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子服用保和丸来养胃,坚持一年后,情况如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2 01:52 3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近日,关于一位上海男子连续服用保和丸养胃一年的案例在医学界引发讨论。

这位患者期望通过长期服用中成药改善胃部不适,却面临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他的经历引发了医学界对保和丸等传统中成药长期使用的重新思考,也为众多依赖药物调理胃病的患者敲响了警钟。

这位35岁的上海男子,姓李,是一名IT企业高管。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熬夜加班成为他的常态。两年前,李先生开始出现消化不良、嗳气、腹胀等症状。

由于工作繁忙,他没有选择去医院就诊,而是听从朋友建议,开始服用保和丸来缓解症状。

保和丸是传统中成药,由山楂、神曲、茯苓、陈皮、半夏、莱菔子等多种中药组成。

根据《中国药典》记载,保和丸具有消食和胃的功效,主要用于饮食停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腐酸臭、恶心呕吐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保和丸属于消导类药物,针对"食滞"这一证候。

李先生刚开始服用保和丸时,确实感到胃部不适症状有所缓解,这给了他坚持服用的信心。他按照说明书上的用量,每日服用两次,每次一丸。

渐渐地,他将保和丸视为"救命稻草",不管是否进食过多或不当,都会习惯性地服用,认为这样能预防胃部不适。

然而,一年后,李先生不仅没有如愿以偿地"养好胃",反而出现了新的问题。他开始感到胃痛加剧,并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症状。

最终,在持续高烧不退后,李先生被送往上海某三甲医院就诊。

经过胃镜检查,医生发现李先生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局部黏膜还有轻度肠化生现象。

这一检查结果令人警醒:保和丸并非"养胃神药",长期不当使用不仅没有治本,反而可能掩盖疾病真相,延误正规治疗时机。

从西医角度来看,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器质性疾病,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非器质性疾病。

按照《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正确的治疗应建立在准确诊断基础上,而非盲目用药。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王教授指出:"保和丸作为传统中成药确实对某些消化不良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并非适用于所有胃部不适。长期依赖单一药物,不仅可能掩盖疾病真相,还可能导致病情发展。"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保和丸虽能消食导滞,但长期使用可能伤及脾胃。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张主任解释:"保和丸药性偏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胃阴不足;且其消导作用强,过度使用可能伤及脾胃正气,导致消化功能进一步下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年发表的研究表明,中成药虽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但并非适合长期不间断使用。

研究数据显示,约25.7%的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其中自行长期服用中成药未得到专业指导的占比高达67.3%。

李先生的案例并非孤例。据《中国胃肠病学杂志》报道,约有30%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会选择自行服药,而非及时就医。

这种情况在职场人群中尤为突出,工作压力、时间不足等因素常导致他们忽略健康警号,选择"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

那么,面对胃部不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呢?

首先,出现胃部不适症状后,应尽早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胃镜是诊断胃部疾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状态,了解是否存在炎症、溃疡、萎缩等病变。

其次,对于已确诊的胃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根据2024年中国胃炎诊疗指南,治疗应个体化,针对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制定方案。

西医治疗常用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中医则根据辨证分型,如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等,采用相应中药或中成药。

第三,生活方式调整至关重要。包括:

1.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2. 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3.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4.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5. 戒烟限酒,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对于保和丸等中成药的使用,应遵循"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的原则。保和丸适用于食积型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暴饮暴食后胃脘胀满、嗳气酸腐等症状。

非此证型,或症状持续时间长,应及时就医,不宜长期自行服用。

最新《中国胃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病的优势在于既能控制急性症状,又能调整机体功能状态,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但同时也强调,治疗应遵循科学规范,避免盲目用药。

记住,健康的脾胃功能是整体健康的基础。面对胃部问题,不要走李先生的弯路,科学认识药物作用,理性对待健康问题,才是维护胃健康的正确方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胃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43(5): 513-525.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2022年,上海). 中华消化杂志, 2022, 42(12): 769-787.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4. Wang J, Xu L, et al. Rational Drug Use in Chinese Medicine: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24, 30(1): 58-64.

5.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2023年版). 中医杂志, 2023, 64(10): 877-88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

来源:健康科普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