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英国学者的研究,声称“西方文明仅有600年历史”,而非我们在教科书中耳熟能详的4000余年古希腊—罗马正统传承。
(信息链支撑:尼山论坛(2017)、联合国教科文报告、李新、约翰·霍布森、、弗格森著作与访谈“六条核心证据”、)
一位英国学者的研究,声称“西方文明仅有600年历史”,而非我们在教科书中耳熟能详的4000余年古希腊—罗马正统传承。
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其著作中更是直言:西方文明并非自然生长出来的悠久体系,而是15世纪末哥伦布抵达美洲后催生的新构造。
这一观点之所以令公众震惊,正是因为它撼动了看似牢不可破的“西方中心论”。
它是否真的要推翻古希腊、罗马文明在西方史叙事中的地位?
打开我们常见的历史教材,所列举的西方文明发展脉络常常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公元前5世纪)讲到罗马帝国(公元1世纪),然后是基督教欧洲统治的漫长中世纪,接着文艺复兴(14世纪)、地理大发现(15世纪)一路铺陈至近现代。
这种脉络为绝大多数读者所熟悉,也塑造了“古希腊—罗马+基督教”的西方文化根基印象。
(西方文明概述)
如果我们把“文明”理解为一整套语言、宗教、科技与社会制度的集合,那么西方文明真正的“成体系”,或许只是从15世纪末才算起步。
如果说古希腊与罗马只提供了“精神源头”,那么真正的“现代化拼装”则发生在1490年前后:哥伦布抵达美洲、欧洲重新整合拉丁语和希腊语、改造犹太教义,并且疯狂吸收东方科技和知识的那个时代。
这里顺便提到牛津大学《西方文明通史》,它虽然把1500年当作“现代西方的起点”,但依然承认古希腊罗马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根源。
这份“折中”观点在学界广受认可,但尼尔·弗格森的想法更为彻底,他索性将“西方文明”定义为“15世纪末以外部要素大规模注入为暗号的全新组合”,完全不同于传统线性进化的叙事。
这样的断言立刻在全球范围内挑起学术争论:
支持派,以美国学者坦普尔为代表,认为“现代世界半数发明源自中国”,且《全球通史》也指出“中学西渐”才是西方崛起根本。
反对派,哈佛教授亨廷顿继续坚持其“文明冲突论”,把西方文明当作连续体,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与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不容切割过去五百年的崛起与更为久远的基因。
到头来,哪一方才获得更有力证据?
数据可以让我们看出点端倪:在1500年,欧洲GDP仅占全球18%,却在1913年飙升至74%,这300余年间的“爆发式”增长所暗示的确是一个“后起之秀”腾飞的过程。
看尼尔·弗格森对西方文明崛起的阐释,就绕不开他提出的“六要素”——竞争机制、科学革命、财产权与法治、医学与公共卫生、消费社会、工作伦理。
他认为,正是这“六个杀手级应用”在15世纪末起一个个被装载到西欧小国的社会体系里,最终点燃了惊人的经济与文化扩张。
1.竞争机制
一边是明朝后期的自我封闭与海禁政策,另一边却是荷兰“海上马车夫”在全球航线上四处出击。
弗格森以此对比指出,欧洲各国间的内部竞争导致了不断地创新与殖民扩张,而同期的中国因“闭关锁国”错失良机。
这也是西方崛起的核心缘由之一。
2.科学革命
许多中学教科书告诉我们“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等,都是西方原创”,这是对的。
可对阿拉伯天文学、印度数学、中国四大发明等东方贡献,西方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漠视或有意的弱化?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抛出的著名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兴起,而非在更早就高度发达的中国”。
始终没有完美解答。
有人说,是因为东方文明有其侧重社会和谐、礼制秩序的价值取向,而欧洲从宗教改革到文艺复兴,一步步释放了个体理性与好奇心,让科学得以集中爆发。
3.财产权与法治
1215年的《大宪章》常常被视为“现代产权和法治”的起点,而明朝“重农抑商”的政策则束缚了商业活力。
这种制度设计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后来工业革命的快速展开。
假如说明朝也能颁布类似的土地或商贸法案,会不会改写东西方经济此消彼长的走向?
