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1日,《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先生莅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穿越迷雾:探讨世界经济的已知与未知”为题,与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及在场二百余名师生,共同探讨世界经济的未来趋势与重大挑战。
2025年3月21日,《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先生莅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穿越迷雾:探讨世界经济的已知与未知”为题,与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及在场二百余名师生,共同探讨世界经济的未来趋势与重大挑战。
马丁·沃尔夫先生曾任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自1987年加入《金融时报》后长期撰写关于全球经济的深度专栏。他凭借深厚的学术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剖析全球经济体系,其评论有广泛的国际关注和影响力。本次活动中,沃尔夫先生以宏观视角提出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框架,并针对人口结构转型、全球化与去全球化、技术变革等当前全球经济的重大议题展开评述。
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在演讲中
马丁·沃尔夫先生主旨演讲:
穿越迷雾的洞察
马丁·沃尔夫先生在演讲伊始,以职业生涯为轴,回顾了过去几十年间世界经济发生的前所未有的转折事件。虽然全球经济以平均每年3%的实际速度稳定增长,但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石油危机,到苏联解体,再到金融危机,以至突如其来的全球性疫情,每个时代都有完全超出预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变革发生。“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我们究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沃尔夫先生坦言,世界经济整体难以预测,未来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但依然可以作为一个综合了经济、文化、历史等视角的“观察者”,而非“统计学者”或“经济学者”,去理解这个不断演进的世界。
不确定时代的确定因素
沃尔夫先生阐述了未来的全球经济存在五大确定性要素:第一,人口结构转变与劳动力变迁,生育率降低导致人口老龄化,而非洲和南亚的人口红利,将重塑全球市场格局;第二,气候变化及其不可逆性,若不采取激进的地球工程举措,未来数十年内极端气候将成为常态;第三,以人工智能、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新;第四,全球经济重心向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的转移,地缘格局正经历重大调整;第五,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经济仍将增长,但面临金融、政治与社会领域的多重风险交织,由内生小概率事件带来的经济波动很难规避。
马丁·沃尔夫讲座现场
三重叠加的脆弱性因素
随后,沃尔夫先生强调,全球经济在三个方面的脆弱性应当引起关注。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尤其表现为发达国家的高债务占GDP比率。在低经济增长的环境下,偿债压力以及国家债务违约带来连锁冲击的概率陡然增长;政治秩序的脆弱性,他在其新书《民主资本主义的危机》(The Crisis of Democratic Capitalism)中充分讨论了西方民主体制遭遇的合法性危机,右翼及民粹势力兴起等深刻的国际政治议题,而伴随着国际政治风险而来的,则是加速的“去全球化”进程;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变化、能源消耗问题日益严峻,我们一旦越过生态环境崩溃的临界点,将无法挽回。正因这些脆弱性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沃尔夫先生强调构建具有韧性和包容性的经济体系,以应对频频发生的意外事件所带来的冲击。
在演讲中,马丁·沃尔夫先生通过国际局势演进趋势和宏观数据进行论证,将历史经济事件与当前形势紧密联系,引领现场观众系统性地思考全球经济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随后的对谈环节中,刘俏院长与沃尔夫先生的深度探讨更激发了在场师生对当前经济与未来世界的探索。
刘俏(左)与马丁·沃尔夫(右)
刘俏院长与马丁·沃尔夫先生的对话:
连接历史与未来
个人视角的全球经济黄金时代
在对谈开始时,刘俏院长问起沃尔夫先生自己经历的世界经济进程中的黄金时代。沃尔夫先生从加入世界银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谈起,分享了他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世界经济的观察与思考。他认为,在其个人经验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他对世界经济充满信心的时代,自九十年代以来的全球化浪潮催生出“一个按照经济逻辑运行的世界”,这对于和平、繁荣以及人类的普遍福祉都是有益的。自他从世界银行工作以来,他这一代人见证了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人类社会巨大进步,包括欠发达地区人均寿命的大幅上升,世界绝对贫困人口的下降,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而当今的世界则面临着更多挑战,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减损,但我们也看到,新生科技的迅猛发展还将推动世界的转型。
AI能否破解生产力增长新命题
在谈及未来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时,沃尔夫先生认为,新的科技力量能否有效促进服务业领域的生产力增长将是关键。在过去的经济增长中,世界各国往往都关注于制造业领域,但是全球化进程下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充分下降,许多国家的制造业占GDP比重在过去几十年也迅速下降,而占比逐渐增大甚至成为支柱的服务业领域依然有很多痛点难题尚待解决。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如果能有效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旅游等服务业领域的质量和效率,将有利于生产力的提升。不过,沃尔夫先生也谈到他本人对人工智能会在短时期内取代人类这一说法持谨慎的态度,当前的AI系统主要依赖海量数据进行统计预测,缺乏深入判断力和背景知识,甚至对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也存疑。在他看来,未来技术进步能否真正转化为生产率的提升,还需在技术革新和应用场景拓展上进一步发展。
特朗普2.0时代:全球治理的不确定性与全球化的韧性
