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末,本报记者与三门峡黄河天鹅湖湿地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一起,沿着大天鹅南迁路线,途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4省区,对大天鹅迁徙路线、栖息习惯、食物来源等进行追踪,用笔和镜头记录下天鹅的美丽身姿,通过“生态之鸟”反映“环境之变”。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 1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与天鹅同行》的报道。
当树叶变得金黄,候鸟们开始踏上征程,越山川、跨河流,开启周而复始的迁徙之旅。
每年10月中下旬,来自繁殖地蒙古国和西伯利亚的大天鹅开启千里迁徙,奔赴河南省三门峡市,在黄河岸畔40余万亩浅滩湿地栖息越冬。
10月末,本报记者与三门峡黄河天鹅湖湿地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一起,沿着大天鹅南迁路线,途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4省区,对大天鹅迁徙路线、栖息习惯、食物来源等进行追踪,用笔和镜头记录下天鹅的美丽身姿,通过“生态之鸟”反映“环境之变”。
“天鹅爸爸”的微笑
经过近两个小时车程,透过车窗,记者终于看到了马奶湖。深秋时节的马奶湖,微风习习,水草丰茂,成群的鸟儿在芦苇丛中栖息觅食。
马奶湖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是中国沙漠淡水湖之一,涵盖了湿地、草原、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相传,当年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路经此地,看到湖水清澈碧波荡漾,就像圣洁的马奶倾泻在地,他流连了好久才离去。后世一位高僧闻听此事,将这个地方称作“柒盖淖”,意思就是飘香的马奶湖。
“你看这片水域生长着芦苇、香蒲、狐尾藻等植物,都为天鹅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加上这里地广人稀,是非常适合做候鸟们迁徙路上的‘加油站’。”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三门峡天鹅湖鸟类环志站站长高如意说。
车刚停稳,高如意迫不及待地下车,拿起望远镜朝湖面观望起来。高站长今年已年过六十,与天鹅打了四十年交道,被当地人称为“天鹅爸爸”。聊起天鹅,他总有说不完的话。
“在我国能见到的野生天鹅有三种,分别是大天鹅、小天鹅和疣鼻天鹅,均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来河南三门峡越冬的是大天鹅,数量占全国越冬大天鹅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
“每年秋天,大天鹅陆续从繁殖地开启迁徙之旅,由北向南,一般三天左右可以飞抵三门峡。”
“大天鹅一般以家族为单位迁徙,白天休息,晚上飞行,最喜欢水深1米到1.5米的湿地,这样天鹅弯下脖子正好能吃到食物……”高如意说。
“快来看!我们发现了大天鹅的身影!”正当记者听得入神,突然被同行队员的呼喊声打断。
记者跟随着高站长一路小跑来到一片湿地前,拿起望远镜望去,上百只天鹅正在水中优雅地游动,洁白如雪的羽毛如同云朵飘落在湖面上,细长的脖颈不时地弯曲,将头探入水中,寻找着可口的食物,不时发出满足而惬意的叫声。同行的所有人都被眼前美景所吸引。
“白天鹅如期赴约。”高如意微笑地说,“你看那些灰色羽毛的天鹅,它们是今年五六月份在繁殖地破壳而出的天鹅宝宝,这是它们的第一次迁徙之旅。”
“不要再往前走了。”看记者想离天鹅再近些,高站长立马提醒,“天鹅喜欢安静的环境,人离得太近,它们很警觉,就会飞走。”
就这样,所有人在原地静静地欣赏着这群“白色精灵”……
飞在数字世界里的天鹅
一路上,高站长总是不时翻看手机,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高站长,手机里有什么新鲜东西,一起分享下。”记者好奇地问。
“你看,这张地图上能实时显示天鹅的飞行轨迹。”高站长介绍,从2014年开始,三门峡开展大天鹅环志工作,通过卫星跟踪搜集鸟类的迁徙、繁殖等信息。“目前,已为近600只大天鹅佩戴颈环,其中有300多只大天鹅同时佩戴卫星跟踪器。”
记者接过手机看到,地图上自北向南布满五颜六色的线条。“你可别小瞧这些线条,每一个线条就是一只大天鹅的飞行轨迹,通过卫星跟踪器可以显示它现在的位置、飞行速度、高度、当地的温度等数据。”高如意说,一只大天鹅的数据就能反映出与它同行天鹅的信息,这可比过去单靠人眼来观测准确、高效多了,这次追天鹅主要就是依靠这些高科技。在一些保护区,还使用到了红外观测、AI识别等技术,为科学保护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数据支持。
高如意(右一)与本报记者在观察白天鹅。(受访者提供)
接下来的行程中,我们都在努力寻找这些带有环志的天鹅。虽然有卫星定位,但是天鹅飞行速度快,怕惊扰,寻找起来还是费了一番力气。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还是先后找到了多只环志大天鹅。
令人惊喜的是,在找到环志110号大天鹅时,我们发现另一只天鹅形影不离地常伴在它身边。两只天鹅时而一起觅食,时而一起在水面上悠闲地游来游去,时而交颈摩挲。“这只110号大天鹅是在2022年2月9日进行环志的,它当时就已经成年,今年应该至少5岁了。它身边形影不离的那一只天鹅,很有可能就是它的伴侣。”高如意一边翻阅环志记录,一边推测道。
“天鹅一生通常只有一个伴侣,如果其中一只不幸身亡或消失,另一只往往会选择孤独终老,所以人们都把天鹅比喻成忠贞爱情的象征。你看这一对还真令人羡慕!”同行的女队员说。
天鹅移民