答案可能不会简单,但毫无疑问,西方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让社会精英从商业和制造业中看到了更多机会,以激发出资本和技术的循环推动。
4.医学与公共卫生
19世纪欧洲霍乱大流行时,西医的细菌学、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措施初见成效,而中国传统的“瘴气理论”当时还停留在对湿热环境与季节周期的理解层面,很难有效控制传染病。
在弗格森看来,这场抗击霍乱的经验标志着西方开始真正掌握“群体健康管理”。
也被视为维护工人与士兵战斗力、支撑工业扩张的重要保障。
5.消费社会
如果把目光放回15世纪,中国的江南丝绸贸易规模并不逊于欧洲任何国家,可问题是,东方商业缺少在全球范围内“扩张资本+拓展市场”的强烈动机。
弗格森则认为,“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本质,欧洲商人不满足于本地市场,时时刻刻想要走出去找资源、找殖民地、建立贸易体系。
通过一轮轮掠夺和占领,寻求最大利润,这才得以把殖民扩张变成一场没有终点的商业冒险。
6.工作伦理
新教“天职观”历来被归纳为“勤勉、节俭、重信用”。
再看看儒家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结构,商人地位一直较为低下,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商业创新的原发动力。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直接影响经济行为,也就决定了日后英国、荷兰、德国等地爆发工业革命,而当时的东方依旧在旧有的社会等级里步履缓慢。
尽管弗格森强调了西方内部的“六要素”,可他并没有彻底否定东方文明的作用。
相反,他在某些场合也提出:若没有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从东方传来的“关键科技”,西方文明可能根本无从建立海军殖民帝国与现代传播体系。
火药传入欧洲后迅速改变了战争模式,指南针让航海家能更精准地探索未知海域,而造纸术、印刷术则极大提高了知识复制与传播的效率。
据13世纪波斯学者纳西尔丁·图西编纂的《天文表》,后来成为哥白尼和开普勒研究日心说的重要参考文件。
这就说明东方科技在西方爆发前已供给了“能量”,只是被有些人故意忽视,或者淡化在所谓“欧洲原创”话语里。
很多人以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为“世界连通”的起点,但在此之前,丝绸之路、明朝的朝贡体系,早已让欧亚大陆形成较为成熟的贸易网络。
有研究指出,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时,郑和船队其实已经停航60年了,换言之,东方在航海技术与探险规模上并不逊色,只是因政治、财政与内部斗争等多种原因,被迫退回内陆开发。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提出“1492年之前的世界经济由东方主导”,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除了科技,奥斯曼帝国的行政体系也有丰富的治理手段,甚至威尼斯使节曾在报告中写道,要学习奥斯曼帝国如何高效地征税和管理多民族版图。
有学者指出,欧洲官僚体系的某些灵感或许来自东方治理智慧。
尽管西方常被定义为法治传统主导,但在某些细节上,它并非完全“自我生长”,而是同样进行了跨文化的拼装和借鉴。
尼尔·弗格森有时被视为维护西方优越论的思想家,但也有人批评他“既批判西方又在某种程度上为其洗白”。
第七届尼山论坛上,有人指出:“单纯聚焦西方‘六要素’,却避而不谈殖民掠夺,对非西方世界极不公平。”
大英博物馆官方数据显示,馆内30%的藏品被认定为“西方文明产物”,其余70%却来自全球其他地区。
这说明若只看西方内部自我进化的叙事,很可能忽略全球南方的历史主体地位。
在国际舞台上,“文明崩解论”也逐渐成为主流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的统计也证实,全球超过70%的博物馆展品来自非西方社会,但能获得足够研究与展示空间的,只占少量。
这无形中说明了学术和话语权集中在少数西方学者手里,他们的话语主导也就塑造了大众对“文明”的认知。
1.西方文明概述
2.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3.泰山学社:尼尔·弗格森 | 西方文明为何崛起?
4.第七届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来源:耿医生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