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哪天战争打响,电视上的这些军事专家们,能在实战中指挥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7 18:59 2

摘要:“局座”在电视上侃侃而谈几十年,从海湾战争聊到俄乌冲突,武器装备、战略分析说得头头是道,普通老百姓听着觉得特别有道理。

说到电视上的军事专家,很多人脑海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名字可能就是张召忠。

“局座”在电视上侃侃而谈几十年,从海湾战争聊到俄乌冲突,武器装备、战略分析说得头头是道,普通老百姓听着觉得特别有道理。

可要是哪天真打起仗来,这些专家能直接上战场指挥吗?

这些军事专家,张召忠也好,其他常上节目的专家也好,他们大多有个共同点:理论功底深厚,书读得多,研究过不少战争案例。

张召忠是海军少将出身,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毕业,后来在海军情报部门干过,再后来去了国防大学当教授。

他的履历里满是学术和分析的影子,写过书,上过课,研究过现代战争和武器装备。电视上,他聊起航母战斗群、精确制导武器,总能把复杂的军事问题讲得通俗易懂。

这份本事不是随便谁都有的,得靠几十年钻研军事理论堆出来的。

但指挥打仗跟讲课分析完全是两码事,电视上的专家,核心任务是给观众解释战争,分析局势,提供战略思路。

他们的“战场”是演播室,面对的是镜头和地图,不是炮火和士兵。指挥作战呢是另一套活儿,得在硝烟里做决策,带着部队冲锋陷阵。

战场上瞬息万变,敌人不会给你时间慢慢翻书查资料,也不会等着你分析完再动手。指挥官得靠经验和直觉,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拍板。

张召忠这种专家,职业生涯里没多少直接带兵打仗的经历,更多是在后方研究和教学。

拿历史上的例子来说,理论和实战脱节的教训不少。

战国时期的赵括算是经典案例。这家伙熟读兵书,满口军事理论,赵国让他当大将去打秦军。长平之战,他带着40万大军被秦将白起包了饺子,全军覆没,自己也丢了命。

赵括书读得再多,实战经验几乎为零,战场上敌人一变招,他就懵了,手忙脚乱,最后连调整阵型都做不到。

这事儿搁到现在也一样,电视上的专家理论再牛,没在战场上摔打过,面对真刀真枪的场面,能不能HOLD住真不好说。

再说现代战争,跟古代比复杂得多。现在打仗不是光靠人多势众,信息化、智能化成了关键。指挥官得懂卫星侦察、无人机操作、电子战干扰,还得实时整合这些信息,快速下命令。

比如美军在海湾战争里,用精确制导武器把伊拉克军队打得找不到北,整个作战过程靠的就是信息优势和快速反应。

张召忠在电视上分析过这场战争,讲得头头是道,说伊拉克坦克怎么被炸,防空部队怎么没用。

可分析归分析,他要是自己上场,面对屏幕上一堆红点绿点,能不能几秒钟内决定派哪支部队堵缺口,或者调哪架飞机侦察,答案还真不一定。

张召忠确实当过兵,也在海军干过,但他的经历更多偏向情报和教学,没证据显示他指挥过大规模作战。

军队里分工很明确,指挥官和军事理论家是两条路。指挥官得从基层干起,带连队、管营团,一步步积累经验,最后才能领兵打仗。

理论家呢,研究战略、写报告、教学生,方向完全不同。就像厨师和美食评论家,一个会做菜,一个会品菜,但你不能指望评论家下厨房炒出一桌子宴席。

电视上的专家看着那么权威跟他们的角色定位有关。他们上节目不是为了指挥,而是为了科普和宣传。

老百姓不懂军事,看他们讲得头头是道,自然觉得厉害。张召忠有个外号叫“战忽局长”,听着像调侃,其实也说明他在公众眼里影响力不小。

他聊起武器装备,比如航母的舰载机起降、导弹的射程误差,能把专业术语讲得跟讲故事似的,观众爱听。可这不代表他能把这些理论变成战场上的命令。电视是舞台,战场是考场,两者要求的能力差得太远。

美国也有不少军事专家上电视,比如福克斯新闻常请的退役军官。

他们分析俄乌冲突、巴以局势,讲得头头是道,但这些人里,能直接指挥作战的不多。

美军有个传统,将领退役后常去智库或媒体当评论员,分享经验。可真要打仗,指挥权还是交给现役军官。

专家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在战争里还是有用的。比如战略规划阶段,专家能帮指挥官梳理敌情,预测对方可能的行动。