跟随卫星定位一路向南,我们来到了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碱淖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之间,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大天鹅飞往三门峡路上最后一个大规模迁徙停歇地。
正值秋末,辽阔的沙漠草甸深处,一望无际的水面上,数千只天鹅犹如繁星点点。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贺和平说,近10天,每天监测到的大天鹅都在1000只以上,最多的一天超过了3000只。
“每年迁徙季,在红碱淖停留生活的鸟类超过5万只,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红碱淖已经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中转站’。”贺和平说。
可曾经,这里的湖区面积一度面临萎缩。红碱淖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每年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同时,因为流入湖区的水源不稳定,来水不足曾是长期面临的难题。
2016年开始,通过人工增雨、河道疏浚、生态补水等措施,红碱淖水域面积从2015年的31.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7.1平方公里。
从2020年开始,保护区对沿湖500米以内区域,实施湖滨湿地治理和陆域缓冲带建设。栽植芦苇、碱蓬等耐盐碱的植物,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和觅食地。
“湿地保护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记者问道。
“易地搬迁,让农民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贺和平脱口而出,搬迁工作从2016年开始,目前完成了480多户生态移民,8处规模养殖场搬迁,26处天然气井退出。
“刚开始老百姓肯定有抵触情绪,工作人员就挨家挨户做宣传,更重要的是充分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为此集中建设了移民新村,让大家住上新房的同时还有活干。”
“现在大家爱鸟护鸟的意识增强了,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的工作也轻松了许多。”贺和平说。
目前,红碱淖栖息的鸟类由原来的175种增加至19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二级保护鸟类33种。
黄河之恋
行程最后一站,是黄河之畔的河南省三门峡市。
初冬时节,记者和高如意漫步在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湖面上,经过一路南迁陆续到达的大天鹅,正在湖光山色间戏水高歌,怡然自得。湖岸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正忙着拍照,定格美丽瞬间。
白天鹅在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栖息。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金鑫
“上世纪90年代,天鹅湖就是一个臭水沟,臭气熏天、污水横流,有人路过都必须掩鼻。通过治理,现在成了一个美丽的天鹅湖。”高如意笑着说,环境好不好,天鹅是会用翅膀来投票的。
良好的生态、适宜的气候、安全的环境、充足的食物,三门峡黄河湿地已由原来的天鹅迁徙停歇地变为越冬地。天鹅栖息地由4处增加至9处,越冬大天鹅数量从10年前的2000余只增加至1.6万余只,成为全国最大的白天鹅栖息地和观赏区,三门峡因此有了“天鹅之城”的美誉。
“在繁殖地,大天鹅要进行筑巢、交尾、产卵、孵化、育雏,是非常忙碌的。而每年11月份到次年3月份,在三门峡栖息越冬的时间里,大天鹅可以‘谈恋爱’,休养生息。可以说,大天鹅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光是在三门峡度过的。”高如意说。
在三门峡,这里不仅上演着天鹅之间的“约会”,同样也有着人与天鹅的“约会”。每年霜降前后,三门峡进入“大天鹅时间”。在全市天鹅重点栖息地设置提醒警示牌、警示带,并安排专职巡护员在天鹅季加大对栖息地巡护频次;提前筹备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救护物资;组织人员对天鹅主要栖息地进行全面消杀……
2017年,中国第一部以保护天鹅为主的地方性法规——《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出台,当地把每年11月22日设立为“白天鹅保护日”。
“别看我现在退休了,但还能发挥余热。”高如意和志愿者们专门成立了“天鹅巡逻队”,分4班实施24小时不间断看护,防止有人对大天鹅造成惊吓和伤害。
现在,保护和宣传白天鹅已成为三门峡人的行为自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天鹅妈妈”“天鹅爸爸”,他们救治受伤的大天鹅,传播保护大天鹅的知识。
“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就是救治和保护过不少天鹅,让它们能重回蓝天。能与这些天使般的生灵相伴,值了!”高如意感慨。
“白天鹅落脚的地方,是我们心中光明的河。”诗人舒婷来三门峡观赏天鹅时写下这样的诗句。夕阳西下,连片的湖泊泛着粼粼金光,洁白的天鹅在水面上或嬉戏打闹、或悠然游弋、或相拥而眠……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