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热议:带给受众更多“内啡肽”而非“多巴胺”丨聚焦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7 22:15 3

摘要:3月27日下午,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主论坛在成都举行。围绕“内容创生 视听无界”和“生态共融 协同创新”两大主题,十余位网络视听头部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展开头脑风暴。

主论坛现场

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 郑志浩 摄影 华小峰

3月27日下午,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主论坛在成都举行。围绕“内容创生 视听无界”和“生态共融 协同创新”两大主题,十余位网络视听头部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展开头脑风暴。

“此刻站在这里,我深切感受到一种澎湃的时代力量。技术的演进从未像今天这般迅猛,内容的形态从未像今天这般多元,受众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般丰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的一番话,道出了与会嘉宾的心声:从“万物互联”到“AI生成”,从“视听独白”到“生态交响”,无数网络视听从业者既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更是构建未来的创造者。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91亿,网络视听已成为全民呼吸的“数字空气”。在此背景下,网络视听精品创制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主论坛上,一些“见证者”和“创造者”分享了他们的实践与思考。

主论坛现场

以精品化、精细化的运作推出优质作品

本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主题是“极视听·强赋能”,参会之前,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起柱特意问DeepSeek:“极视听”是什么意思?DeepSeek给出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出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网络视听如何才能“极视听之娱”?他认为,“内容永远是根本,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取决于富有说服力、感召力的内容。”

这引起了不少嘉宾的共鸣。“我们有过盲目跟风的时候,一度陷入唯流量论、唯市场热度论的误区,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反而被忽视。”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说。

他认为,网络视听需要“回归内容”,依靠精品化、精细化的运作方式,让优质作品脱颖而出。“比如更加强调剧本的重要性,只有在剧本阶段就高度专业、严格把控,才能奠定一部作品成功的基础,投资决策也必须建立在对剧本的深入理解和评估之上。”孙忠怀强调,长视频行业需要更多具有文化深度和社会价值的作品,它们的诞生离不开对创作者的尊重和支持。

主论坛现场

当然,这也对网络视听节目、产品的迭代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冷凇打了一个比方:要做“恒星”而不是“流星”。在他看来,后者如同“多巴胺”,更多带给受众无思考的笑声;而前者则是“内啡肽”,强调的是用户努力去理解节目之后的获得感。

这样的情感共鸣,如何才能传递给更多受众?“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涉及叙事的问题,北美、中东和东南亚,不同文化的特点很难简单概括,需要从共同的、人性的角度进行叙事。”中文在线集团董事、常务副总裁谢广才介绍,当前,网游、网文、微短剧是“出海”的热门产品类型,尤其后者让草根有了更多亮相的机会,让创作者走上了更平等的舞台。

“未来,微短剧这一形态有利于弥合不同文化价值观的沟壑。”谢广才说。

主论坛现场

拥抱AI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派出了一名“新同事”:人形机器人“苏小麦”。这个有些话痨的“记者”,不仅可以在演播室里近距离采访嘉宾,还能走上街头与市民就两会话题进行交流互动。

借助2024年组建的人工智能融媒应用中心,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策、采、编、审、发、反馈的全流程。“我们把全国两会报道作为科技赋能的检阅场,运用扩展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主播等视听技术,探索新闻报道的各种可能性。”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葛莱说。

网络视听用户对内容、形态的需求越来越丰富,胡正荣认为,AI技术赋能下的内容范式革命已经到来。“当算法可以模拟人类创作逻辑的时候,优质内容的定义正在被重新书写。内容不再局限于人脑的灵感迸发,还有人机协作的智慧共振和共创。”

这场人工智能的浪潮,与会嘉宾都不乏体会。“刚刚过去的2024年,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AI技术的发展正带领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快手科技联合创始人、内容安全委员会主席杨远熙说,国内AI产业的崛起正在引发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不仅仅是内容生产工具的变革,也是用户服务与交互体验的变革,甚至是传统行业产业模式的迭代。

华数集团总经理鲍林强深有体会。“广电行业如何创新发展,是一个很现实的话题。AI是我们转型的重要技术支撑,传统行业的‘老树’嫁接AI的‘新枝’,可以开出‘新花’。”他说,今年将继续加大算力基础设施和数字资产建设投入。“拥抱AI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当然,很多嘉宾也指出,AI对网络视听领域的强力介入,并不意味着“人”被完全取代,或者可以安心当“甩手掌柜”。胡正荣认为,文艺作品最终打动人的内核、审美的细节,以及一些价值观的表达,仍然有赖人类的创作。“未来的优质内容,必将是理性和感性的共生。”他表示。

来源:川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