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节目,我是三农说故事。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我攥着手机的手直发颤。土地承包再延30年的政策像块热铁,烫得人心里发慌——“有地的稳了饭碗,没地的连碗边都摸不着?”村里百十口子人,三代同堂挤在巴掌大的宅基地上,田埂上的麦浪看得见却吃不着。昨儿夜里
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节目,我是三农说故事。
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我攥着手机的手直发颤。土地承包再延30年的政策像块热铁,烫得人心里发慌——“有地的稳了饭碗,没地的连碗边都摸不着?”村里百十口子人,三代同堂挤在巴掌大的宅基地上,田埂上的麦浪看得见却吃不着。昨儿夜里,隔壁二婶抹着泪说:“这政策一延,咱没地的可真成‘孤魂野鬼’了?”
自打记事起,爹娘就念叨:“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可到我这儿,命根子生生断了茬。村里二轮承包时我刚出生,如今四十出头了,户口本上还顶着“无地农民”四个字。地还是那些地,可新增的人口就像野草,一茬茬冒,却连土星子都沾不上
村支书叼着烟叹气:“上头说要‘大稳定、小调整’,可咱村连块边角地都没得调!”政策说得好听,可到了田间地头,哪个敢动老户的地?前年村西头老王家迁走,五亩地直接被集体收回,转头就包给了种粮大户,“机动地”成了干部的“摇钱树”,没地的照样干瞪眼
当年征地时,一亩地补了八万块。可钱攥在手里比火炭还烫——买不起房,供不起娃,去年儿子上大学,学费还是东拼西凑借的。补偿款吃完了,地也没了,城里打工人家嫌我老,工地搬砖都抢不过小年轻
镇上培训课倒是热闹,电工、焊工、家政班排着队开。可五十岁的人,记性比不过小年轻,手里握锄头的手,哪能一夜变成敲键盘的指头?
前村老刘学了三个月电商,最后只能蹲在集市摆地摊,嘴里嘟囔:“啥直播带货,还不如卖两捆大葱实在!”
村里大喇叭天天喊:“没地的也能入社保!”可一打听,每月领的那点钱,连买降压药都不够。地没了,连“农民”的身份都成了笑话——城里的医保够不着,农村的养老杯水车薪
。昨儿碰见乡里干部,他拍胸脯保证:“明年肯定给大伙办养老保险!”可谁不知道,这话从“土地延包”那年就开始说了?
最扎心的是看着自家娃。儿子在城里送外卖,半夜打电话说:“爹,我攒钱在县城买房了,可户口迁不走,将来生了娃,还是没地的命!”一代人没地,代代人悬着,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
可人活着,总得往前蹚。地没了,但脚底板不能软!
去年咬牙把宅基地确权证办了,听说能抵押贷款,明年想凑钱承包村集体的果园,红本本在手,银行的门槛兴许能矮三分
镇上搞合作社,没地的也能拿技术入股。前日去县里听课,专家说“立体种植”“订单农业”能挣活钱,地垄里长不出庄稼,咱就往大棚里种希望
土地延包说了“特殊情况可微调”,村里光棍汉老赵天天蹲村委会,“凭啥消亡户的地不给新人分?民主协商不能光协商不民主!”
今天的故事到这里就说完了。政策的风吹过麦田,有人欢喜有人愁。可庄稼人最懂一个理:老天爷不赏饭,咱就自己抡锄头刨!
你对今天的故事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一同探讨。我是三农说故事,感谢你的观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地是死的,路是活的。三十年延的是承包期,延不住咱庄稼人挣命的心气!”
来源:三农说deepseek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