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比尔·盖茨童年,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世界首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7 18:48 3

摘要:搜索输入“比尔·盖茨”,跳出的相关问题是「首富、身价」还有「比尔·盖茨一天睡多久?比尔·盖茨一秒赚多少?」了解他的日常生活起居,似乎我们就能离世界首富的距离,再更近一点。

搜索输入“比尔·盖茨”,跳出的相关问题是「首富、身价」还有「比尔·盖茨一天睡多久?比尔·盖茨一秒赚多少?」了解他的日常生活起居,似乎我们就能离世界首富的距离,再更近一点。

在自传《源代码:成为比尔·盖茨》中,比尔·盖茨首度揭开他充满叛逆的童年故事,以及翻转他生命的奇迹一刻。

「从小到大,我总是会深入探索任何引起我兴趣或激发我好奇心的事物。

当我感到不安或无聊 —— 或者因为行为不当而惹上麻烦时——我会躲进自己的房间,沉浸在书籍或想法中,常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不受打扰。

这种将闲暇时间转化为深度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成为了我性格中的基本部分。 」

回顾比尔·盖茨的童年,他绝对不是温顺的小绵羊,反而常常让父母头痛不已、甚至要预约家庭咨询。他在自传详述了这一段让父母头痛至极的青少年时期。

「小学5年级时,我只有在自己的脑中感觉最自在。 我有感兴趣的事,但我的成绩很差,与家人的争执也愈来愈激烈。

那段期间,有时候我会连续几天没说话,只有吃饭和上学时才会走出房间。叫我吃饭,我不会理你。要我收拾衣服,不可能。清理餐桌,没反应。 叫我上车出门吃晚餐,沉默不讲话。

很多年后,我父母告诉记者,有一次我母亲试图让我开口说话表达时,我生气地说:我正在思考!你难道都不会思考吗?你应该试试看。我必须很痛心地承认,这是真实故事。」

有时候我特别怕听到我爸下班回家时咚咚咚的脚步声,他进门跟我母亲打招呼,我会听到父母低声交谈,妈妈会告诉他当天我们发生了哪些争执,或是我在学校又遇到什么问题。

没过多久,我爸就会下楼走到我房门前。有几次,我被他打屁股。那种情况很少发生,我看得出来,他打我时自己也觉得很受伤。

我觉得他不完全认同我妈严格的教育方法。但是在教养小孩这方面,他们是同阵线的合作伙伴,所以他永远会站在她那一边。

有段时间,我父母报名参加了教会办的父母效能训练(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这种课程发展于1960年代,主张父母应该倾听孩子的需求,不要使用惩罚性管教。 这是现代教养模式的先驱,强调父母与孩子之间更像是合作关系、地位更平等。

回顾过去那段时间,我意识到我爸妈一定是非常挫折,才会采取这种方式,我妈想必是真的非常辛苦,才会承认自己需要外界的帮助。

后来我听到克里斯蒂回想这段经历时,也感到很愧疚,我的行为消耗了母亲几乎所有的精力,让她心力交瘁。

我不确定我父母在那个课程坚持了多久,但无论他们做了哪些尝试,全都无效。某天晚餐时,我们之间的紧张关系达到了顶点。我和母亲再度发生争执,我想不起来原因,只记得我像往常一样无礼、自作聪明。

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来看,我想必说了特别刻薄的话:坐在餐桌另一侧的父亲拿起一杯水往我我脸上泼。 我当场愣住了,眼睛直盯着餐盘。「谢谢你帮我洗澡,」我说,然后慢慢放下叉子、起身下楼走回我的房间。

我从未见过温和的父亲发脾气。看到我把我爸逼到那种状态,对我来说也很吓人。因为我制造了太多混乱,我父母只好向查尔斯·克雷希博士(Dr. Charles Cressey)求助 —— 一名社会工作者,经营自己的诊所。

他的专长是教医学院学生如何对待病人,以及协助解决伴侣关系问题。我们全家参加了第一次面谈,但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原因全都是为了我。「我正在和我爸妈打仗。」我告诉克雷希博士。

你很难遇到比克雷希博士更平易近人、更富有同理心的人。 他总是能引导我敞开心扉,他会问聪明、有见解的问题,克雷希博士本人也非常有趣,但他不太谈论自己的事,他关注的焦点是我。 他总是提出问题,从不会告诉我应该要怎么想,或是我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你会赢的,」他向我保证,没有解释更多。

回想起来,我明白他其实是在引导我自己得出结论。 透过我们之间的谈话,我发现克雷希博士是对的,在我自己想像的亲子战争中,我一定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随着我不断长大,我会变得愈来愈独立,终有一天,我会独立生活。 在此期间,不论是现在或未来,我父母都会一直爱我。 这样多好啊? 赢得这场战争,又不会失去父母的爱。

