

多年后,郑居士已经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居士,他经常给人讲述圣严法师的这番开示。

这四种境界的警示,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无数修行人走上正确的道路。

圣严法师在世时常说:"修行不是离开生活去追求什么,而是在生活中觉照当下,不被境界所转。"这番话道出了修行的真谛。

他的临终开示,不仅为修行人指出了容易落入的陷阱,也为我们展示了真正的修行之道:不是追求特殊的境界,不是落入断灭的空,而是在平常日用中保持觉照,在世间修出世间心。

这才是圆满的修行。

来源:柳烟书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