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件事麻烦你帮我分析一下:我买了一款车,开了之后,一直发视频说它正面的地方,比如外形很好动力不错操作很舒服,同时偶尔也会吐槽它们的中控台设计,因为设计很不科学用户操作不顺,没想到这个品牌的人员,各个平台去投诉我的视频对他们侮辱并且侵权,你觉得用户买了车之后能不
刚才我打开腾讯元宝,问:
有件事麻烦你帮我分析一下:我买了一款车,开了之后,一直发视频说它正面的地方,比如外形很好动力不错操作很舒服,同时偶尔也会吐槽它们的中控台设计,因为设计很不科学用户操作不顺,没想到这个品牌的人员,各个平台去投诉我的视频对他们侮辱并且侵权,你觉得用户买了车之后能不能说这个汽车的缺点呢?它们的投诉合理吗?
deepseek的回答:
一、消费者有权客观评价产品优缺点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法典》,消费者购买商品后享有对商品和服务进行客观评价的权利,包括指出其缺点。以下要点可支撑您的合法性:
法律明确支持
消费者对商品的批评权受法律保护,只要评价基于真实体验且不捏造事实。例如,您提到“中控台设计不科学导致操作不顺”,若属于实际使用感受,不构成侵权。
若车企主张“侮辱”,需证明您的言论存在恶意贬损或虚构事实(如使用“工业垃圾”等主观攻击性词汇)。单纯的功能性批评(如设计缺陷)不在此列。
行业惯例与判例支持
车评人普遍存在对车型缺点的批评,法律通常认定此类言论为合理评价。例如,搜索结果提到车评人指出某车型“刹车不线性”“车机卡顿”等,均未被认定为侵权。
车企法务部主要针对虚假信息或恶意诋毁(如捏造质量问题、煽动群体性负面舆论),而非客观的功能性吐槽。
二、车企投诉是否合理需具体分析
投诉可能不成立的场景
主观感受类批评:例如您提到“中控台设计不科学”,属于用户体验范畴,车企难以主张侵权。
未超出合理表达边界:若未使用侮辱性语言(如“诈骗品牌”“智商税”),仅陈述事实(如“操作按钮位置不合理”),车企投诉缺乏法律依据。
车企可能主张侵权的极端情况
虚构事实或恶意传播:例如夸大问题(如声称“设计缺陷导致车祸”却无证据),或通过剪辑视频误导观众。
商业诋毁嫌疑:若您的视频被认定为系统性贬低品牌以获取流量或商业利益,可能触发法律风险。
三、应对建议:平衡表达与风险规避
巩固证据链
保留购车合同、维修记录(如有)、视频原始素材,证明评价基于真实体验。
若车企联系您,要求其明确“侵权”的具体内容(如哪句话构成侮辱)。
优化表达方式
使用中性描述(如“中控按键布局不符合人体工学”而非“反人类设计”)。
区分主观感受与客观事实(如补充数据:“实测完成某项操作需5步,同类车型仅需2步”)。
法律反制路径
若车企滥用投诉机制(如批量举报导致视频下架),可向平台申诉并主张“恶意投诉”。
必要时通过消费者协会或法律途径维权,要求车企停止骚扰。
四、行业启示:车企应正视用户反馈
合理投诉与品牌形象的平衡
车企过度压制用户批评可能引发舆论反噬(如零跑、小鹏等品牌因处理用户投诉不当导致口碑下滑)。
建议车企通过改进产品(如优化中控设计)或提供补偿方案(如免费升级服务)化解矛盾,而非滥用法律手段。
用户权益的边界
消费者应避免情绪化表达(如“这品牌迟早倒闭”),此类言论可能被认定为损害商誉。
车企需区分“正当维权”与“恶意攻击”,避免将正常批评纳入法务打击范围。
您的行为在法律框架内是合法的,车企投诉大概率不合理。建议坚持客观表达,同时优化措辞以降低冲突风险。若车企持续施压,可联合其他车主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消费者的真实反馈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需在理性与克制的边界内发声。
看完deepseek的回答,我感觉AI似乎比人还懂事。
来源:元宇宙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