克雷希博士没有对我下指导棋,而是帮助我理解到:一、我的父母爱我; 二、我不可能永远待在他们的屋檐下; 三、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他们是我的盟友; 四、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事,一直觉得他们有错,是很荒谬的想法。 与其浪费精力与父母抗争,我应该把精神放在学习将来在社会上需要的技能。

我与父母的关系逐渐改善。 不是因为他们突然之间放手让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克雷希博士的建议改变了我的心态,让我重新调整要把力气放在哪里。

大约13岁时,我开始和一群男生出去玩,我们会定期在西雅图附近的山区长途健行。接下来3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一起健行了数百公里。我们经常会连续走7天,或是更长的时间,只靠地形图的引导,穿越原始森林与岩石海岸,试图计算潮汐时间,迅速绕过岬角。

在1970年代,大家面对教养的态度普遍比现在更宽松一点。小孩多半拥有更多自由空间。我进入青少年期没多久,我的父母就已经接受我与多数同龄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清楚认知到,我在探索世界时必须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这种理解得来不易,对我母亲来说更是困难。 但是父母给予我的空间对我未来人格的塑造,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

回想起来,我们所有人在那些旅程中寻找的,或许不仅仅是同伴之间的革命情感与某种成就感。 那个年纪的孩子总是想测试自己的极限、探索不同的身份认同,有时也渴望体验格局更宽广、更超越小我的经历。

我开始明确感受到内心有一股憧憬,想找出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不知道自己未来会走向何方,但我知道必须是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业。表面上,健行与写程序是毫不相关的两件事。但是两种活动对我来说都是在冒险。我跟着两群不同的朋友一起探索新世界,前往多数成年人无法抵达的地方。

写程序就像健行一样很适合我,因为我可以自己定义成功的标准,而且写程序没有极限,不会受限于我能跑多快、球可以丢多远。写又长又复杂的程序需要的逻辑、专注力与毅力,对我来说都是很自然的事。和健行小队不同的是,在写程序的小团体,我是领导者。

1971年6月,我在湖滨学校快读完高二时,麦可打电话告诉我新的探险之旅:去奥林匹克山区挑战长达约80公里的健行。大约在那个时候,有人借给湖滨学校一台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 Corp)生产的PDP-8电脑。

在那个年代,PDP-8或许是最接近十年后才会问世的个人电脑的产品,只不过它重达约36公斤,要价8500美元。为了挑战自己,我决定为这台电脑撰写某个版本的BASIC程序语言。

出发健行前,我忙着写程序,健行中我边走边低头看着眼前的地面,一直想着我的程序,不断琢磨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才能执行这些作,我沉浸在自己脑中的编程难题。

那次的健行,给了我时间写出精简的程序,我写出的程序看起来既有效率,又简单地令人满意。那是我写过最棒的程序。

3年半后,升上大二的我还不确定未来的人生道路。某一天,我在湖滨学校的好友保罗突然冲进我的宿舍房间,他告诉我,有一台划时代的电脑上市了。我知道我们可以为这台电脑开发BASIC程序,我们拥有领先优势。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回想在低山脊健行、超级悲惨的那一天,从记忆中找回当时写下的程序,将程序输入计算机。这颗种子后来发展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并且开创出全新产业。

在90年代的微软,我开始每年进行一次思考周,期间我会独自隐居在华盛顿州胡德运河旁的小屋里,只带上一大袋书籍和技术论文。连续7天,我会阅读、思考并撰写关于未来的内容,只与送餐的人互动。 在这几周里,我专注于不受干扰的思考,甚至不会查看电子邮件。

我的童年充满了惊人的自由 —— 这可能会让那些以为我整天待在室内盯着电脑的人感到惊讶。我在那些会让今天的父母感到害怕的小径上徒步旅行,和邻居朋友无止境地探索,并在担任参议院实习生期间在华盛顿特区四处奔跑。

我的父母有一半时间不知道我在哪里,而那在当时是很正常的。虽然我在这些冒险中受过伤,也惹过不少麻烦,但这些经历的益处远大于坏处。 它们教会了我韧性、独立性和判断力,这些是任何有监督、有结构的活动都无法复制的。

我的童年并不全是玩乐,但我拥有海特所说的「以游戏为基础的童年」。 如今,「以手机为基础的童年」变得更加普遍——这一转变在疫情之前就已开始,但在屏幕成为学习和社交的重要工具后更加固化。

讽刺的是,如今的家长在现实世界中过度保护,却在数字世界中异常放任,让孩子们在几乎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在网上生活。这一切都令人担忧,但我尤其担心对批判性思考和专注力的影响。

我们的注意力就像肌肉,而社交媒体的不间断干扰和成瘾性使其难以发展。如果没有能力深度专注并追随一个想法,世界可能会错过来自于全心投入并坚持不懈的突破性发现,即使快速分心的多巴胺刺激只需点击一下即可获得。

来源:ChicMyGee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