今年年初,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国总统,为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化进程注入显著的不确定性。沃尔夫先生认为,特朗普的新举措往往超出预料,他深刻乃至永远改变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形势。他的再任意味着中国和欧盟也即将面临政策转型期,最终的世界格局和生态将“不可能仅仅依赖于美国,也取决于其他‘超级力量’”。沃尔夫先生强调,虽然以特朗普为代表的逆全球化潮流来势汹汹,但“全球化是无法遏制的”。技术与思想天然地会跨越边界,资本与人口的流动也难以阻遏,因此由这些要素驱动的全球化也不会停止。
“好金融”与“坏金融”
“我们需要的不是越来越多的金融,而是越来越好的金融” (What is needed is not more finance, but better finance),刘俏院长曾在课堂上引用沃尔夫先生的这句评论,他询问沃尔夫先生当下的国际金融体系相比于金融危机时是否依然是“坏金融”,我们应怎样重新定义“好金融”。沃尔夫先生指出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它的本质是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测,而人们在乐观和悲观情绪之间的摇摆总会导致非理性的行为。他认为金融需要关注的两个关键问题是:其一,金融系统是否应当在促进创新和社会福祉方面承担合理风险;其二,金融系统是否避免了可能引爆全球经济的系统性风险。金融危机后,银行体系的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有效提升,私人信贷市场发展与银行体系风险隔离,这些都是有效的进步,会降低面临巨大冲击时发生系统性崩溃的概率。
马丁·沃尔夫寄语青年学生
给青年学子的建议:跨界学习与永葆好奇
在对话的最后,刘俏院长提问:“如果在座的青年学生有志成为下一个马丁·沃尔夫,您会给他什么样的建议?”沃尔夫先生则坦言,当下的时代距离他选择成为经济评论家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多维度的变化,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也会选择不同的平台和发声方式表达自己的经济观点。他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告诉在场同学,无论具体选择如何,如果想要理解世界经济并有效输出观点,必须“尽己所能地接受最为广泛的教育训练”。这一方面意味着不能局限于经济学,而是要广泛涉猎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另一方面则意味着通过广泛的经历去拓展认知,并且习惯于专业且严格地分析事物。而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像两岁孩子一样保持无限的好奇”。
在现场观众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一位同学关注西方国家右翼势力反弹的原因,马丁·沃尔夫先生将其归因于“全球化的后坐力”——当前西方右翼势力崛起的主因在于人员流动的全球化,人口加速跨境迁移触发了本土社会的文化焦虑和资源竞争。在美国,全球化移民引发的排异情绪和制造业衰落带来的怀旧情绪混杂,共同推动了民粹势力的发展。然而,思想传播与技术发展早已突破了物理疆界,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针对另一位同学提出的“如何看待中国经济与日本‘失落三十年’的比较”问题,沃尔夫先生指出,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经济困境固然值得借鉴,但中国当前经济基础仍有巨大成长空间,国内消费潜力和市场规模为转型升级提供了独特优势。
与现场观众交流
作为“与大师对话”系列活动之一,这场讲座中,马丁·沃尔夫先生凭借三十余年的经济评论经验,向北大师生讲述了理解世界经济的视角框架,观察敏锐、洞察深刻,兼具犀利的观点和幽默的表达。
全场大合影
后续,光华管理学院“与大师对话”系列活动将继续为广大师生提供走进前沿思想、对话不同观点的平台,为思索全球经济未来的发展之路提供智慧参考。
光华管理学院“与大师对话”系列活动
Guanghua Thought Leaders Series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大师对话”系列活动秉承学院一贯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领导力的卓越人才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邀请全球学界、商界、政界杰出人士担任主讲嘉宾,分享前沿新知、行业洞见、生命感悟,为学生们搭建一个与大师们面对面交流的互动平台,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全球理解力。往期演讲嘉宾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印度政府首席经济顾问考希克·巴苏(Kaushik Basu),前欧盟委员会主席、意大利总理罗马诺·普罗迪(Romano Prodi),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道达尔能源董事长兼CEO潘彦磊(Patrick Pouyanné), 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赵国华(Jean-Pascal Tricoire)等。
The Guanghua Thought Leaders Series, initiated by PKU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actively serves as a vibrant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engage with distinguished figures from across the globe, including pioneering academics, industry executives, and government leaders. Previous speakers have featured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individuals such as Nobel laureate Dr. Robert Wilson, Dr. James Heckman, former Senior Vice President and Chief Economist of the World Bank and Chief Economic Adviser to the Indian Government Kaushik Basu,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nd Prime Minister of Italy Romano Prodi, Starbucks founder Howard Schultz, Chairman and CEO of TotalEnergies Patrick Pouyanné, Chairman of Schneider Electric SA Jean-Pascal Tricoire. This series not only fosters cross-cultural exchange and learning but also embodies the school's commitment to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talents with global perspectives and leadership qualities.
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