张召忠聊过美军航母战斗群的部署,分析过登陆作战的难点,这些思路对制定作战方案有参考价值。

但从规划到执行是两回事,专家可以出主意,具体怎么打还得靠指挥官。就像建筑设计师和施工队,图纸画得再好,盖房子还得靠工人。

历史上的军事理论家也有类似的局限,拿中国的蒋百里来说,他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学者,写过《国防论》,提出过不少战略构想。可抗战初期,他实际指挥过部队,结果并不理想。

1938年,他参与指挥过南昌保卫战,面对日军进攻,部队调度失误,最后丢了阵地。他的理论很有深度,但实战中暴露了经验不足。

蒋百里的例子说明,哪怕是顶尖的理论家,真上了战场,缺乏实战磨炼也容易吃瘪。

现代战争对指挥官的要求更高了,信息化作战讲究数据驱动,指挥官得懂怎么用雷达锁定目标,怎么协调空地火力。美军在阿富汗战争里,指挥官常通过实时视频指挥无人机打击,决策时间有时只有几秒。

张召忠在电视上讲过无人机技术,知道它的侦察和打击能力,可他没操作过这些系统,也没在战场上用过。

理论上他能讲清楚,实际操作起来,能不能跟得上节奏,谁也不敢打包票。

还有个现实问题,军队不会随便让专家直接指挥。军队有自己的体系,指挥官得经过层层考核,从排长干到师长,每一步都有实战演习检验。

张召忠这种专家,退役前是少将,但主要是教学和研究岗,指挥经验有限。真打仗了,部队更可能信任现役将领,毕竟这些人天天跟士兵混在一起,熟悉部队的脾气和能力。专家突然插进来,士兵未必服气,指挥链条也容易乱。

张召忠在电视上预测过不少战争,像伊拉克战争,他曾说美军会遇到顽强抵抗,结果伊拉克军队几乎没怎么打就崩了。这事儿被网友调侃了很久,说他“预测全错”。

但公平点说,预测本来就难,战争里变数太多,情报不全谁都可能看走眼。

他分析的逻辑没问题,只是实战没按剧本走。这也说明,专家擅长的是推演,不是拍板执行。

指挥作战还得有心理素质,战场上炮弹飞过来,士兵受伤惨叫,指挥官得稳得住,不能慌。

张召忠在演播室里再冷静,面对镜头和面对炮火是两回事。

实战经验少的人,第一次上战场很容易懵,哪怕理论背得滚瓜烂熟。

军队训练指挥官时,会搞实战模拟,让他们在压力下适应,可电视专家没这机会,他们的“压力”最多是直播时忘词。

有人可能会拿张召忠的军衔说事,军衔高不代表实战强。军队里有些将领是技术或研究岗,军衔上去了,但没带过兵。

张召忠的少将衔更多是表彰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不是因为他打过大仗。真正指挥过作战的将领,那是从枪林弹雨里杀出来的,经验和理论两手抓,这种人才是战场上的顶梁柱。

专家的价值更多在幕后,战略层面,专家能帮着分析敌方意图,设计作战方案。比如张召忠聊过俄乌冲突,说俄罗斯可能用什么战术,这对制定应对策略有帮助。

但到了执行层面,指挥官得靠自己,专家没法代替。就像医生和外科医生,专家能诊断,手术还得专业大夫上。

电视上的军事专家有点像足球解说员,比赛时能分析得头头是道,说哪个队战术好,哪个球员跑位妙。

可真让他上场踢,能不能进球就不一定了。解说员懂球,但不等于能当教练带队赢冠军。军事专家也一样,懂战争不等于能打赢战争。

那有没有专家能指挥的例子呢?历史上还真有,像苏联的朱可夫,二战时既懂理论又能带兵打仗,从基层干到元帅,指挥过斯大林格勒战役。

但朱可夫跟张召忠不一样,他是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理论是实战的总结,不是光靠书本学来的。

现在的电视专家,大多没这经历,更多是学者型,不是战士型。

说到这儿,答案其实挺清楚了。电视上的军事专家,真要打仗,九成九是不能指挥。

他们的强项是分析和讲解,给指挥官当参谋还行,直接上阵带兵差得远。

原因很简单,指挥作战靠的是实战经验和临场反应,理论知识只是基础。张召忠这样的专家,讲台上是大拿,战场上未必行。

新华社 《张召忠:“战忽局长”是幽默 退休继续讲装备战史》

来源:烟寒若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