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驱动“科技化”黑产:致命“瘦身咖啡”仍在电商平台售卖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8 00:13 3

摘要:心悸、头晕、呕吐……饮用瘦身咖啡后,这些症状在甘肃兰州的段先生身上出现了不止一次。将2010年就禁售的中枢抑制药加进咖啡后重新包装上架,减肥咖啡变致病咖啡!

易雪松/文

心悸、头晕、呕吐……饮用瘦身咖啡后,这些症状在甘肃兰州的段先生身上出现了不止一次。将2010年就禁售的中枢抑制药加进咖啡后重新包装上架,减肥咖啡变致病咖啡!

2025年3月24日,央视《今日环球》栏目曝光“瘦身咖啡”案,据警方近年查获线索显示,单案涉案金额动辄超千万,市场规模达百亿级。

暴利驱使下,犯罪团伙利用互联网构建隐蔽产销网络,平台监管漏洞为违法产品的长驱直入提供便利,央视评论,“在减肥市场,没有‘躺瘦’的奇迹,只有技术与制度共同编织的安全网。”

暴利驱使:添加违禁药品毒害消费者

央视节目播出后,“5天瘦4斤”、“抑制食欲、梦幻燃脂”等夸张宣传语仍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某电商平台和某直播平台上。其中,Angela Coffee、KOF燃脂咖啡、一只猫咖啡、QFB等多款被曝光含有致命违禁药物的同品牌同包装“瘦身咖啡”仍在销售。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检测显示,涉案咖啡中西布曲明含量超标 3 倍,长期服用可引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甚至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段先生的病例并非孤例:江苏周女士服用 “瘦身糖” 后精神崩溃,宁波消费者因失眠脱水住进 ICU……

中国营养学会报告显示,2024年减肥产品市场规模超2000亿, “功能性食品”占比超40%。巨大的利益蛋糕,和消费者对“躺瘦”的盲目追求,催生了黑产技术升级。在违禁药物增效的双重加成下,含西布曲明等成分的咖啡因被微胶囊技术包裹,不仅可以规避常规检测,还能达到“最佳效果”。

平台失察:技术滞后与监管漏洞

平台漏洞提供了不少便利,多起案件中,涉事网店使用伪造证照通过审核。德州案中咖啡常以“食品经营许可证”掩盖非法添加。有专家指出,当前电商平台OCR证照识别系统存在明显漏洞,不能识别高仿文件。

AI造假对内容审核冲击不小,犯罪商家利用AI生成虚假减肥视频,通过伪造前后对比图、合成用户好评规避平台图像识别系统。某直播平台抽检发现30%的“消费者见证”视频存在深度伪造。尽管有些平台部署了AI巡检系统,但仍可通过更换商品链接、使用谐音词“搜身咖啡”规避监测。

破局之路:技术反制或成监管利器

事实上,“瘦身咖啡”绝非近年出现,2020年公开媒体就曾开展报道,但并未肃清乱象,反而愈演愈烈。2023年据警方通报,此类案件呈规模化爆发,兰州查获13万袋毒咖啡涉案1500万元,覆盖全国28个省市;上海团伙销售含西布曲明等违禁咖啡,金额超5000万;血色生意屡禁不止的答案在此,通过短视频推广、微商分销形成全国网络,单月交易达百万。

2025年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启动“网络食安雷霆行动”,要求平台建立“算法问责制”。用好AI监管利剑,训练多模态AI模型,多途径识别风险,抓取全网减肥广告违禁词、异常销量,推送监管核查。同时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商家提交生产资质、成分检测报告,平台定期抽检并公示。对违规商家实施“一票否决”,永久关闭拉入黑名单。

“瘦身咖啡”野蛮生长暴露出技术进步背后的伦理阴影。当犯罪团伙用加密技术构筑壁垒时,平台与监管须以更前沿技术反制。唯有将“算法正义”嵌入商业逻辑,才能遏制这场所谓打着科技旗号的健康掠夺。

截至目前,包装与视频中一致的“瘦身咖啡”在部分电商平台似乎仍未下架,但成分是否有毒、是否添加了违禁药物,仍需进一步检测。

来源:反做空一线

相关推荐